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病因分析及中医治疗方法

感冒又称伤风,相当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鼻、咽、喉、扁桃腺炎症)。感冒之名何时形成尚无确论,一般教科书说始于北宋,系指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诸风》引《和剂局方》之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稍粘”,这里的感冒二字尚属动词。元代《丹溪心法·中寒附录》:“凡证与伤寒相类者极多……初有感冒等轻症,不可便认作伤寒妄治。”这里正式提到感冒这一名词。值得注意的是,朱丹溪这里所说的伤寒,系指《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其意是说感冒有轻有重,有可能是中风,有可能是伤寒,有可能是温病,不能都作伤寒看待。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提出把感冒分为风寒、风热两证型为主,后世多有宗此者。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伤风》:“伤风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轻而浅者.只犯皮毛,即为伤风。”他这里说的伤风,强调了病情轻,比伤寒轻,这段话给后人以误解,以至提出“感冒不同于伤寒”的论调。

感冒的病因分析及中医治疗方法

历代各家对感冒不同认识的产生,一是用病因,根据感邪的性质来推理、分证型;一是用八纲来分证型;当然更受临床经验的影响。一些人提出“感冒不同于伤寒”,这样含糊不清的概念是不科学的。实际早在宋代就用六经辨证论治伤风。如陈无择将伤风列为专题论述,他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伤风论》中,以六经辨证治疗伤风,如太阳伤风用桂枝汤,阳明伤风用杏子汤,少阳伤风用柴胡加桂枝汤,太阴伤风用桂枝加芍药汤,少阴伤风用桂附汤,厥阴伤风用八珍汤。也说明感冒、伤风临床症状可出现六经证状,不仅只现表证、太阳病。现代西医认为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所述临床表现也多有伤寒之属及六经各证。因此用六经辨证理论才能正确指导治疗感冒。

如下面几个医案:

例一:患者陈某,打篮球后用凉水洗澡,今早感恶寒身热(T38.6℃)、无汗、头痛、身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此属太阳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与麻黄汤。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结果上药急煎即服,并加盖棉被得微汗出,热渐退,未再服药,调养两天自愈。

感冒的病因分析及中医治疗方法

例二:患者刘某受凉后,出现鼻流清涕、喷嚏、头痛、头晕、微恶风寒,咽痒,舌苔薄白浮黄,脉细数。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与桑菊饮加石膏。芦根,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杏仁,炙甘草,生石膏。结果上药服二剂,症已。

例三:张某自上周以来,恶寒,无汗,项背强,头痛,腿痛.口唇干,舌苔薄白,脉浮紧。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与葛根汤加石膏。葛根,桂枝,麻黄,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生石膏。结果上药服一剂,感冒证解。

感冒的病因分析及中医治疗方法

上述三例虽同为感冒,但治法并不完全一样,例1为单纯表实证,故用麻黄汤发汗得解。后两例,虽发病仅一天却都合病阳明里证,故治疗不能仅用汗法,必同时兼清阳明里热,因治疗得法,故很快皆愈。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太阳阳明合病,例2用了桑菊饮加石膏,例2用了葛根汤加石膏,还有临床常见一发病即呈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方证,这是因为临床所表现的方证不同,必须应用不同的适应方药治疗之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葛根   汤加   生石膏   舌苔   麻黄   桂枝   明里   上呼吸道   伤寒   风寒   甘草   实证   病因   石膏   头痛   中医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