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瓜事”

有人调侃说“空调wifi西瓜,葛优同款沙发”是现代人夏天必备的续命神器。古代的人们没有空调wifi,因此夏天那更离不开西瓜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大量诗篇。“缕缕花衫沾唾碧,痕痕丹血掐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

文人的“瓜事”

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深谙吃西瓜之趣,他曾列出人生有33件快事,而“夏日吃瓜”名列其中:“夏日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这“绿沉”二字,非指西瓜之形色,而是指将西瓜悬于井中浸泡片刻,然后取而食之,凉甜爽口,丝丝入心之状!

古人吃西瓜不仅注重吃,还注重在趣味上。《清异录》说,五代吴越湖州一带夏天吃西瓜,大家围在一起猜瓜子的数量,猜错者就要请客吃酒。“钱氏子弟逃暑,取一瓜各言子之数,言定剖观,负者张筵,谓之‘瓜战’”。大奸臣蔡京的儿子蔡居安更是别出心裁,吃瓜时让人讲故事,每讲一个吃一片瓜,很多同僚碍于面子,宁可少吃几片瓜,也不敢与蔡居安一争高下,可校书郎董彦远不管这些,一口气讲了几个故事,一连吃了几片瓜,吃得大家目瞪口呆、心服口服。大家佩服的不仅是他的学识,更是他的胆量。古代切西瓜非常讲究,不像现在一刀下去切两半,而是切出花样,供人欣赏。《燕京岁时记》中就说:“西瓜必参差切之,如莲花瓣形。”至于把西瓜刻成西瓜灯,更是不胜枚举。《扬州画舫录》中说,西瓜灯外皮上雕刻的花鸟虫鱼、人物花卉,不但增加了美感,刺激了视觉,西瓜制成的西瓜盅、西瓜碗,还刺激了人们的食欲,真是一举两得。

文人的“瓜事”

我国古典名著中有不少描写吃西瓜的片断,如《西游记》中“大闹披香殿”一回,有猪八戒偷吃西瓜的场景:只见那呆子举起西瓜奋力一摔,左手一半,右手一半,左右开弓,“咔嚓——咔嚓——”地啃了起来,那叫一个爽啊!电视里光这个场景,就演了差不多20分钟,把猪八戒的那种痛快之情尽情展现出来了!红楼梦》中瓜事颇多:如第二十六回,薛蟠过生日,好友程日兴送了鲜藕和大西瓜;第三十六回中,薛姨妈和林黛玉等人在王夫人屋里吃西瓜;第七十五回中,过中秋节时,贾府准备了大量的西瓜……不够,书中只是点到“瓜事”,并没有对吃西瓜的场景展开描述,总给人感觉少了痛快淋漓之感。

文人的“瓜事”

更有趣的是一些文人不仅会吃,而且还会写,他们把吃西瓜写得趣味盎然,让我们读来也大流口水。宋朝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喜欢吃西瓜,在他的心目中,西瓜是“冰浆仙液”。据说,苏东坡曾经写过这样一副与西瓜有关的对联:“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甩;思前想后观《左传》,书往右翻。”这副对联写得幽默轻松,妙趣横生,生动地描述了作者吃西瓜的洒脱情态,虽语言简单,却颇有情趣。明朝的时候有一个才子名叫蒋焘。有一次,几位客人前来登门拜访。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天,蒋焘拿出大西瓜招待大家。就在众人拿起西瓜刚要吃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客人说道:“暑天吃西瓜,岂可无文字助兴?这样吧,我出一个上联,看看谁能对出下联。”于是,这个客人略一沉思,说道:“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文人的“瓜事”

这个上联看似简单,但也是容易对出,因为他的上联用的是对联中的“拆字格”的形式,将冻字拆成“东”字加两点,将“洒”字拆成西字加三点,非常巧妙。他的上联刚刚说出来,正在一旁的蒋焘接着说道:“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蒋焘用的也是拆字格,他把“切”字拆成“七”和“刀”字,把“分”字拆成“八”和“刀”字,而且和正在吃西瓜的情景非常吻合,对仗工整,语言生动,情趣盎然。因此,他的话音刚落,就赢得了众人的交口称赞。

文人的“瓜事”

当然人们喜欢西瓜除了它是夏天消暑的佳品之外,西瓜的药用价值也是人们钟情西瓜的另一个原因。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西瓜能“消烦解渴,解暑热,疗喉痹,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怪不得如今我们在酒店用过餐后,老板往往要送一盘西瓜。原来西瓜可以解酒毒呀。《随息居饮食谱》中也称西瓜是“天然白虎汤”,还说“瓜瓤煨猪肉,味美色佳而不腻,瓜肉爆干腌之,亦可酱渍,以作小菜”。可见西瓜不但可以作为水果食用,还可以用来做菜待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李时珍   燕京   本草纲目   冻雨   上联   对联   文人   西瓜   情趣   生动   趣味   两点   说道   场景   客人   夏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