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长在

——读《魏书》记 (24)


老实人长在

(高允像)

忠直与忠诚,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作为臣子,在"忠"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区别主要在于"直"与"诚"。直臣靠的是自已的性情耿介,直言不讳,有时却失之于锋芒太露。每个人都是有虚荣心的,只是或多或少罢了,皇上自然也不例外。如果你不分场合,只是一味的直,弄得领导脸面无光,处境尴尬,难免心中好生恼火,有时后果就非常严重。因为人在激动的时候,容易情绪失控,一旦理性处于劣势,那么直臣的处境就十分危险了,说不定还会有性命之忧。虽然忠心可嘉,但锋芒太露,这就是直臣难得善终的缘故;而诚者则不同了。他对主子虽也忠心耿耿,但锋芒要收敛得多。他虽也会向皇上表明心迹,实话实说,但不大会把人逼入犄角旮旯。民间有句话,叫"老实人长在'。人们对老实厚道之人,往往给以理解和宽容.即使他的话说得难听了些,事情办得过份了些,人们一般也不会穷追细问,只会一笑了之。正如常言说的,"钝刀子拉人不疼"。这一招,别看简单,却常常有效。

高允事君,既忠且诚.魏收称他"依仁游艺,执义守哲;蹈危祸之机,抗雷电之气;处死夷然,忘身济物",却能保全己身,而且光宠四世,终享百龄,被称为"有魏以来,斯人而已"。善始且善终,"诚"是高允最好的看家本领。

"诚"的最大特点,就是使人感到真实可信,使人有安全感。辽东公翟黑子有宠于世祖,因收受贿赂,东窗事发而求计于高允:如果皇上问此事,该怎样回答?高允建议他照实回答:"公帏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别人却认为,如果实话实说,将会后果不堪设想。翟黑子不但没听高允的话,反而恼了:"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结果呢,他对皇上没说实话,竟为世祖所疏,最终仍是获罪被杀。

崔浩是皇上颇为倚重的大臣,曾受命领修国书,高允也参与其事。同样参与其事的著作令史闵湛和郄骠,性情巧佞,甚得崔浩信任。他俩为了取媚于崔浩,劝崔浩将其主编的国史刊刻于石碑,立于繁华的街衢路口,"以彰浩直笔之迹","永垂不朽"。高允知道后,就对著作郎宗钦说:"闵湛所营,分寸之间,恐为崔门万世之祸。"果然,世祖闻之大怒,竟要把参与此事的人全部诛死九族。当时,身为太子的恭宗,为了保护高允,先是将他藏在自己的宫内,第二天带他去见世祖,意思是替高允开脱。恭宗对世祖说,高允虽与崔浩同事,但高允地位微贱,"制由于浩",把责任都推到崔浩头上。当世祖问高允,恭宗所言是否属实时,高允却说:"《太祖记》乃前著作郎邓渊所撰;《先帝记》及《今记》,臣与浩同作。然浩综务处多,总裁而已。至于注疏,臣多于浩。"世祖听后更火了:"此甚于浩,安有生路!"高允却从容回答:"臣以下才,谬参著作,犯逆天威,罪应灭族。今已分死,不敢虚妄。殿下以臣侍讲日久,哀臣乞命耳。"高允事事申明,皆有条理,没说半句瞎话。谁知世祖听了,反而消了气,并对恭宗叹道:"直哉!此亦人情所难哉。能临死不移,不亦难乎?且对君以实,贞臣也。"而当审问崔浩的时候,崔浩惶惑不能对。龙颜大怒,令自浩以下、僮吏以上,计一百二十八人,全部夷灭五族,独高允获免。后又经高允力谏,除崔浩灭族外,其余仅以身死。临刑前,宗钦叹道:"高允其殆圣乎!"

事后,恭宗还为高允当时的处境而后怕,并责怪他:"吾导卿端绪,何故不从人言,怒帝如此?"高允却说:"书朝廷起居之迹,言国家得失大事,此亦为史之大体,未为多违。然臣与浩实同其事,死生荣辱,义无独殊。诚荷殿下大造之慈,违心苟免,非臣之意。"恭宗听后,感叹不已.

确实,为官者大多都爱听属下的好话。然而,察言观色,顺情说好话,也只能取悦于一时,编瞎话或许能欺瞒于一时。但谁也不是傻子,事后总有明白过来的那一天。当真相大白的时候,人们所赏识的,仍是忠诚厚道之人;而对巧言哄骗者,必然会有一种受骗上当的感觉。何况世祖又是一代明君,什么事能逃得过他的眼睛?假如高允当时真的顺着恭宗的话说,将责任都推到崔浩身上,那么,恐怕他最终也难免一死,即使死无辜。宗钦之死便是明证。

看来,"老实人长在"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老实人   先帝   辽东   光宠   无光   允当   瞎话   殿下   实话实说   锋芒   皇上   大怒   处境   忠诚   著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