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板块上古生界—三叠系发育及岩相古地理

华北板块自中奥陶世开始整体上升成陆,缺失上奥陶统(许多地区尚缺失中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

直到晚石炭世板块才重新下降,遭受海侵。

上古生界发育不全及上石炭统与奥陶系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

石炭—二叠系以山西太原剖面为代表,以滨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沉积为特征。

早石炭世除大别山北麓出现较厚的近海和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堆积,以及辽东地区可能接受沉积外、板块主体部分仍是一个近乎准平原的低地。

上石炭统本溪组为古风化壳上含铝(铝土矿)和含铁(山西式铁矿)的碎屑岩,夹薄层灰岩层及煤层,代表海侵开始时的滨海环境。

本溪组在山西北部厚达50m左右,南部变薄,豫淮一带甚至缺失。在辽东本溪一带,地层发育全,其中海相夹层多,厚度可达300m左右。

由此可见,板块的地势是北低南高。

上石炭统太原组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厚约95m。

晚石炭世时古地理面貌又有较大的变化,辽宁的本溪至陕北的东胜一带,上石炭统都属陆相沉积。

在内蒙的大青山地区,形成了内陆断陷盆地。

自太原往南,海相夹层逐渐增多,厚度逐渐增大,在淮南、豫西和鄂尔多斯等地可见太原组直接超覆于奥陶系灰岩之上,底部也可见有铝土页岩的存在,最大厚度可达350m左右,其中海相灰岩夹层较多;

晚石炭世时华北板块的地势特点是北高南低。

下二叠统山西组为海退背景下的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沉积,说明早二叠世华北板块普遍地势低平,为一个重要的成煤期。

上二叠统石盒子组为河、湖相沉积,以杂色—紫红色碎屑沉积为主,至石千峰组已属红色地层,为气候干旱下的内陆河、湖沉积。

晚二叠世板块内部的差异运动加强了,逐渐显示出沉积盆地彼此分隔的轮廓。板块东部为互相隔绝的小型内陆盆地,而西部鄂尔多斯地区则为一大型的内陆盆地,盆地中心部分二叠系厚度可达2000m。

华北板块进入到中生代三叠纪时仍为以陆相沉积为主,这时板块内部的东西差异更加明显。

西部鄂尔多斯地区仍为大型内陆盆地,三叠系发育完整,其地层建造特点为:下、中统紫红色砂泥岩;上统灰绿、黄绿色砂泥岩夹油页岩及煤层,地层总厚约2500m左右

由干旱气候下的河湖沉积演变为温带半潮湿—潮湿气候下的大型湖盆沉积类型。东部为剥蚀高地,零星分布小型山间盆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华北   海相   辽东   陆相沉积   鄂尔多斯   本溪   板块   石炭   太原   海陆   地层   夹层   盆地   内陆   上古   厚度   地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