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坛经》2:惠能初见五祖,对答中看似无理,实则智慧无限


顿悟《坛经》2:惠能初见五祖,对答中看似无理,实则智慧无限


惠能安顿好母亲后,便到了黄梅县东禅寺,礼拜五祖弘忍大师。两代宗祖初见,言语中便有无限智慧。《坛经》中如此记载: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

这段对话,若是按世俗人的理解,两个人之间老不像老、少不似少,缺少基本的礼节。但事实上并不是那样。

顿悟《坛经》2:惠能初见五祖,对答中看似无理,实则智慧无限


为什么按世俗理解,二人的对话没有礼节呢?

首先五祖问得直接,没有礼节上的客套。惠能答得干脆,既没有对五祖表达赞美,而且还不谦虚。接下来五祖说惠能是“獦獠”,这是对南方少数民族的侮称,比喻为没有开化、没有知识的人。说你这样的人能成佛吗?然而惠能对五祖的侮称没有唯唯诺诺的默认,却直接反问“佛性有何差别”?让五祖欲言欲止。五祖不再言语,但惠能却没有停止,又是自顾自的说自己的感悟,并且还直接问“教作何务”。

然而从佛家禅宗来说,这些言语中,透露出若干智慧。

听我细细解释。

五祖问惠能是何方人、欲求何物。这直接发问,其实是直接“问心”。是让惠能反向问己,反观自己是谁、此心何求。如此一问,看惠能如何作答,从而可以知惠能之心。

惠能的回答中规中矩,符合五祖的问话。毕竟此时惠能还是一个俗人的思维。

接下来五祖的话,则有“请君入瓮”的意思,直接用带有侮辱性的“獦獠”二字。在一般人听来,心里会立马生出反感,并有所抵触。但惠能却没有这些情绪,承认了“人有南北的区别”,但是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认知“佛法没有区别”,就是“众生原本平等”的至上佛法。惠能的话里,透露出来的是“无相”的境界,表述得“不二”的哲理。“獦獠”二字的侮辱性并没有在惠能的心里产生什么,惠能认为这只是一个代称,这就是“无相”的表现,不着痕迹。从南方、北方的外形的区别,直接提出了“佛性本无差别”,就是从外形的区别(就是二),抓住了事物的本来面目都是一样的(就是不二)。

顿悟《坛经》2:惠能初见五祖,对答中看似无理,实则智慧无限


《金刚经》是佛陀传法早期讲的一部经,是讲“空”的义理,但经中提出来的是“无相”。到了传法后期,佛陀才逐渐形成了“空”的概念,无相就是空。因为惠能在从小的生活磨砺中,已经感觉到了“无相”的境界,所以,才能够在听他人诵此经时,便心中开悟。

五祖听到惠能的回答,心中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估计无人可以体会。但在《坛经》中记载的“更欲与语”,则隐约可以知道五祖心中的惊喜。因为惠能这惊鸿一答,让五祖在惊喜之后有了些担心,害怕有人加害惠能。于是,不让惠能再说,将他“藏”在马棚里干脏活,八个月没有见他,以此将惠能保护了起来。后来的故事发展,证明了五祖的担心是对的。

除了上面的道理,还给我们另外的启发。那就是要破除掉我们时常出现的“自以为是”。其中就包括“以自己的心度他人的腹”,用“自己的尺寸”去度量“他人的长短”,也就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我们时常听人说话,往往用我们世俗的眼光和心理去判断别人的言语,然后在自己心里生出若干的是非、对错、取舍,就是在心里“着了相”。如同五祖与惠能的对话,若是不知道二人的身份,我们或许会认为是两个疯子。但事实上,这是两代祖之间的智慧交接,里面有天机无限!


待续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惠能   黄梅县   知本   智慧   侮辱性   佛陀   佛法   岭南   礼节   无理   和尚   世俗   言语   佛性   区别   心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