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与淡乃百味之祖

刘悦

“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最早见《汉书.食货志》:“夫盐,食肴之将;酒,百药之长,嘉会之好”。

盐,“百味之祖,食肴之将”,意思是“在器皿中煮卤”,是人类食用的第一种调味料。

每天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这盐的重要性。在追求美味的时候“够味儿”,与放盐多少有很大关系。这是根据个人喜欢,盐放的多了,齁咸。盐放的少了,味道不足。不放盐就像《白毛女》中的喜儿,逃到深山里没有盐吃,头发全白了。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欢乐就像是盐,取决于它的量的多。人食用盐是要适量的,一定数量的盐,会使食物味道有滋有味,但过了量,就会转变为又苦又涩了。

人类离不开“盐”。

《神农本草经》中,就出现了盐的身影。

根据出土文物推断,在公元前五千年,至公元前三千年之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发现了煎盐的器具,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煎煮海盐了。而从历史时期来看,当时正是传说中的“炎黄时代”。

象形字'盐'。“臣”代表官吏,“人”指工人,“卤”指卤水,“皿”就是煮盐的器皿。作为象形字,“盐”字本身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古代皇权对盐的垄断。

《说文》中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

关于盐池最早的文化,还是要溯源到虞舜在卧云岗,抚琴吟唱《南风歌》的传说记载。舜帝有一天走在此地被盐南风吹拂,心潮澎湃,遂抚五弦琴,唱吟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庙内的歌薰楼便因此而建,并立有虞舜弹琴石刻图文。

相传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就是由争夺运城盐池的控制权而导致的。黄帝击败蚩尤之后,一个叫「夙沙氏」的人发明了用火煎煮海水制盐的方法,他以海水煮卤,煎成青、黄、白、黑、紫五种颜色的盐,后世因此尊崇夙沙氏为「盐宗」。

夙沙氏和往常一样,用鬲从海里打上海水,在山前的海边生起篝火,以一边将鬲置于火上加热,一边清理鱼内脏。突然有一头野猪,从他面前飞奔而过,夙沙氏见状拔腿就追。等他捉住野猪,并回到准备煮鱼的鬲边,这时候鬲里的海水已经熬干,鬲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

他用手指沾了点白的细,末放到嘴里一尝,顿感味道是从来没有过的咸与爽口,他随之把野猪肉烤熟了,一些也沾点白白的细末再吃,他感到味道咸而鲜美。就这样,他告诉了族人,之后人们就开始开始主动的、人为的煮海为盐。这也是盐最早的起源。后来,夙沙氏被尊为盐业鼻祖,史称盐神、盐宗。

历史考证表明,在海边的猿人,是最早开始有意识吃盐的。 哪时有一次火山爆发,把不少的动物都烧熟了,面且被冲到了海边,猿人吃到了被烧的动物,和以前吃动物的味道不一样,从哪以后就开始的用海水,煮熟的食物。

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除了修筑举世闻名的都江堰之外,还有一项重大功绩,就是开凿了我国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从此解开了中国井盐生产的序幕。

相传巴蜀之地,曾经生活着一个民族,被称为“巴人”。这里的人们,经常看见一些动物,到一眼泉水边喝水。他们觉得非常奇怪,于是也去尝了尝那泉水,结果发现这眼泉水里流淌出的都是咸水,从此人们认识到有咸泉存在,然而两千多年前,这个神秘的民族,却突然神秘的消失了。

人的健康离不开盐,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白毛女   南风   象形字   盐池   盐井   猿人   黄帝   器皿   公元前   泉水   野猪   海水   海边   味道   动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