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神化大师等四则

不要神化大师!季大师的精气神有如此大的功能吗?

曾在《光明日报》上看到一篇报道,题目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季羡林先生九十二华诞暨人文教育主题茶话会侧记》,这本来是一篇非常正常的报道,但其中的第一段却是这样写的:

依旧是一袭蓝衫,依旧是气定神闲的模样。当大病初愈的季羡林先生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庆贺季先生九十二华诞暨人文教育主题茶话会,十月十二日在北大的勺园举行。据说,今年八月,季先生生日的前一天,门前干涸了很久的池塘中,季先生亲手种植的、曾被周一良教授称为“季荷”的满塘荷花,清晨竟然全部开放。人们都说,这是先生的精气神所致。

文章中这样写,给我的感觉是非常肉麻,季先生不是神,他的精气神再充足,也不可能让水已干涸的池塘中的荷花突然重新开花,这是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知道的。就算池塘上的荷花重新开放了,也不可能是季先生精气神充足的必然结果。记者调查了真实情况没有?是不是学校让人往池塘中重新放水,而使荷花重新开放了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记者还记得这句话吗?

总之,通过这样的文章,可知作者非常无知。《光明日报》的主编审稿时,竟然能通过这样的文章,亦可谓水平不高。这使我联想到,一些号称有神妙功法的大师,能在今天的中国大行其道。如前几年王大师,凭着几个小魔术,就蛊惑了多少所谓的名人群入其门,拜到在其脚下,甘受大师的蛊惑,只能说这些所谓名人就是无知,无文化,这也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缺少真正的文化,许多名人都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俗人而已。这种人还不少,除了拜所谓的大师,还拜佛家僧人,他们根本看不懂佛教经典,只是人云亦云,随大流而已,并且以为这样拜大师,拜僧人,能为自己保平安,求福禄,其实只是个人的私心在作怪。更不用说社会上更多的人对于所谓大师和佛教的崇拜,更是缺乏文化的表现,并不是对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有什么真正的了解。

看到这样的报道,看到许多人这样崇拜大师,让我想到:这就是中国现代的“文化”与“学术”的真实情况吗?窃以为可悲可叹。


中国人的生死观

有人在网上讨论中国人的生死观,在这里表达一下我的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人的生命而发,没有一家主张轻生。只是要张扬生命中的什么东西,以及如何张扬,三家的看法有所不同。如儒家主张人要张扬人的道德,伦理等,让自己的生命合乎道德伦理,不要见利忘义,不做违反道德伦理的事。道家主张人要张扬人的物质生命,追求长生不老,为此要修炼身体的强健,不要被人世间的物欲误导,保持自身的内心清静。佛家似乎要让人追求西方极乐世界,但那是虚无飘渺的画饼,人只能在现世中行善,不做恶,以此作为此生和来生的福报。也不要求人们马上去死,直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可见三家都是重视人的现实生命的,但看重的东西不同,三家虽然有所不同,但能起到互补的作用,所以古代中国的士大夫都对儒道释三家有兴趣,都加以研究,并拿来用在自己的人生的不同状态之下,这样,三家互通而融合,就使中国人在处理人生与社会事务时,做得最为圆滑实际,多变而自适。

所以说,中国人的特点,就一个字:圆。三家也逃不过这个圆字。此义可写一文阐发之。不过写了肯定发表不了。你一定要用另一个字代替了这个圆字,才可。而用来代替的字,又要在表面上有某种道德含义,这是中国人做事最讲究的,做任何事都要找一个最冠冕堂皇的字来做旗子。有人做盗贼,庄子就说“盗亦有道”,这个“道”字使“盗”也变得光彩起来了。现在中国有不少人打着某种似乎有道的旗帜,却干着极其罪恶丑陋的事情,不少老百姓往往就被这种假象欺骗,所以一些骗子往往能骗很多人,这样的例子也不少了,只希望人们变得有文化一些,能及时识破骗子的花招,不让自己上当受骗,损失自己的利益。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是否已经饱和?

在网上看到有人问: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是否已经饱和,到了陈陈相因的地步?

对这个问题,我认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疑惑,是因为他还不懂真正的文学研究是怎么回事,只会从表面上看,认为所有的题目都有人写过了,我再来研究还有什么题目可写呢?所以觉得这方面的研究已经饱和,无法再来研究,也就不敢进入这一研究领域了。

我有一次参加学术会议时,听到一个博士生在与人交谈,说他研究汉代历史,但觉得汉代史的各种问题都有人研究了,自己不知道还能研究什么问题?这种困惑,与上面的疑惑是一样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博士才进入学术研究的领域,还不知道学术研究是怎么回事,导师让他找一个题目进行研究,他就茫然不知所措,于是会产生这样的困惑。

但作为进入学术研究领域时间较长的人来说,了解了学术研究是怎么回事,就会觉得要研究的问题还太多,根本没有研究到饱和而无法再研究的问题。

可以说,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陈陈相因,提不出新问题,只是研究者自身太平庸。再追究一下,就是平时不爱读书,或读什么书也是选择不当,或读书不能深入,没有自己的理解与思考,所以他的研究自然无法发展。别人不管怎样研究,自己都要努力,一方面多读好的学术经典,多读古代文献原书,不是只看别人的介绍,另一方面就要用自己的头脑来读书,读文献,同时进行自己的思考。这样的话,心胸就能逐步拓宽,识力就能逐步加强。古今中外的英贤,才是我们的榜样,不会在学术研究的领域里产生彷徨不知所措的困惑。


古诗押韵问题

现在不少人喜欢古代诗词,其中不少人认为要懂得古代诗词的平仄与押韵,就能做出好的诗词来。

我觉得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王力有两部书,把古代诗词的押韵和平仄问题讲得很清楚明白,这是让初学者阅读来入门的。

我觉得古诗词的创作,根本的难处不在于押韵和平仄,而在于用什么样的词汇,自己掌握了多少相关的词汇。为此,古人编纂了《佩文韵府》一类的书,就是要让人从中学习和掌握大量词汇,以便在创作古诗词时使用。这比仅仅知道诗词的押韵和平仄要难得多。

如果把上述问题都能完满地加以解决了,再进一步,在诗词中如何练句和描写何种意境的问题。韵是死的,平仄等,也是规定好的,只要熟了,就不会出问题。而用词,非须大量读古书不可。今人受现代汉语及其词汇的影响太深,不自觉间就用在诗句中了。不是说绝对不能用,但用多了就没有古诗的味道,如同人们喜欢做的假古董或假古迹。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然不是指现代的书,而是古代的经史子等书,没有这个基础,古诗必然不伦不类,读来也无什么韵味。所以对今人而言,宜多读古诗,而不是自作古诗。至于诗中的练句与意境,更是需要深沉的文化积累才有可能望及的。许多人喜欢作古诗词,但写出来毫无韵味,就是因为没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对古代的词汇以及用深沉的文化眼光来看世界等方面,都基本没有什么素质,所以做的诗词,越多越没意思。这是个人的愚见,仅供人们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光明日报   佛家   陈陈相因   大师   精气神   平仄   押韵   学术研究   古诗   池塘   诗词   词汇   古代   中国人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