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41.下脘(任脉)


「针灸」41.下脘(任脉)


别名

下管

来源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四时气》。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定位

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针灸」41.下脘(任脉)

释义

下,相对于上、中而言。

脘,胃也。


本穴在胃腑的下底大弯处,《类经图翼》:“当胃下口,小肠上口”,因名下脘。

经典论述

《针灸甲乙经》

下脘:在建里下一寸,足太阴,任脉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饮食不化,入腹还出,下脘主之。

《百症赋》

腹内肠鸣,下脘、陷谷能平。

《灵光赋》

气海血海疗五淋,中脘下脘治腹坚。

《胜玉歌》

胃冷下脘却为良,眼痛须觅清冷渊。

《针灸大成》

下脘  建里下一寸,脐上二寸,穴当胃下口,小肠上口,水谷于是入焉。足太阴、任脉之会。《铜人》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二七壮,止二百壮。主脐下厥气动,腹坚硬,胃胀,羸瘦,腹痛,六腑气寒,谷不转化,不嗜食,小便赤,痞块连脐上厥气动,日渐瘦,脉厥动,翻胃。

《千金方》

治反胃、食不消,先取此穴以开之,后取三里以泻之。

功效主治

任脉、足太阴经交会穴。

和中理气、降逆止呕之功。


主治:腹胀腹痛,胃脘痛,呕吐呃逆,食谷不化,肠鸣泄泻。

现代研究

针刺下脘穴对肠、胃功能有调整作用,使肠功能障碍患者恢复正常。


促进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胃液分泌虽保持高分泌状态,但胃的总酸度和自由酸度多趋于正常化。


针刺下脘等穴,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据报道,以下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为主穴,针灸治疗猴细菌性痢疾,可使白细胞总数和血浆中游离组胺含量均趋正常化;抗体可比对照组提早4天左右产生,抗体效价比对照组高出2倍以上,白细胞吞噬指数显著增加,细菌毒性、毒力显著降低乃至消失;针治48小时后,2/3实验动物粪便细菌培养即可转阴,第4天可全部转阴,而对照组在感染后的第12天仍为阳性。

预告

建里

◆◆——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任脉   针灸   痞块   千金方   气海   下口   太阴   上口   酸度   小肠   白细胞   名下   针刺   抗体   细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