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神话中未讲的事,“杞人忧天”寓言里给了诠释,课文里没有

古人的宇宙观和创世论是把从宇宙孕育到世界形成,划定了“先天五太”的说法。由于这先天五太,主要说的是“元气”形成和不同状态的问题,也可以认为是“物质”产生的过程,并不是“时间划分”。但更多的还是认为这“先天五太”就是五个时期。因为从宇宙诞生到孕育以及世界发端,这从气到形到质,再到天地万物的产生,每一个阶段都是经过了无法计算的的“宇宙时间”;选取事物(元气)在每个时期最主要的状态为不同的“宇宙时期”,也使得世界形成时间轴更清晰。

盘古神话中未讲的事,“杞人忧天”寓言里给了诠释,课文里没有

天地·网络供图

其实宇宙本身,在古代就被认为是“浑然一体的元气”。这也道家学说中“一”的概念本源。先天五太中,第一个太易时期就是“未见气”,但未见并不是没有,指的也是混为一体了。到了第二个太初时期是“气之始”。第三个太始时期“形之始”;第四个太素时期“质之始”。等到气形质完全具备后,就到了“天地分”的时刻,之后才是太极时期“万物生”。本文主要说的是“天地的形成”。涉及到课本里都学过的一个神话“盘古开天”和一则“杞人忧天”的寓言。

盘古神话中未讲的事,“杞人忧天”寓言里给了诠释,课文里没有

盘古开天·网络供图

至于讲解天地形成,为何要引出这两个故事,那是因为课本里只是截取了其中一段。在完整的故事叙述中,其实它们都有着在古代“创世论”中极其重要的观点。先说“盘古开天”,最早见于三国时期的《三五历纪》一书,课本所讲的只是这里的一句话“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在这之后还有一句话是“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具体讲天地如何形成的过程。

盘古神话中未讲的事,“杞人忧天”寓言里给了诠释,课文里没有

天空气体·网络供图

可能大家不是很理解这句话(回头有时间再具体说说这相关的“数字文化”),之所以说这是说明天地形成过程,因为这句话是直接引用了战国时期的《列子》一书的观点。《列子·天瑞》是最早提出先天五太中前四个名称的书籍。书中给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下了定义,书中最后说“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穷也,乃复变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盘古神话中未讲的事,“杞人忧天”寓言里给了诠释,课文里没有

天地初分配图·来自网络

这些话结合盘古神话的出处,可明显发现是一个脉络的。意思是在未见元气的太易时期,那是因为元气混合为一;随着有一丝元气浮动,就是搅动了这个空间;然后随着元气的游离或扩散,使它有了形态。有了这一丝元气形成拉动周围宇宙空间,就会有别的元气形成,以至于形成无穷尽的元气。这些不同形态元气又似乎复归到最初“混为一体”的混沌状态。但其实这个混沌世界已经不是“太易时期的一体元气”。有了形态就有不同,这样各自潜在的“并体同色者”相互聚合,混杂的元气就有了清轻、重浊之分;当两者分离就形成了天地(《列子》这句话中“冲和气者为人”,不在此讨论)。

盘古神话中未讲的事,“杞人忧天”寓言里给了诠释,课文里没有

天地日月·网络供图

由此可知,所谓的天地形成,清轻者和重浊者,其实都是元气而已。这一观点在南北朝时期的《礼统》一书中明确的记载为“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但对于元气为何会分为“清轻者和重浊者”,后世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清轻”指的的“精轻”,就是未完全成型的元气,具有元气最初的精华;重浊者是已经有形有质的元气。但在《广雅》一书中说“清者为精,浊者为形”,并认为所谓的“质”,指的是“未散”的元气;然后给出的观点是“二气相接,剖析分离,清浊为天地”。其实不管怎么说,在古代基本的“创世论”中,天地本身就是元气形成的,只是有了清轻重浊之分。

盘古神话中未讲的事,“杞人忧天”寓言里给了诠释,课文里没有

雷电现象·网络供图

这也是“天”为何是有时清透色,有时是苍茫状的原因。《老子》曰“天得一以清”,这个“一”指的就是未成型的元气,接近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抱朴子》一书引用《宣夜说》的记载说“天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mào睛极,苍苍然也”。《文子》一书的观点认为,也正是因为天无质,得元气之精,呈现出来的才是日月星辰雷霆风雨。这些观点,在“杞人忧天”的寓言里也有表述。

盘古神话中未讲的事,“杞人忧天”寓言里给了诠释,课文里没有

杞人忧天·网络供图

“杞人忧天”寓言正是也出自《列子·天瑞》一篇。引用到课本里很多人只注意到是劝解人们“不要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对于原文中的人物对话完全忽略了。其中就说了“天,积气耳”,这就是说天是元气形成的。在之后对话中又有人提出“天果其,日月星辰不当坠耶?”;有知晓一些道理的人说“日月星辰只是积气中的光耀者”;并有一个叫长庐子的人说明“虹霓、云雾,风雨等,也是元气在天上积聚而形成的”。

杞人忧天的故事在《列子》一书,其中还包括了对地会不会塌的讨论。但最后的结尾要说的道理,却具有诡辩意味,大致意思是“天地毁坏是一种可能,不毁坏也是一种可能,毁坏与不毁坏,我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呢”。其实这个故事在《列子》里也是在讲解天地形成的小道理,最后列子的话也说明了他的道家思想。

了解深层文化,请关注本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盘古   杞人忧天   太初   列子   日月星辰   轻者   课文   元气   寓言   先天   课本   万物   宇宙   时期   观点   神话   天地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