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岁”诗意浓

守岁是春节的一项传统习俗,也是过春节时的一项重要活动。“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除夕之夜,万家灯火,乐叙天伦,通宵不眠,以待天明,谓之“守岁”。

“守岁”活动由来久远,据史书记载早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出现“守岁”了。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雅士对守岁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为守岁赋于诗情画意。南北朝诗人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云:“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这首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守岁长至天晓的欢乐情景。

“除夕守岁”诗意浓

很多“守岁”诗记述了古代“守岁”的一些民俗风情,读来生动形象,让人向往。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写过一首《守岁》诗,尽显宫廷除夕守岁之气派:“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帝王有诗兴,文人情更浓。唐代诗人董思恭在其《守岁》诗中记叙了自己除夕守岁的情景:“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而杜甫在其《杜位宅守岁》诗中对除夕守岁这一习俗描绘得更加生动传神:“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亲人团聚,欢声笑语,使槽边吃草的马都受到了惊吓;而那红彤彤的烛光,竟吓飞了林中栖息的乌鸦。

“除夕守岁”诗意浓

除夕之夜也正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之时,因此在辞旧迎新之际,有很多少感叹日月如梭,更加珍惜大好年华。公元一○六二年岁末,时年26岁的苏东坡就写过一首非常风趣的《守岁》诗:“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诗人将时光比作钻洞的长蛇,到了除夕,这条蛇留在洞外的只有一点点尾巴,无论怎样努力亦不能拽回来了。诗人告诉我们,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关键在于从今日开始努力,前景仍是光明的。古人席振起也在《守岁》诗中所说:“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告诫人们要珍惜大好年华,不要虚掷光阴。

“除夕守岁”诗意浓

除夕在古代被称为“团圆节”, 守岁之时也是人们共叙亲情的“黄金时间”,守岁对于团聚的人们来说,是一顿亲情大餐,享受着人生最大的乐趣。而对于游子,客居他乡,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凸显几分凄凉,几分离愁,不由泪湿衣杉。如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同是唐代诗人的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述说了他在旅途中辞旧迎新,只有寒灯相伴,心中闷闷不乐的情景:“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而清代蒋士铨在《除夕过太常金先生宅守岁》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岁两更,怀乡思母岂无情?长安客有终身住,百感心同一夜生。尘世华年喧梦蚁,朱门歌舞到侯鲭。谁知冷屋灯檠畔,游子凄然坐到明。”其思乡思亲之情跃然纸上。素有边塞诗人之称的高适的《除夜作》却有另一番情景:“旅馆寒灯独不眠,客人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将异乡旅馆的冷清及对故乡的思念有机地熔铸于诗中,读后动情。

“除夕守岁”诗意浓

旧年又要去,理想没得施。一些仁人志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他们的守岁诗就多了一分悲壮和凝重。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狱中度过最后一个除夕时,引吭而吟:“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他愿让自己的生命与除夕一道结束,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爱国志士林则徐,1842年被流放新疆伊犁时,适逢除夕。当夜,他辗转难眠,有感而发:“流光代谢岁应除,天亦无心判菀枯。碎裂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新幡胜如争奋,晚节冰条也不孤。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身处逆境而心存浩气,报国之情溢于言表。

守岁虽只为人们的一项娱乐活动,但却具有非凡的意义,正如宋人袁文在《瓮牖闲评》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为也”。而那些文人骚客们给我们留下的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守岁诗篇,更是给这一习俗增添几许感人的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前事   除夕   屠苏   明朝   辞旧迎新   凄然   爆竹   游子   文人   诗意   旅馆   生动   诗人   年华   情景   努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