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意义的争辩

刘悦

毫无意义的争辩,怎么都是输。

争辩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路上看见一只流浪的小狗,把它收养了。喜欢争辩的人说“你这么热心肠,怎么不去福利院献爱心,照顾那些孤儿。”

生活中,经常可以碰见,这种喜欢争辩的人,俗称“杠头”。他通过抬杠获取快感,总是与人唱反调,争辩时故意,持相反意见的人。

《庄子·秋水》评价其“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杠头,理解能力不好,战斗力旺盛,表达能力不强,争强好胜,无理也要搅三分。

《论六国要旨》中则说“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

古往今来对“杠头”的评价都不是很好。

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列子的《两小儿辩日》当属第一名。

毛奇龄的“杠”,无论你说什么,他总喜欢跟你抬杠。《渔洋诗话》中记载了一段诗坛轶事。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很多诗人,都对其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赞不绝口,觉得这是诗歌的点睛之笔。

每当听到旁人夸赞这句诗时,清初经学家、文学家毛奇龄就会大煞风景地反问:“鹅也先知,怎只说鸭,不说鹅?”

毛奇龄的诗作,体式多样,不乏佳作。如五绝《览镜词》:“渐觉铅华尽,谁怜憔悴新。与余同下泪,只有镜中人。”寥寥20字,托出了咏叹年华易逝,和自己早年坎坷中的落寞心情。

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评点此诗谓:“其实无一同心人也,然道来曲而有味。

同为清代文学家的王文诰在作《苏诗编注集成》时,痛骂毛奇龄“此乃本集上上绝句,人尽知之,而固陵毛氏独不谓然。凡长于言理者,言诗则往往别具肺肠,卑鄙可笑,何也?”可惜王文诰出生的时候,毛奇龄就已经去世将近半个世纪了,不然两人一定能“杠头”杠到一起。

不仅爱抬杠,会抬杠的毛奇龄,能同时和一群人抬杠。“先生构思诗文,手不停辍,质问之士环坐于旁,随问随答,井井不误”。

明末大乱的时候,毛奇龄抛下老婆跑掉了,天下安定之后,又回来。所以他老婆恨他,两口子没有一天不吵架。

他住的房子,一间中堂接待客人一,一边的厢房放书,另一边的厢房住着他老婆。他每天在堂屋里边写作,身边时刻围着前来请敎的学生,厢房里还有老婆坐着骂街。

毛奇龄手上写自己的书,嘴里答学生的问,时不时地还回头和老婆对骂几句,翻陈年旧账,一心三用,那件事也不耽误。然而“狂放不羁,喜说经,挟博纵辩,诋宋儒尤力”。他最看不上朱熹,据说他还曾编了个草人放在身边,读朱熹传记的时候,稍有不满就打骂草人出气。

抬杠要付出成本的。历史上方孝孺抬杠成本最大。燕王朱棣夺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后,要方孝孺写即位诏书,方孝孺拒绝了。

朱棣说自己,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方孝孺反问成王在哪里?朱棣说成王死了,方孝孺说那就立成王之子。朱棣说国家需要像他,这样成熟的统治者,方孝孺说那就立成王之弟。朱棣说,这是我的家务事,不需外人操心。就这样一直抬得朱棣,火星子直冒,朱棣威胁他,再不给面子,我就诛你九族。

方孝孺继续抬杠,爱咋咋地,灭我十族又怎样。结果,方氏九族加门生十族共计873人被处死。

纵观历史,人具有逆反心理,遇事遇物无论对错好坏,首先一概否定,然后强词夺理,找出一些相反的观点,证明自己正确的论过程中,抬杠不是合理的论证,若以抬杠取巧之言,混淆视听,惑乱人心,以得其势,真是悲哀。

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列子   杠头   先知   之子   厢房   朱熹   文学家   清代   反问   成本   身边   老婆   评价   能力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