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14.陶道(督脉)


「针灸」14.陶道(督脉)

别名

来源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陶道,在项大椎节下间,督脉、足太阳之会,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五壮。


定位

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针灸」14.陶道(督脉)

释义

陶,指陶钧,是古代制作陶器时用的转轮。

道,道路。

「针灸」14.陶道(督脉)

在古代的观点,物体旋转最快的就是陶钧。中国古代谈天地运行称为“运转鸿钧”,即天体运转,阴阳迭更之意。


「针灸」14.陶道(督脉)

把此穴比喻为陶钧,就是取陶钧居于中间而牵动四周之义。只要是旋转就会生风 ,所以它旁边的穴位,多和风有关。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这个穴位叫风门 。


「针灸」14.陶道(督脉)

五脏六腑气机整体运行图

上图就是五脏六腑的气机整体运行图 。

五脏气血运行 :左升右降

六腑气机运行 :右升左降

五脏六腑的气机运行 ,如环无端 ,昼夜不止 ,周而复始运行。

所以只要是某个部位的气机运行失常,人体就会生病 ,出现各种症状 。

本穴可以斡旋大气之理,调节阴阳, 使不偏盛。所致的病症也大多为全身疾患, 如时疫、感冒、发热、恶寒、四肢无力、百节酸痛、烦满、瘛疭,皆有效。

故取譬陶钧之旋转,而名之以陶道。

经典论述

《针灸甲乙经》

头重目瞑,使厥寒热,项强难以反顾,汗不出,陶道主之。

《针灸大成》

◆陶道 一椎下,俯而取之。足太阳、督脉之会。《铜人》灸五壮,针五分。主痎疟寒热,洒淅脊强,烦满,汗不出,头重,目瞑,瘛疭,恍惚不乐。

◆汗不出,凄凄恶寒:玉枕 大杼 肝俞 膈俞 陶道。

《百症赋》

岁热时行,陶道复求肺俞理。


功效主治

本穴是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所以可以治疗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所主的疾病。

本穴通窍于上,主清热散风、扶正祛邪。所治之证多关整体,犹如陶冶,为火气所通之道。

主治脊强,头痛,疟疾,热病。

现代研究

电针陶道、大椎穴治疗慢性气管炎不但能迅速减轻临床症状,而且对肺功能、心电图、免疫功能也有显著改善。

针刺陶道穴为主,治疗间日疟有显著疗效。

针刺该穴能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使血清补体效价普遍升高,并且可使嗜酸性白细胞数增多,可以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预告

大椎


◆◆——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督脉   针灸   之义   陶钧   时疫   间日   胸椎   寒热   穴位   针刺   阴阳   免疫   症状   太阳   功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