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的《盐铁论》——经济发展了,为何会形成奢靡之风?

《盐铁论》一书,看似讨论的是经济问题,其实涉及到当时西汉王朝的方方面面。代表朝廷的御史太夫桑弘羊提出,朝廷制定的相关经济措施,均输的前提是地方向朝廷缴纳贡物和税收粮资的方便。是为了朝廷根据用度,随时支配,减少往来京城再分配的繁琐。这样的目的是使百姓劳逸得当,可以随时购买所需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物资。而平准,是一种市场干预措施,实现对市场的掌控和调节,同时防止商人哄抬物价,使百姓各安其业,不为了物价膨胀而担心。上述这些经济措施,历代包括当今基本上仍在延续。

西汉时期的《盐铁论》——经济发展了,为何会形成奢靡之风?

《盐铁论》

既然上述的经济措施,古今皆在沿用,自然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那么为何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儒生一方为何提出异议呢?这个异议在后世是否仍然存在?且看儒生如何告诉这些朝廷大臣,究竟政策的实施,到了社会底层变成了什么样子。儒生指出,远古时候设立“赋税”,是征收他们所收获的物品,不会强求他们交无法收获的物品。所以农民征收的是农产品,妇女缴纳纺织品。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要求征收他们不能收获和生产的物品,百姓只能贱卖农产品,再去换回朝廷征收的物品,来满足官员的要求。

文学曰:“古者之赋税于民也,因其所工,不求所拙。农人纳其获,女工效其功。今释其所有,责其所无。百姓贱卖货物,以便上求。间者,郡国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难,与之为市。吏之所入,非独齐、阿之缣,蜀、汉之布也,亦民间之所为耳。行奸卖平,农民重苦,女工再税,未见输之均也。

西汉时期的《盐铁论》——经济发展了,为何会形成奢靡之风?

汉昭帝时期举行盐铁会议


民间儒生一方,并非不知道朝廷实行相应的经济措施的必要性。他们提出反对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政策制定后,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与政策本身相违背的事情,弄巧成拙。这样一来,百姓就会把怨恨加在朝廷制定的措施上。而朝野双方都知道,朝廷所谓的政事,本身就包括经济财富。因此御史大夫说,朝廷控制自然资源,管理关卡集市,掌握物价的调控,适时地开放市场,促进物资流通,根据需要物资的轻重缓急来治理国家。接着御史大夫所举的例子,无外乎,朝廷丰收年份储备物资,为了凶年恶岁时调配物资用来周济天下,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

大夫曰:“王者塞天财,禁关市,执准守时,以轻重御民。丰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凶年恶岁,则行币物;流有余而调不足也。昔禹水汤旱,百姓匮乏,或相假以接衣食。禹以历山之金,汤以庄山之铜,铸币以赎其民,而天下称仁。往者财用不足,战士或不得禄,而山东被灾,齐、赵大饥,赖均输之畜,仓廪之积,战士以奉,饥民以赈。故均输之物,府库之财,非所以贾万民而专奉兵师之用,亦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

西汉时期的《盐铁论》——经济发展了,为何会形成奢靡之风?

古代粮仓示意图


贤良文学一方则认为,朝廷储存物资和调配,并非王政自身的功劳,而是百姓“力耕”的功劳。因为没有百姓的耕种,就没有朝廷的物资储备。辩论到此,接下来是“以农强国”和“以经济强国”的争论。朝廷一方所有的观点都围绕发展工商业使朝廷国库充盈;民间一方所有的观点皆是认为农业的稳定,是一切工商业繁荣的前提;并认为“兴商抑农”,本身就是“退本进末”。农业是根本,工商业为了农业服务,是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运用。农业解决百姓基本生活需求;工商业“导民以利”,使全社会趋利,造成是奢靡浮华攀比之风。

文学曰:“古者,十一而税,泽梁以时入而无禁,黎民咸被南亩而不失其务。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禹、汤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草莱不辟,田畴不治,虽擅山海之财,通百末之利,犹不能赡也。是以古者尚力务本而种树繁,躬耕趣时而衣食足,虽累凶年而人不病也。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诗云:‘百室盈止,妇子宁止’也。”

西汉时期的《盐铁论》——经济发展了,为何会形成奢靡之风?

盐铁论现场

在儒生说的这段话中,提到了古代的税赋征收方式,那就是农民交十分之一的税,按照时节去湖泊鱼塘捕鱼,国家不禁止。这种情况下,耕种三年就有一年的余粮,九年耕种就有三年的余粮;税赋抽取一年余粮,大约还剩两年余粮。提到夏朝、商朝都是延续这种方式,而让百姓自家首先有足够的防备水患灾荒的余粮。儒生指出,如果百姓不耕种,即使占有山海资源,广开通商的渠道,还是不能使朝廷富强的,只有让百姓“家中有粮,心中不慌”,百姓自然就安宁的,天下安则社稷强。儒生引用《诗经》的话“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意思就是家家户户都富足,妇女小孩都安宁。

儒生说的这些,是从百姓方面出发,并推论出,朝廷的长治久安,实际就是使百姓安宁富足的生活在国度里;安宁不生异心,富足不会反叛。所谓的“江山社稷稳固”也不正是如此吗。御史大夫桑弘羊发现了儒生言语中的漏洞,即儒生的建议就是国内自产自销,仅限于“朝廷对内”。然而江山土地所产有限,还需要从外界获取,这就是现在所谓的“对外贸易”。

西汉时期的《盐铁论》——经济发展了,为何会形成奢靡之风?

桑弘羊相关

这阶段的辩论,两方看似在说同一个问题,其实说的又不是同一个问题。儒生的观点:认可朝廷加强内需,而促成的商业流通。提出应该以稳定农业为基础,采取物资流通的均输,最大限度地满足全国百姓的需求。御史大夫一方的观点,从朝廷层面出发,认为“治理一国非一家”,内需稳定的同时,还应该充实国库财政。这就涉及到“为国揽财”的问题,而制定的均输、平准等经济政策,根本上是为朝廷服务的。

至于朝廷一方在这时候把问题扯到“对外贸易”,其目的是“为国用,为我用”。而儒生在之后的辩论中,认为,对外贸易换回的物品,非本国自产,所谓“物以稀为贵”,贵则奢,这一方面就造成财富外流;另一方面又会“上行下效”,奢靡之风盛行,于民心和朝廷的长治久安不利。

《盐铁论》第6讲,可关注,欢迎评论区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凶年   御史大夫   余粮   儒生   奢靡   工商业   西汉   衣食   富足   朝廷   安宁   经济发展   时期   物资   措施   物品   百姓   农业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