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读书吗

走路读书。

等公共汽车读书。

钻在被窝里面,打着手电筒,读书。

这些场景,是很久以前发生过的,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经历……

仿佛一夜间,大街小巷、飞机场、火车站候车室里面,能看到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唯一见到读书人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阅览室里面是座无虚席。学生占多数,老年人占一小半。中年男女也有,很少。陪孩子来图书馆的“奶妈”们有不少。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种小孩周岁时,预卜婴儿前途的习俗。

新生儿周岁时,将各种物品,摆放于小孩面前,任其抓取,传统上常用物品有笔、墨、纸、砚、算盘、钱币、书籍等。在现代,也有些会放鼠标、牙刷等现代物品,或者以图像卡片,代替实物让婴儿抓取。

要是现在让你去“抓周”,摆着书和手机、电脑、笔墨纸砚的,你会抓哪一个呢?我想很多人,都会去抓手机。

手机与读书的矛盾,就是太方便与占用有效时间的问题。

读书好像很遥远的事情了。从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开始说起,读不成书的理由很多。上班时间不能看书,下班不知道是几点。生活不规律,每天都在为生计而奔波,哪有时间啊。有的上下班路上就得按小时计算。挤地铁,挤公交吧有限的时间都占用了。

一种习俗,从发生形成到蔚为风气,需要一个过程。现在读书人,是大学生以下的群体,和老年人的群体,真正需要读书的还是那些扔掉“书”的中、青年。

青年、中年真的没有空读书了吗?古往今来,不同时代的人们总是希望“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把读书看成是踏入某些阶层,视为显贵。将另一些视为卑贱,期望自己有朝一日富贵双收,飞黄腾达。“学而优则仕”,进入仕途,谋得一官半职,才算高人一等。而今天,有人把它看成是,超出世俗的一种形容。如果自己命运不济,无法实现理想时,则转而希望后代,能显贵尊荣、光宗耀祖,便利用勤奋读书,来表达这种愿望和祈求。这是形式所迫被动读书。

自古以来,那些博览群书,博学多识的人,总是令人羡慕和敬仰的,总觉得书读的多了,气质自然也清新脱俗。钻在被窝里打手电读书的精神,才是主动的读书。只要真想读,一定能抽出空。“忙”只是一个遮羞布,一个俗不可耐的掩饰。

如今许多人,却以错过了读书的年纪,不需要再读书,甚至没空读书为由,拒绝去充实和丰富自己。更很难想象,一个不再上进的人,如何在余生,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去追求想要的生活。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乐师叫师旷,眼睛失明,但善弹一手好琴,精于辨音。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70岁了,还想学习,恐怕已“暮”了,先生你看呢?师旷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接过晋平公的“暮”字说道:“暮何不秉烛乎?”晋平公有些不解,怔怔地望着师旷。师旷便进一步解释说:“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晋平公听了,恍然大悟,高兴不已,从此开始了晚年的求学路。

人不光要在年少时而读书,成年后,更是离不开读书。读书是不需要找借口的,手机不离手的今天,真正想读书就在手中。电子阅读很普及,很多书籍都有电子版本,因为携带方便,电子书价格也更优惠,也让“购书钱”发挥了最大的效用,买到的书都是自己喜欢的,不会觉得懊恼和浪费,难道这不是养成,读书好习惯的机会吗?唯一的缺点就是电子书,不能装饰你的书架。对一个不读书的人来说,架子上万、千册的书,你会读几本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晋国   日中   万般皆下品   学而优则仕   显贵   好学   习俗   老年人   电子书   中年   婴儿   群体   物品   时间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