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写的论语》之卫灵公第十五15.27

15.27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秉承“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科学精神。他说,“大家一致说厌恶的人或事,一定要亲自审察之、证实之;大家一致说喜好的人或事,也一定要亲自审察之、证实之。”

  杨时(1044—1130,字中立,学于程颢、程颐)说:“惟仁者能好恶人。众好恶之而不察,则或蔽于私矣。”

  何晏、邢昺《论语注疏》: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王肃曰:“或众阿党比周,或其人特立不群,故好恶不可不察也。”)【疏】:此章论知人之事也。夫知人未易,设有一人,为众所恶,不可即从雷同而恶之。或其人特立不群,故必察焉。又设有一人,为众所好,亦不可即从众而好之。或此人行恶,众乃阿党比周,故不可不察。○注“王肃曰:或众阿党比周”:此解众好之也,谓众多恶人,私相阿曲朋党,比近周密也。文十八年《左传》言浑敦之恶云:“顽嚣不友,是与比周。”杜注云:“比,近也。周,密也。”言比是相近也,周是亲密也。唯是亲爱之义,非为善恶之名。《为政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安国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以君子小人相对,故观文为说也。

  “特立不群”的人,未必是坏人,但或许招致“众恶”,所以不能人云亦云、不得不察。倚仗权势行恶之人,也会有一帮谄媚的人,“阿党比周”,巴掌比谁拍得响,口号比谁喊的高,看似“众好之”,但要了解事实真相呢,也必须亲自体察之。

  孔子是个谙熟“人情世故”的人,对人性看的很透彻,只言片语间说的也很深刻。心里想的一套,嘴上说的一套,私底下干的一套,此谓人性之“丑陋”。活人如果不知道“反躬自省”,只为权势名利苟活,是为烂人。烂人有特长,做贼心虚,所以善巧言乱德,混淆是非,颠倒黑白,陷害忠良,却好以“我是好人”标牌掩饰,实在是人性的大丑恶。温良恭俭让的孔子对这样的烂人,给了一个称呼叫“小人”;当仁不让的孟子则称呼这些东西为“禽兽”,有的还加上“不如”。还是孟子的评价更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论语   忠良   之义   孟子   混淆是非   耳听为虚   孔子   知人   好恶   恶人   权势   不可不   君子   小人   人性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