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了凡四训》4:凡事求有所得,须是求自己。内求就是问心


感悟《了凡四训》4:凡事求有所得,须是求自己。内求就是问心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译文:我继续请教:“孟子曾说:求,就能得到。这是说,求在于我自己的努力。道德仁义,可以力求而得到,功名富贵这些身外的东西,如何能够求得?

理解:了凡开始发问,说明云谷禅师说的话起了作用。发问,就是在思考。这一点我们应该学习了凡先生。从小到大,再到面对云谷禅师,他从来都是对别人的话,去认真的听,认真地想。而我们周围的人,基本上都是在不断地说、不断地说,试图一直把自己心里的话全说出来。事实上,那些不断说的人,是在尝试让别人接受自己、理解自己,这么做的前提基础是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是很有害的。人心有个最大的障碍,就是自以为是。这种认为自己永远没有错的、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常常会把自己害死。

我们应该学会听,听别人说,听别人如何说。了凡就是非常善于听别人说的人。所以,云谷禅师的话,才会引起他的思考与发问。

不过,了凡因为自己的认识不到位,对孟子说的话“求则得之”理解不够,所以,才会问出错误的问题。下面,云谷禅师自然会纠正他。

感悟《了凡四训》4:凡事求有所得,须是求自己。内求就是问心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译文: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不错,但是你理解错了。你没看见六祖慧能大师说:“一切福田,都在各人的心里。从自己心里去求,有感必应。”向自己心里去求,不只求得道德仁义,也可以求得身外的功名富贵。求在自己,这样的求能够有益于得。若不能自我检讨反省,只是盲目地向外面追求名利福寿,虽然求的方法符合规律,但终归是由命决定是否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必然内外双失,没有半点好处。

理解:求有益于得。这里的得,是由求的方向、方法决定的。求是因,得是果。后面云谷禅师接着解释说:外求是无益于得的。只有内求,也就是求自己,才能造就福田。若向外求,即使方法得当,也只能看命运了,命运安排了得,就有得; 命运安排了失,也护不住。

我们反思自己:去庙里烧香,许愿、求福,求到了吗?设想一下,一个人一直作恶,求菩萨保佑自己不被警察抓去,可能吗?如果菩萨保佑这种人,那为个不是菩萨,而是魔鬼。

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词:感应。天地之间,人与天地之间,是有感应的。所有的感应,都是不离方寸,也就是自己的心。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心想成一面湖。当湖水清静的时候,天地间任何一点风吹草动,湖面都会有所反应。当湖水波浪不断的时候,我们向里面丢一块石头,也感觉不到有浪花的出现。如同我们的心,当自己的心里一直被是非、对错、好坏、得失等纠缠的时候,就如同起了波浪,此时天地间给了你信息,你也不会感应到。所以,不离方寸,就是要让自己的心去感应。

感悟《了凡四训》4:凡事求有所得,须是求自己。内求就是问心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译文:云谷禅师因此问我:孔先生算你终身的命运如何?我就具实相告。云谷禅师说:你自己想想,你应该考得功名么?应该有儿子么?

理解:大师教人开始内省,反思自己。”自揣“这个问话很有深意,让了凡反思自己,也就是一条由外向内的路。这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译文:我反省了很长的时间,才说:“我实不应有功名。求得功名的人,都有福相。我福相薄,又不能内修功德外积善行,用来增厚福德的根基。并且我不能耐得他人的烦扰,很严重。也不能包容别人。有时还会用才华欺压他人;随口直说,不顾他人感受;乱发议论不负责任。这些都是福气少的相,怎么能考得功名呢!”

理解:这段话的重点有多处:一是了凡有自知之明,二是了凡有直面自身不足的勇气;三是了凡懂得如何听别人的话,就是倾听他人的意见。这三点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首先,当禅师让了凡自我反省的时候,他真的认真反省。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我们能做到吗?能够自揭示出自身的不足,能做到的,并不多。


感悟《了凡四训》4:凡事求有所得,须是求自己。内求就是问心

文中,了凡认真反思自己为何没有功名的原因,共提到了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本身先不分析,至少说明了了凡是有自知之明的。《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凡虽然迷信了命运有定数,但他毕竟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现在我们对照了凡五个方面的问题,与我们自己相比对,是否在我们身上也有?如果有,我们是否能如了凡这样认真的自我剖析。

第一个问题:积功累行。这是说平时是否愿意帮助别人。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恶无大无小,行善去恶就是积功累行。

第二个问题:不耐烦、不容他人。对他人没有耐心,其实就是没有包容心。这说明了心胸和气量不够。

第三个问题:直心直行。这点很多人不在意的。并且以“爽快人”自居。这种情况往往会伤害别人于无形中。《道德经》中提到过:直而不肆。意思是,直率是很好的,但是要有限度,不能到了放肆的程度。

第四个问题:以才智盖人。先人有句话留给我们:勿以已之长而盖人,勿以已之善而形人,勿以已之能而困人。是谓有德。用才华压制他人,以自己的善行去比较他人,以自己的能力困住别人,是没有品德的行为。

第五个问题:轻言妄谈。说话不慎重,不负责任,并且以个人的喜好乱下结论。俗话说: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又说“君子当敏于行而讷于言”,沉默是金。值得我们沉思。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道德经   求是   孟子   功名富贵   科第   福相   福田   禅师   自知之明   仁义   功名   方寸   译文   所得   凡事   感应   命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