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记者报道商户被淹忍不住哭了:“惨烈的现场感”,为何最锥心?

女记者报道商户被淹忍不住哭了:“惨烈的现场感”,为何最锥心?

女记者面对镜头几度哽咽

洪涝之祸下的河南,不仅需要众志成城的力量去救助,更需要直面惨烈的勇气去看见。尤其对于即是“见证者”,也是“报道者”的河南的新闻工作者,更是会面临无法回避的“双煎熬”。从这个层面上看待“女记者报道商户被淹忍不住哭了”,大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要知道报道视频所传达出的“灾难视界”,就算女记者不去评述什么,仅就汪洋的即视感就会让人于心不忍。并且就着女记者的几度哽咽,以及她站在深水(齐大腿根)中直言“很心疼”采访过的商户,报道气氛便瞬间走向凝重。


在这样较为多重的情感交织里,既有商户的无奈,也有女记者的悲天悯人,更有透过报道情不自禁共情的同胞们。说到底此刻的报道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讯息传递,更像是远方亲友声嘶力竭所发出的最强悲鸣。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新闻用语中所谓的“视界”就是“你给我二十分钟,我们给你世界”,只可惜,无论是从地理角度或从主题角度看,可以预期或被值得知道的事,往往也只是简短和扼要地被报道。


可回到“洪涝之祸”上,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汪洋之海”也只是其中一部分,它像是整个灾祸的现实缩影,也像是整个灾祸的情绪缩影。说到底,关于他(她)人的痛苦,只有在集体的困境时才最容易共情。而单独将个体的痛苦摊开看,十之八九会被当成标本去审视,而这也是灾祸视角下较为特别的存在。


所以就“女记者报道商户被淹忍不住哭了”的图景来看,她应该更多的情绪是之于整个灾祸而言的,也就是她既定的情绪并不是专门指向某一商户或某一区域商户的,而是在宏大的叙事下,被扑面而来的“汪洋之海”给刺痛了。毕竟对于她来讲,首先是灾祸之下的“受难者”,而后才是专业背景下的“记者身份”。


有必要说明的是,如果河南这位女记者在报道个体灾祸时“如此表现”,基本上会被认为是不专业,因为从新闻伦理上来讲,专业新闻报道参与者,最好不要涉入主观的情绪,因为那样算是主导舆论情绪。


可对于她来讲,因生活已被随之而来的灾祸影响到,那么她就不再是纯粹的“报道者”,更像是一边在对抗灾祸,一边在奋力做事。不得不说,这是个较为悲伤的故事,不仅她自己会哭泣,就连看到报道的人也会哭泣。


或许灾祸之后,她再反过来回看自己的表现会觉得有些“不专业”,但是对于灾祸之下的她来讲,或许那样的表现更为真实,也较为恰当。事实上,当事女记者多次因忍不住哽咽已经退出镜头视界,但是摄影师却较为用心地记录下“这一刻”。


另外在灾祸之下,非灾区的人们到底该如何审视灾难,这其实不只是个共情问题,更是个理性自省的过程。就比如,非灾区的人们接受灾祸讯息到底是接受什么?难道就因为跟自己或亲友无关,就该轻描淡写吗?


想必绝大多数有基本觉知的人都会发出悲天悯人之叹。说到底人类终归是脆弱的,一场风雨就可以让很多人失去家园,当然人类也是坚强的,在面对“汪洋之海”时,只要风雨退却,还会继续重建家园。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风雨过后,不管是被洪流淹掉家园的商户,还是在采访过程中几度哽咽的女记者,都将会对生活和人生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至于受灾祸影响不大的非灾区同胞,有多余的经济能力就出力,如果没有,也请给予灾区同胞温和的祝福。


与此同时,伴随着洪涝的退去,最为紧要的问题是“善后事宜”。因为比起灾祸进行时中的难耐,真正让“受难者”焦灼的是:如何重建家园?未来怎样生活?甚至对于因灾祸失去亲友的人,又该怎样走出悲伤的深渊?


不得不说,关于灾后重建工作中的细枝末节,可能更让人感到锥心。因为无论是汪洋之时,还是汪洋之后,终归是让人难以面对的现实。或许几年之后,灾祸的痕迹会淡去,但是作为悲伤的记忆,似乎总会策动人心。


就如梭罗所言:“不要让多次的遗憾抑制悲伤,你要珍视悲伤,直到悲伤完全化作独特的力量”。因为对于幸存者来讲,总是要继续生活的,哪怕是那种家破人亡的幸存者也是一样的,所以泪目也要,泪崩也罢,只希望能转化为温暖的力量,让幸存者们觉得人间值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女记者   受难者   洪涝   悲天悯人   灾祸   幸存者   河南   灾区   说到底   惨烈   视界   亲友   悲伤   情绪   现场   体育   家园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