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也尴尬

——读《魏书》记(6)


皇帝也尴尬

每当国内稍微安定,皇上为了笼络人心,安抚民众,往往会颁布诏书,宣布一些新的政策和法令。历朝历代,莫不如此。你随便翻开一部史书,便会发现这种诏书比比皆是。北魏朝廷当然也不例外。除前期战事不已顾不上外,自明元帝起,几乎每年都会颁布这样的诏书。如泰常二年二月诏曰:"九州之民,隔远京邑,时有壅滞,守宰至不以闻,今东作方兴,或有贫穷者失农务者。其遣使者巡行天下,省诸州,观民风俗,问民疾苦,察守宰治行。诸有不能自申,皆因以闻。"话虽不多,但说得慷慨激昂,义正词严,入情合理。这样的诏令年年颁布,而且也真的遣使者巡访。这样说来,对于民间世情,皇上不能说不清楚;而且,也确实查处了一些案子,惩治了一些贪官污吏。可是,措施年年有,却吏治依旧,民怨仍然。该荒淫的仍荒淫,该苛刻的仍苛刻,该贫穷的仍贫穷,该痛苦的仍痛苦。那么,这究竟原因何在?

按正常逻辑推理,在皇上眼里,朕即国家,家即是国,国即是家。他应当是真正"大公无私"的。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边大公,属下岂敢无私?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皇上也并非没有半点私心杂念。至于那些虚荣、形象之类不必说了;即使为了保住江山和自己的龙椅,他也必须运用权术。诸如一些重臣,有大功于社稷,但同时也有秽行于自身。对其该如何处置?皇上就不得不费一番思量了。严惩吧,国失栋梁;宽恕吧,动摇皇权的威严。在这两难之中,皇帝有时就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搪塞过去拉倒。有的时候,为了削弱这方势力,就不得不纵容那一方势力,而他自己在双方的倾轧和争斗中去平衡和制约双方。如此下来,朝中的风气自然是日渐其坏。追根溯源,责任还在皇上那里。百姓利益与自己权威相权衡,自然还是自己权威重要,而老百姓的利益就可以置诸脑后而不顾了。这是其一。

其二,整个社会已经上下贯通,左右相连,成为一张巨大的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虽说皇帝一言九鼎,可是恐怕他也做不到想如何便如何。正如民谚所说的"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看起来很细小的一件事,很微不足道的一个人,说不定后头却牵涉着方方面面。拔出萝卜带出泥,揪出一个,带出一帮。你叫皇上惩治哪个?俗话说,法不责众。如果把"众"都得罪了,这龙椅可就真的坐不长了。民众如水,既可载舟,亦可覆舟。对这一点,皇上自然是心知肚明的。

第三,封建王朝的人治,决定了它不可能有一套完整而有效的监控机制。因为人治的必然结果就是凭统治者的感情用事,经验用事,也就难以保证他的公平公正。再加上皇上权威的不可动摇性,自然也会堵塞言路和思路,造成万军齐喑的局面。社会一旦失控,没有秩序可言,天下不乱才是怪事呢。

同时,儒家文化的愚民性,使普通百姓逆来顺受惯了,对于自身的地位低下已近于麻木状态。失去了抵抗的恶势力,气焰自然会愈发炽涨。善良败北,邪恶自然肆虐。它会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

原因还有其他种种,就不一一列举了。反正就是这样,一朝朝,一代代的延续下来,苦了的,自然还是无辜的老百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秽行   言路   法不责众   皇帝   农务   笼络人心   诏书   荒淫   皇上   贫穷   民众   老百姓   势力   尴尬   自然   权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