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槛"兴叹

——读《魏书》记 (34)

望

(韩显宗墓志铭)

人的一生中,不知要经历多少"门槛"。大的、小的,高的、低的,有形的、无形的,形而下、形而上的,形形色色,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些门槛,弄得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精疲力尽,难于应付。因为,所有门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永远会把一部分人放进来,而把另一部分人挡在门外。为了跨过这道门槛,不知要耗费多少心力和财力。即使这样,也不知有多少人一辈子也跨不过这道槛。

在中国最大的门槛莫过于门第观念。门第观念的形成,有着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但是儒家文化却把它推到了极致。例如,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就把女人和庶民永远排斥在了上层社会的门槛之外;又比如,"刑不上大夫",就给社会划定了一个超越道德与法律的特权阶层。这种现象,以北魏时期为最盛。虽说门第观念是早已有之,但以法律形式颁行天下的,却不多见。如和平四年十二月,高宗皇帝颁诏:"名位不同,礼亦不同,所以殊等级,示轨仪。今丧葬嫁娶,大礼未备......非所以式昭典宪者也。有司可为之条格,使贵贱有章,上下咸序,著之于令后。"又诏:"今制皇族、师傅、王公候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伎巧、卑姓者为婚。犯者加罪。"你看,尊卑之间不能通婚,违者要治罪的。至于在人才选拔当中的门第观念,那就更强了。朝廷擢拔人才,历来是把豪门强族、先贤世胄作为第一选择的。过不了这个门槛,你就是有再大的能耐,也不会有人用你。

这样的制度,充满了严重的阶级歧视色彩和社会不公正性,必然会遭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反对。但慑于儒家文化巨大的威力和独尊儒术的强大政治压力,人们只是敢怒而不敢言罢了。不过,有时也不尽然。例如,北魏太和初年,就发生过关于门第观念的一次辩论。

这次辩论,首先是韩显宗发起的。

韩显宗,字茂亲,性刚直,有才学,敢于面折庭诤。太和初,他为著作佐郎,兼中书侍郎。他曾上书,对选拔人才中的门第观念,公开发起了冲击。他说:"进贤求才,百王之所先也......而朝庭但检其门望,不复弹坐......夫门望者,是其父祖之遗烈,亦何益于皇家?益于时者,贤才而已。苟有其才,虽屠钓奴虏之贱,圣皇不耻于为臣;苟非其才,虽三后之胤,自坠于皂隶矣。是以大才受大官,小才受小官,各得其所,以致熙雍。议者或云,今世等无其才,不若取士于门,此亦失矣。"

高祖称善,召集群臣辩论。李冲首先发问:"未审上古以来,置官列位,为欲为膏粱儿地,为欲益治赞时?"高祖说:"俱欲为治。"李冲说:"若欲为治,陛下今日何为专崇门品,不有拔才之诏?"高祖说:"然君子之门,假使无当世之用,都要自德行笃纯,朕是以用之。"李冲问:"傅严、吕望,岂可以门见举?"李彪亦说:"陛下若专以门第,不审鲁之三卿,孰若四科?"韩显宗又说"......不审中、秘书监令之子必为秘书郎,顷素为监令者,子皆可为不?......陛下以物不可类,不应以贵承贵,以贱袭贱。"最后,高祖理屈辞穷,只得说:"若有高明卓尔、才具隽出者,朕亦不拘此例。"

这场门第之争,最后以皇帝让步收场,算是幸亏碰上了明君。如果换个昏庸皇帝,根本不听你说什么,你又能奈他何?当然,最后倒霉的,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才俊们,算是永无出头之日了。

历史当然不会因为一两位明君的偶然出轨,而彻底脱离原有的轨道。事实证明,门第观念到现在,依然在影响和左右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只不过换了一种表现形式,变得更隐蔽而已。诸如在人才选拔中的男女区别、学历高低、年龄大小、编制内外、城乡划分......无一不体现着门第色彩。这道道门槛,跨过去便上天堂,迈不过便留守地狱,让多少有才有识的才俊们望槛兴叹,饮恨终生!看来以才取士之路,还漫漫其修远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先贤   皂隶   太和   理屈   敢怒而不敢言   门第   北魏   才俊   高祖   陛下   门槛   皇帝   观念   社会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