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靠双盲试验来研究药性,那靠什么?中医自有一套方法

现在有些人批评说中医研究药性不靠双盲试验,说中医不科学。其实说这话的人他不懂中医思维,也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对于中医如何研究药性这个问题,我发表在2015年9月《家庭中医药》上的文章《绿豆、巴豆及其他》对这个问题略有阐释,希望朋友们批评指正。原文附录如下:

中医不靠双盲试验来研究药性,那靠什么?中医自有一套方法

绿豆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这一点老百姓对此都多少有所了解,在民间也有很多人运用绿豆的这一功效来保健治病的。《本草纲目》之中就有关于“绿豆”的介绍,“绿豆气味甘寒、无毒……解一切药草、牛马、金石诸毒。”明朝养生家高濂所著《遵生八笺》中说“解暑,绿豆淘净,下锅加水,大火一滚,去汤停冷色碧食之,如多滚则色浊,不堪食矣。”也就是说,至少400余年前的明代,绿豆汤就已经成为解暑之物了。至清代,绿豆汤已经成为大众食物。蒲松龄在家贫之时尚能掏出三年绿豆,煮汤供人消暑,所得的报答——行路人所讲的故事又助他写成《聊斋志异》。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都有这样的经验,在烈日炎炎暑气袭人的夏季,浑身燥热难耐,这时如喝上几碗清凉的绿豆汤,就会感到烦渴顿减,神清气爽。一些人如果口角长疮、溃烂,易长痘痘,这样的人如果常吃点绿豆,这种现象就会慢慢得到改善。外科医生它用来治疗痈疽保护内脏,散去毒气,说它的效果极好,若三天内吃十几次,可免除毒气侵五脏六腑。

中医不靠双盲试验来研究药性,那靠什么?中医自有一套方法

毛泽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绿豆的清热解毒功效可以说正是从老百姓生活实践中来,又被人们普遍认可的一个真理了。但就是这样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常识被有的人用西医的理论一分析居然变成伪科学了,这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有人在报上发表文章说绿豆仅仅是豆类的一种,“作为一种食物,起到的是营养作用,不应该有也不能声称它有治疗作用。绿豆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蛋白质、纤维素,还有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何况这些成分是在许多食物中,特别是豆类中都有的,没有什么特殊、奇妙的。”绿豆的功用就这样被人用所谓现代科学的方法一下子给抹平了,绿豆的清热解毒治疗功效也成了不科学的了。

当然治病必须辩证论治。比如说有人阴虚火旺而出现各种上火症状,这时候如果让他服用寒凉的去火药来中和一下体内的火热,那他的各种上火症状很快就会好。但是如果让他再服用温热的药,这犹如火上浇油,上火的症状不仅不会好,还会越来越厉害。同样的道理,绿豆是寒凉的,它适合体内确有实热的人,这样的人喝了绿豆汤来中和一下体质,身体就会向“和谐”的方向发展,各种病状也慢慢会好,但是如果遇到一个身体本来就是寒性体质的人,再喝这寒凉的绿豆汤,这就好像雪上加霜,病会越来越厉害。

中医不靠双盲试验来研究药性,那靠什么?中医自有一套方法

与绿豆有同样命运的还有巴豆。传统中医认为巴豆是一味泻药,《日华子本草》云巴豆能“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本草汇言》载其对“留饮痰癖,死血败脓,寒痰哮喘,下嗌即行”。人们在生活中也总结出巴豆能破积、逐水、涌吐痰涎,有助于治寒结便秘、腹水肿胀、痰饮喘满、喉风喉痹、痈疽、恶疮疥癣等。《上海中医药》杂志还专们记载张连波教授用巴豆救治危重症的例子:陈某,男,46岁,农民。咳吐脓血,延已两裁。迩来吐脓夹紫暗血块,排出不畅,胸部闷痛难忍,痰涌气息喘促,大便数日未行。舌质紫,苔灰厚腻,脉弦虚滑。x线示:肺脓疡伴空洞、脓胸。痰淤脓毒结聚于肺,恐正气暴脱,急拟劫痰排脓。巴豆400毫克,去皮心,切细,分两次冷白饮送服;另以桔梗、杏仁、百部合、北沙参,苡仁,生甘草,煎汤服之。翌日复诊时告之,巴豆服下,腕部有灼痛感,腹痛,大便共泻7、8次,呕吐白色粘沫痰2次,咯脓血盈婉,胸部闷痛顿减,气喘轻松。继将巴豆减至每次150毫克,原汤药不变。继服5日,病情已较稳定,但仍有呕泻反应。遂以原法,巴豆再减至每次100毫克,并无明显不适反应。连服一月,诸症若失。

中医不靠双盲试验来研究药性,那靠什么?中医自有一套方法

这个医案记述的非常详细,张教授这里重用巴豆,正是看重的是巴豆的峻下逐水之功。可是有的人用现代西医常用的小白鼠实验,却也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有人拿去做小白鼠实验,发现白鼠吃了巴豆非但不泻,反而吃得津津有味。于是得出结论说,巴豆没有致泻功能。

有没有致泻功能中医几千年的实践经验早已说明问题。中医早有记载:“巴豆又称鼠豆,鼠食之不泻”。而我们现代人非要等着要小白鼠点头,小白鼠不点头的话,人们几千年的经验也是白搭。在古代也没有人做过青蒿的成分提成与小白鼠试验,但李时珍在明代就提出“发疟疾寒热时‘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青蒿素现在已走向世界,其功效也已被反复证明。”

中医不靠双盲试验来研究药性,那靠什么?中医自有一套方法

这些看似毫不相联的事例其实它在向我们揭示一个道理,用西医的方法来分析中药的功能这是行不通的,也是不正确的。那中医又是如何来确定药物的药性及功能的呢?我们先来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鸡内金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药,它的基本作用是健胃消食,通淋化石。鸡内金的这些作用是我们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的,比如说小时候我们吃多了胃不舒服,这时父母就用鸡内金给我们熬水喝或烙焦饼,往往是吃了当天就见效。到现在我的老家还保留给孩子烙焦饼的风俗。鸡内金的这些作用显然没有经过西医的成分检测和小白鼠实验,那中医又是如何知道鸡内金的这些功用的呢?原来古人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人们在杀鸡时,在鸡的嗉囊里面,会发现很多小石头,这些小石头,在鸡的胃里面反复碾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但鸡的嗉囊内壁,却不会因为这些石头的碾磨而受伤,古人通过这些观察,从而推断出鸡嗉囊内壁(也就是鸡内金),具有消化饮食和消磨石头的作用,配伍其他药物一起使用,能治疗胆结石、肾结石。

中医不靠双盲试验来研究药性,那靠什么?中医自有一套方法

人们在有痰咳嗽的时候医生大多要开出一种叫“鲜竹沥液”或“竹沥颗粒”的药,医生及病人也都反映说这类药对于肺热咳嗽痰多,气喘胸闷,痰涎壅盛的症状效果非常好。这里所说的竹沥是竹子经加工后提取的汁液。将鲜竹竿截成30~50厘米长,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气。“竹沥颗粒”就是用这种液体制成颗粒剂,以方便人们服用。竹沥的这些功能像鸡内金一样也没有经过西医的成分检测和小白鼠实验,古人仍然也有自己的方法:“观竹之形态,中空而直,从头至根部,看似有节所阻,其实中央气机相通,就好比人之体腔,被膈膜分为胸腔、腹腔、盆腔,好似竹之三节,看似不通,其实三节之中由三焦上下贯穿,内外相连,竹之内质为竹茹,清热化痰,贯通竹之全身,借用于人,能贯通人之三焦。非简单的化痰之品,实为清化痰热自三焦水道而出。竹沥为竹之精,其通利三焦,化三焦痰热最速。三焦与心包互为表里,凡心包受痰热所困,心神不宁者,用竹沥皆有捷效。”“皆有捷效”说的是多么肯定!多么自信!

中医不靠双盲试验来研究药性,那靠什么?中医自有一套方法

其实不仅以上两味药,很多中药的药性都是人们通过观察自然,从自然之中体悟出来的。人生活在天地之中,为万物之精灵,人之五脏六腑,通过五行归类,通过取象类比,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其身影,取象于天地之间,类比如五脏之属,则疾病均可以寻找到对应的治疗法则,这就是中医所宣称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医与西医产生于地球的两端,一个是东方一个是西方,它们植根于不同的土壤之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基础。文化的不同,导致两者在认知途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疗效的评价等等方面产生许多差异,以至相互之间难以调和。西方人认为整体是组合而成的,是可分的,各种现象都可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热衷于走实验研究的道路。这就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喜欢越分越细,内容却越来越多。中国人则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万物是在“一”的基础上衍生的,是在“易”的基础上变化的,因此我们看事物大多从整体入手,强调事物的自然和阴阳属性。这样自然而然的“阴阳五行、易经八卦”也就成了中医的文化与思想基础。

中医不靠双盲试验来研究药性,那靠什么?中医自有一套方法

可是我们现代人在研究中医的时候却不从中医的基础入手,而是用西医的成分检测和小白鼠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中医,还美其名曰说是中医的现代化。这样他们得到的结果就是中医没有科学依据,一切都是骗人的。试想如果中医真的没有科学依据,真的是骗人的话,它能一骗就是几千吗?那些历史上有名的医生都是吹出来的吗?那些经典的治疗医案都是编出来的吗?

其实,换个角度,如果我们用中医的思维来看西医的话,我们也会发现西医同样是很糟糕。比如西医治疗肿瘤,以前西医采用的方法是单纯的杀灭癌细胞,不分青红皂白地在人体内乱砍滥杀。俗话说“歼敌一千,自伤八百”,一场混战下来,最后发现瘤没了,人也死了。即使人还活着,人体内的病毒也败下阵去,可是那些经历了身体内的混战、侥幸生存下来的内脏,却也伤痕累累。因此这样的病人即使把病治好了,但也会因为这样治疗而导致病人身体整体素质每况愈下,其他的疾病又会乘虚而入,更会让病人苦不堪言。在中医人眼里,西医就是“夺命阎王”。而中医不是直接把瘤消灭,而是提出“以正攻邪”、“人瘤共存”,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著名科学家钟南山就一针见血的指出“现在整个世界对肿瘤的治疗理念也向这方面转变,跟中医是有关的。”

中医不靠双盲试验来研究药性,那靠什么?中医自有一套方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我们认识中医、研究中医必需要知中医之“己”,要用中医的方法来研究中医,用中医的思维来探究中医,这样才能体悟到中医之精妙,认识到中医之神奇。如果认识不到中西医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基础,用西医的方法来硬往中医身上“套”,用西医的理论教条式的来硬“框”中医,那这对中医不仅是不公平的,还会把中医往死里逼。可悲的是现在一些人走的正是这条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药性   绿豆汤   嗉囊   鸡内金   中医   巴豆   寒凉   清热解毒   西医   绿豆   功效   病人   成分   小白鼠   作用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