「针灸」17.风府(督脉)


「针灸」17.风府(督脉)

别名

舌本、鬼枕、鬼穴、曹溪、思枕、惺惺、鬼林。

来源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

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针灸」17.风府(督脉)

骨度分寸中规定:前发际到后发际是12寸

本穴在枕骨粗隆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取之。

「针灸」17.风府(督脉)

释义

风,即六淫之一,为百病之长。

府,有聚会之义。

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头顶之上惟风可至。犹如统领风穴之衙府,风邪内传之门户也。为风邪最易储积与治风所宜取之处,故名风府。

杨上善曰:“风府,受风要处也。”


此外,别名中,多出现“鬼”字,因为他是十三鬼穴之中第六个穴位,用来治疗癫痫病、精神病等所用,有兴趣的,可以留言“十三鬼针”,呼声大的话,我们后续就安排上,专门讲解下针顺序和要点。[灵光一闪]

经典论述

《针灸大成·刺疟论》

先项背痛者,先刺之(风池、风府、大杼、神道) ;

《针灸大成·骨空论》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伤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痛,刺风府;

《席弘赋》

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阳明二日寻风府,呕吐还须上脘疗……从来风府最难针,却用功夫度浅深……

《通玄指要赋》

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

《玉龙歌》

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

《杂病穴法歌》

伤寒一日刺风府,阴阳分经次第取。

《标幽赋》

头面之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

《肘后歌》

头面之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

《针灸大成·督脉图》

风府一名舌本 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铜人》针三分,禁灸,灸之使人失音。《明堂》针四分,留三呼。《素注》针四分。主中风,舌缓不语,振寒汗出,身重恶寒,头痛,项急不得回顾,偏风半身不遂,鼻衄,咽喉肿痛,伤寒狂走欲自杀,目妄视,头中百病,马黄黄疸。

《针灸大成·穴法图》

禁灸,灸之令人失音。

附注

督脉、阳维脉交会穴。

功效主治

为足太阳经、阳维脉、督脉之交会穴,有清热散风,化痰开窍之功。

后脑与颈项最容易受风邪之侵犯,俗话说:“神仙都怕脑后风”。而其间之诸风穴(风府、风池、风门、翳风、秉风等)也为治疗风邪所必须。

主治:

舌急不语,咽喉肿痛,失音,眩晕,颈项强急,中风癫狂,癔病,神经性头痛,感冒。

临床应用

此穴禁灸。

很多带“风”字的穴位多禁灸。火遇到风,则会烧得更旺,所以,在这些穴位艾灸,走窜疼痛等症状会更严重,即使灸后当时没症状,但是也会在身体埋藏祸根。

现代研究

针刺风府对垂体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

对胃分泌功能有调整作用,针之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高者降低,低者升高。

针刺动物风府,脑皮质、肝、肾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增强。

针刺风府、哑门对脑出血患者有明显治疗作用,可使血液凝固程度显著降低(P<0.01),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有利于脑出血部位的血块溶解、吸收。

预告

脑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风府   督脉   针灸   阳维脉   风池   大成   头面   发际   脑出血   肿痛   颈项   伤寒   穴位   针刺   头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