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最“润”的节气,养阳、祛湿、护脾胃

转眼,已是「雨水」时节。作为春天的第二个节气,雨水的到来也意味着气象意义上的春季真正到来了。雨水一至,细雨滋润万物,气温开始渐渐回暖。


雨水三候

一候 獭祭鱼:据说初春獭捕鱼的时候,总要把抓来的鱼陈列在水边,像祭祀用的供品一样。


二候 侯雁北:白露第一候鸿雁来,雨水第二候侯雁北,秋天时鸿雁自北方飞向南方,以避寒冬。春天时北方春暖花开,就飞回北方去了。


三候 草木萌动:草木随阳气的上腾而抽出嫩芽。


「雨水」节气,东风解冻,散而为雨。此时是北上的东南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寒潮搏击的时候,多地会出现冷暖交替、阴晴不定的天气。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时节,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雨水:最“润”的节气,养阳、祛湿、护脾胃


雨水

“春捂”防寒,提升阳气


从雨水开始,气温逐渐回升、降水也渐多。但冷空气与暖空气仍会频繁较量,所以雨水节气常出现“倒春寒”。


此时气温变化无常,容易引起老年人血压升高,诱发心脏病、心肌梗塞等;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感冒、发烧。因此,雨水节气仍要注意保暖,不要过早减少衣物。


春捂应当遵循“下厚上薄”的穿衣原则,要将保暖的重心放在下身上。腿脚的保暖工作做好了,才能防止春季疾病的入侵。与其上身穿厚厚的大衣、羽绒服,下身的衣裤鞋袜却过于单薄,不如加强腿和脚的保暖。


雨水:最“润”的节气,养阳、祛湿、护脾胃


同时,雨水时节养生应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


阳气是生命之本,是人体的一个免疫力体制,阳气不足,人体免疫力低下,抵抗疾病的能力也会变差。只有当阳气生发起来,人才能有很好的身体保护能力。


生发阳气,推荐大家多做以下几件事:


推荐1:按摩腹部


每日上午10时前后及晚上睡前,仰卧床上,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在肚皮上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200次左右。


可强壮脾、胃、肠,提高消化系统功能,又可排除脾胃湿毒,腹部保暖,提高睡眠质量。


雨水:最“润”的节气,养阳、祛湿、护脾胃


推荐2:拍一拍背


背部属阳,适当拍打按摩背部可以提升阳气。


拍打手法:手指并拢,掌心部位中空,沿着脊椎向下拍打到腰骶部位,反复几遍;然后双手搓热,温捂腰部,每天1次。


推荐3:多吃助阳的食物


比如韭菜、葱、姜、蒜等。韭菜性味甘辛温,具有温肾助阳、益肝健脾、行气止痛、止汗固涩等功效,春季多吃韭菜正合适。


日常的菜肴也可以多用葱、姜、蒜等调味,也有助于提振阳气。


推荐食谱:五辛盘


做法:将蒜、葱、韭菜、香菜、茼蒿等辛散蔬菜洗净切好,下锅炒成一盘菜即可。


作用:此道菜有助阳气生发、驱寒杀菌、健脾宽胃的作用。


雨水:最“润”的节气,养阳、祛湿、护脾胃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雨水

谨防湿寒入体,重点祛湿


到了雨水节气,大自然的降雨量开始增加,湿气过重时,人会感觉头痛困倦、身体四肢沉重、没食欲、皮肤起疹,甚至出现肠胃炎等问题。


因此,雨水节气的第2个养生要点,在于谨防湿寒邪气入侵体内。比如潮湿下雨天要减少外出,淋雨了要马上换下弄湿的衣物等。


还有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洗头问题,不是说洗头不好,而是说洗完头一定要及时吹干,因为湿发不干容易造成湿气入体,从而引发头痛或者肩颈疼痛。


雨水时节,年老体弱者勿用冷水洗脸、洗手、洗脚或洗澡,这样做会让湿寒易侵入关节,又无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湿寒滞留于手脚、关节,易引发酸痛,重则变形;湿寒滞留于头,头易疼痛。


雨水:最“润”的节气,养阳、祛湿、护脾胃


想要判断自己体内是否湿重

可以靠自我感觉:



这时可以艾灸「委中穴」和「丰隆穴」帮助排湿。


委中穴,在腘窝(也就是膝盖后方凹陷处)的中心点上,走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祛湿通道,而委中穴就是这个通道上的一个重要排污口。


雨水:最“润”的节气,养阳、祛湿、护脾胃


丰隆穴在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相对鼓起的位置,它也是一个祛湿大穴配合委中穴能起到健脾、化痰、利湿的效果。


雨水:最“润”的节气,养阳、祛湿、护脾胃


雨水

饮食调理,养护脾脏


雨水时节,我国北方阴寒未尽,尚未入春;南方多数地区虽春意盎然,但早晚依旧湿寒。地湿之气渐升,寒湿易伤脾脏,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祛风除湿。


唐代药王孙思邈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故雨水饮食宜多吃甘味食物,如山药、大枣、小米、薏苡仁、豇豆、扁豆、黄豆、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桂圆、栗子等。


少吃酸味食物如乌梅、酸梅等。同时宜少食生冷油腻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


雨水:最“润”的节气,养阳、祛湿、护脾胃


春月宜喝粥,建议用百合、芡实、莲子、山药煮粥以健脾利湿;还要多吃绿叶菜、甘蔗等多汁蔬果来润养胃气。


护脾祛湿推荐:芡实莲子薏苡汤


用排骨500克,芡实30克,莲子20克,薏苡仁30克,陈皮5克,姜1块,共同入锅煲汤即可。


芡实和莲子有健脾益肾的作用,薏苡仁健脾祛湿,陈皮能够醒脾行气开胃。


平补脾胃推荐:山药丸子


先把山药洗净上锅蒸熟,去皮;切小块后,放入保鲜袋中,用擀面杖压成泥;放盐、胡椒粉、熟糯米粉拌匀,揉成球状即可。


可搭配西兰花、红椒丝一块吃。


雨水:最“润”的节气,养阳、祛湿、护脾胃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可多食用一些糯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


对脾胃虚弱的老人、儿童,可以把糯米与莲子、山药共熬成稀粥,不仅营养丰富、有益滋补,且极易消化吸收,可补养胃气,古语有“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之说。


糯米不但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而且对尿频、盗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不过糯米冷用或质稠时黏滞难化,反而影响脾胃,故而在元宵节时,像汤圆这种质稠的糯米制品,就不要多吃了。


雨水:最“润”的节气,养阳、祛湿、护脾胃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同时,气候环境变化和饮食失节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腹痛、腹胀、腹泻等不适。因此雨水时节要适量饮食,吃七分饱为好。


健脾就要艾灸「中脘穴」和「足三里穴」。


中脘穴,位于腹中线上、脐上4寸,即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中点,是胃的经气汇集之处,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调,均可取中脘为主进行调理。


雨水:最“润”的节气,养阳、祛湿、护脾胃


足三里穴,是胃腑问题和人体强壮要穴,位于小腿的外侧,膝盖骨斜下方。长期艾灸,可健脾和胃、调中理气,适合各种脾胃调理。


雨水:最“润”的节气,养阳、祛湿、护脾胃


每逢季节交替,人们都容易昏昏欲睡。尤其过年期间长期宅家,作息时间容易不规律。


其实,睡眠时间过长和过短都对健康不利。春季养生应当克服季节变化对睡眠的影响,注意早睡早起,劳逸结合。


另外,雨水时天气逐渐转暖,早晚温差较大,风邪渐增,风多物燥,人体易出现皮肤脱皮、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此时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水分。


雨水:最“润”的节气,养阳、祛湿、护脾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脾胃   节气   雨水   委中   艾灸   芡实   脾脏   阳气   湿气   山药   莲子   韭菜   糯米   保暖   时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