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十一)


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十一)

包 老年隆冬暴中,乃阴阳失交本病。脉左大右濡,内风掀越,中阳已虚,第五日已更衣,神惫欲寐。宗王先生议,阳明厥阴主治法以候裁。肝胃同治。

人参 茯苓 白蒺藜 炒半夏 炒杞子 甘菊

解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阳气当得闭藏为常,该患阳气当藏不藏,不交于阴,反暴逆向上,而为中风,故为阴阳失交之病。脉左大者,经言:大则病进,又说脉大为劳。左为肝肾,乃肝肾亏虚阳气失藏而暴横之象,故主内风掀越。脉右濡,右主脾胃,故为中阳已虚。更衣即大便,正气大虚的人,往往因大便而正气更虚,故神惫欲寐。病为阳明虚,厥阴肝木乘之。故肝胃同治。

黄帝内经 ¥39 购买

用药:病在脏腑属里,故不用前面桂枝、黄芪等表药。 而以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的人参,直补五脏而益中气。以茯苓、半夏利湿而化痰,健脾,亦是补中之法,三者消补结合,而归于甘淡,茯苓味淡,为脾之正味。盖脾之味虽为甘,但至甘之正味为淡,明显的甘味反而仅其一得之偏,土援稼穑,是生五味,五味冲和,化生土味,即淡也。故甘者,土得五味之一,淡者,土得五味之全。

枸杞子养血补肝之体,白蒺藜体用双兼,正邪齐顾,养肝而熄风。甘菊清肝养肝而明目,此和肝之剂。

合之则两和肝胃。

某 阳明虚,内风动,右肢麻痹,痰多眩晕。

天麻 钩藤 半夏 茯苓 广皮

解析:本病也是两和肝胃,但与前面的病例比起来,本病例痰湿重一点,想必有苔白腻,胸脘痞闷,脉弦滑等表现。故本方和肝即重在清肝熄风,用天麻钩藤,治疗眩晕,取天麻钩藤饮之意。和胃即重在降胃化痰,以陈皮,半夏,茯苓,二陈汤降胃气,而化痰,因胃气降则肺气降,肺气肃降则津液下行,而痰湿自化。

沈 风中廉泉,舌肿喉痹,麻木厥昏,内风亦令阻窍,上则语言难出,下则二便皆不通调。考古人吕元膺,每用芳香宣窍解毒,勿令壅塞致危也。胞络热邪阻窍。

至宝丹四丸,匀四服。

解释:廉泉穴位于人体的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是针灸治疗舌病的要穴。在本案中,指中风表现为舌窍闭塞,运转不灵,不能言语。

本案患者舌肿则运转不灵,言语不清,喉痹则吞咽失灵,饮水易呛,总之是脑神经出了问题。麻木是中经络,厥昏是中脏腑,总之为中风中的重症,危证。说内风亦能阻窍,是相对于感热甚生风,逆传心包导致的语言难出,高热神昏,谵语混乱说的。

上则语言难出,下则二便皆不通调,也是中风中脏腑的常见证,根本原因是心主神明混乱,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表现。

这种病情,一切的集中问题是窍闭,舌窍,喉窍,大小便二窍失常的本质是心窍,故开窍为第一。开窍药之中,又分寒热,本证为热闭,故选凉开三宝。三宝中,牛黄丸善治谵语不清,紫雪善治高热惊厥,至宝善治窍闭神昏,故本案选至宝丹。

勿令壅塞致危也,是指病人意识不清,先醒过来再说,否则命没了,其他治本之法都没有价值。

胞络热邪阻窍:是对本案的病机概况,包络指心包,因中医认为,心脏本身不受邪,受邪则死,心脏之邪均由包络代收。

本证与温病的温邪上受,逆传心包治法相同,属于借用。病机则有外感内伤之分。

临证指南医案 清·叶天士 ¥99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中阳   谵语   熄风   包络   蒺藜   心包   半夏   脏腑   天麻   阳气   茯苓   同治   高热   至宝   不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