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于学习的喜好与快乐

人们都知道,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后来的中国人称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中国人对他的至高尊重,一直延续了二千多年,这并不是靠上天赐给的神力,而是靠一生的勤奋学习而形成的结果,他曾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可知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树立了学习的志向,之后就一直坚持学习,从十五岁到七十岁,从不放弃,正是人们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最后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距”的境界。

“从心所欲”,不是心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通过一生的学习,在心中牢固树立了正确的信念,自己的一切行为都能合乎这些信念。这些信念与行为,都是完全出自自己的内心,而不是靠外在力量的约束,所以,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完全符合人生与社会的要求,不会出现错误的思想与行为。

能这样在一生中坚持学习而不懈,所以孔子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之所以能在一生中坚持学习,除了十几岁时立下的远大志向以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孔子非常好学。好学,使孔子一生的学习永远充满动力,而不会懈怠和中止。

孔子曾多次说到好学,如他说: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真正的好学,是把学习放在衣食住行的事情之上的,又是能在学习中勤敏做事,少说话,追求正确的道理,而使自己的言行总是合乎正确的道理。

他还说: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这是说,能做到忠信的人,随处可见,但像我一样好学的人,则很难遇到。

他又说:

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志於道,就是志於学,孔子所要学习的就是道。有志于学习,就要不计较衣食的不好,所以“耻恶衣恶食”的人,是不足以与他讨论学习问题的。而这就是好学的一种表现。

孔子的好学,还表现其他方面,如曾有人说:孔子“入太庙,每事问”。

古代的太庙中,有许多用于礼乐活动的器物,它们的形状、名称、用途、来历等,都有许多专门的知识。孔子进入太庙,看到这些礼乐活动的器物,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他就向太庙的人员一一细问,见到什么都要问,这就是“每事问”,而这正是孔子好学的又一表现。

孔子不仅自己好学,而且特别看重好学的弟子,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

弟子中谁好学?

孔子回答说:

颜回最好学,他能做到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有了错误,不会再犯第二次。可惜他不幸短命而去世了,现在就再也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弟子了。

对于颜回,孔子还称赞过他的好学,孔子说:

颜回是一个贤人,他住在陋巷里,每天只有箪食瓢饮的简单生活,别人对这种生活都感到非常忧愁,可颜回却丝毫不会改变他在学习中的快乐。颜回真是一个贤人啊!

孔子这样称赞颜回的好学,正与自己说的不“耻恶衣恶食”而有志于道的好学,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孔子对于颜回的好学,特别赞赏,因为这与孔子自己的好学是心灵相通的。

孔子还说: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这是说,即使每天只有简单的饮食,但每天都能时间学习,这里面也有很多快乐。颜回就是这样生活并且爱好学习的人,并能从中感受到一般人不知道的快乐,所以孔子特别赞赏颜回的好学与快乐。

孔子对于学习,认为首先要做到“知之”,然后要做到“好之”,最后要达到“乐之”,他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般人的学习只追求知道了,但孔子的学习则不满足于此,他还要求具有爱好学习的精神。一般性的爱好还不够,要让爱好达到因学习而快乐的程度,这才是真正的好学。

孔子因好学而达到快乐,这也是别人无法想象的。有一次,他在齐国听到了古代舜帝时的《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并且自言自语地说:

没想到听了这种古代的音乐,竟会快乐的如此的地步!

一般人,能吃到肉,就觉得非常快乐了,而孔子却因为听到古代的《韶》乐而快乐得比吃了肉还快乐。他是通过聆听古代《韶》乐而使自己的学习又有了新的收获,对于古代的礼乐制度,又有了新的认识,所以他说,对于学习,不仅要爱好,更要从中感到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好学。

孔子一生好学而快乐,有一次,一个贵族叶公向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叶公。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对子路说:

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孔子的为人,是一心好学,每天都是发愤忘食,快乐得忘记了忧愁,竟然忘记了自己已经年老!

看来,孔子认为对自己的最高称赞,就是好学而快乐,忘记一切忧愁的事。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孔子曾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坦荡荡,就是快乐无忧,常戚戚,就是经常怀有忧愁。君子的坦荡荡,来自于他的好学而快乐,小人的常戚戚,正是因为他们不爱学习,没有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并且正是靠这一点,使人们分出了君子与小人。可知,孔子总是要求弟子们做一个君子,不要做小人,其办法就在于要好学和乐学。

所以有一次,孔子表示想到九夷(当时指文化落后的地区)去居住。于是有人说:九夷那样的地方,陋得很,非常落后,你到那里去住,又该怎么办?

孔子回答说:

我作为一个君子去到那里居住,哪里还有什么陋?

孔子所说的君子,就是通过爱好学习并且从学习中获得快乐的人,他自己要做这样的人,也教导弟子们来做这样的人。如果真的通过好学而成了君子,那么,就算住在落后(陋)的九夷地区,那里也不会再是陋(落后)的了。

孔子之所以好学,从学习中感到快乐,就正是看到了通过学习而会使自己掌握了高雅的文化,从而无论住在哪里,都不会因为环境的落后而丧失自己爱好学习的快乐。

后人读《论语》,开篇第一段,就是孔子在说好学的快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就是解释为什么要好学,为什么学习会让人快乐?

“学而时习之”,就是不要停止学习,经常(时常)或按时(时)温习所学的内容,由此就能感受到学习的喜悦(说就是悦)。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这正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一种解释。

有朋友来自远方,也会让爱好学习的人感到快乐。因为孔子非常重视与同样好学的朋友进行交流切磋,于是好学的人也能从中感受到快乐。

所以,孔子非常重视朋友对自己学习的帮助,也多次说过:

无友不如己者。

即一定要与比自己更有学问和德行的人交友,这样才能使自己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得到切磋和交流,促进自己的学习。

孔子的弟子曾子也说: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就是朋友对自己的帮助作用,这正是孔子交友的意思。

孔子曾说:

朋友切切偲偲。

这就是朋友之间在学习上进行切磋与诚恳交流和督促,所以朋友自远方来,孔子会感到非常快乐。

孔子又说: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三种人可做为朋友,一是正直的人,一是诚实的人,一是多有见闻和知识的人。以这三种人作朋友,都会对自己有帮助,所以称为“益友”。

有这样的益友,从远方来见自己,当然是无比高兴快乐的事。

除了学而时习之与有朋自远方来之外,还有第三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好学而坦荡,不忧不戚。如果自己的好学和学习非常有成效,而被别人知道和了解,当然不会忧戚愠怒,但是如果别人不了解自己的好学与学习的成效,还能保持不忧戚愠怒的心情,那就更为可贵。所以,前面两句说到“学而时习之”与“有朋自远方来”,都令人快乐高兴,而这最后一句就更为重要,说明孔子的好学完全是为了使自己通过学习而得到知识与品德的提高,而与别人如何评价无关。只要有这样的心态,才是真正的好学,才能学习中获得快乐。

孔子是大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好学的学习家。他能这样好学,学而快乐,才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他也希望自己的弟子领会这种意思,如颜回一样,不顾生计的贫穷,仍然好学不止,所以才成为孔子最赞赏的弟子。

中国人一直重视学习,认为人通过学习才能有广博的知识,有优雅的品德。但要把学习在一生中坚持下来,又要靠对学习的爱好之心来支撑,同时又要在好学中不断品味到其中的快乐。这样的学习才能顺利地坚持一生,成长为如孔子一样的贤人,甚至是大师。

孔子对于学习的喜好与快乐

北京国子监里的孔子像


孔子对于学习的喜好与快乐

孔子像


孔子对于学习的喜好与快乐

曲阜孔庙的主殿——大成殿,源自中国人敬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对于学习的喜好与快乐

《论语》第一篇第一页


孔子对于学习的喜好与快乐

北京孔庙


孔子对于学习的喜好与快乐

北京孔庙中的元、明、清三朝的进士题名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孔子   从心所欲   太庙   快乐   礼乐   孔庙   有朋自远方来   教育家   坦荡   好学   弟子   喜好   君子   落后   古代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