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家里的盆栽正在“看”着你,植物的“视觉”能力超乎想象

每一种生命都需要环境支持,而植物由于其根部扎在泥土中导致其不能移动,无疑是个弱点。不过我们都知道,植物有向光生长的特点,就好像它们能看到,并知道光从哪个方向过来一样。

注意!家里的盆栽正在“看”着你,植物的“视觉”能力超乎想象

然而,植物能看到的绝对不止于此,它们无时无刻地监视着自身周围可以看到的环境,你的盆栽甚至可以知道你穿衣服的颜色,知道你是否粉刷过房间,也知道你否走近,知道你什么时候位于它们上面。

盆栽所能感应到的光的频率范围超越人眼,既能看到人眼看不到的紫外线,也能看到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通过对外界光线的感应,盆栽可以知道光照的强度,光源的位置,分辨出当下的时间,光源的持续时间,还能知道是否有其它物体遮住了本来属于自己的光线。

注意!家里的盆栽正在“看”着你,植物的“视觉”能力超乎想象

我这样说,就好像植物是真的有“视觉”一样,但其实植物的“视觉”和人类的视觉不是一码事。尽管植物具有多种感光能力,但它并没有分辨图像的能力,因此它无法知道你是个翩翩少年还是一个油腻大叔。

人类的眼睛就像一部数码相机,有一套特殊的光学结构,在这套装置的后面,密布着能感受光的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感受到的光线经过大脑的处理最终形成图像。可是,植物是怎么“看”到光的呢?

注意!家里的盆栽正在“看”着你,植物的“视觉”能力超乎想象

生物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假设金丝雀虉草的“眼睛”长在幼苗的茎尖上,而不是幼苗弯曲的地方。在实验中他检验了虉草幼苗的向光性。

第一株幼苗没做任何处理,其行为表面实验条件可以引发向光性;第二株切掉了茎尖;第三株用一个不透光的小帽罩住茎尖;第四株用一个透明的玻璃小帽罩住茎尖;第五株用一个不透光的管子遮住其中间部分。

注意!家里的盆栽正在“看”着你,植物的“视觉”能力超乎想象

实验的结果显示,未经处理的幼苗理所当然向光弯曲;用透明玻璃罩住茎尖以及用不透光管子套住中间部分的幼苗也向光生长;去除茎尖以及用不透光罩子罩住茎尖的幼苗则没有表现出向光生长的特性。

达尔文于1880年发表结果的这个实验向我们表明了,植物的向光性是光照射到植物苗梢的结果。换句话说,植物的顶端(苗梢)能够“看”到光,并把这个信息传递给植物的中段,让它向着光源的方向弯曲。

注意!家里的盆栽正在“看”着你,植物的“视觉”能力超乎想象

植物除了能感受到光源的方向也能感受到光照的时间。以菊花为例,它是短日照植物,当日照时间缩短到一定时间之内时就会孕育花蕾并开花,因此在自然环境中菊花是秋天开花的。但是在人工栽植条件下可以人为调节菊花的受照时间以调节花期,这和肥料、水分、温度无关。

菊花属短日照花卉,在自然光照条件下,一般于立冬前后开花。如要使菊花赶上国庆节开花,可把5月份扦插的菊花苗,在7月中旬以后将每天日照时间控制在8—10小时,其余时间用黑布罩盖。经过处理,1个月后菊花便会出现花蕾。

注意!家里的盆栽正在“看”着你,植物的“视觉”能力超乎想象

如果从5—6月起,每天下午5时至翌日7时进行黑暗处理,菊花则可在夏天怒放。在菊花始蕾前1个月,每天除让菊花接受自然光照外,晚上再辅以日光灯照射,将光照时间延长13—14个小时,并保持一定温度,花期则会延迟到元旦至春节。

读到这里,好奇心强的小伙伴可能会问我:“植物测量的是白天的长度还是夜晚的长度呢?”发现植物这个现象的科学家们也在第一时间对这个问题引起了兴趣。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有植物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

注意!家里的盆栽正在“看”着你,植物的“视觉”能力超乎想象

他们首先选取一种类似菊花这样的短日照植物,比如大豆,来做实验,只要在半夜点亮仅仅几分钟的灯光,就可以让它在短日照条件下仍不开花。而对于长日照植物,比如多年生的鸢尾草,正常情况下,它在4~5月份开花,但如果是在仲冬(冬季日照时间最短的时候),如果此时在半夜点亮点灯,只要几分钟,也能开花。

这些实验表明:植物测量的不是白天的长度,而是黑夜的长度

注意!家里的盆栽正在“看”着你,植物的“视觉”能力超乎想象

那么植物能“看”到的光的颜色跟我们人一样吗?植物学家们的实验表明,不管用什么植物做实验,它们都只对夜晚闪烁的红光有反应。夜间蓝色或绿色的闪光不会影响植物的开花时间,只要几秒钟的红色闪光,就可以让植物开花。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植物依靠蓝光来判断光源的方向,用红光测量夜晚的长度

除了人类肉眼的可见光,植物还能看见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

注意!家里的盆栽正在“看”着你,植物的“视觉”能力超乎想象

以前文提到的鸢尾草为例,红外线可以消除红光对它的效应。前面说过,如果在夜晚用红光照射鸢尾草,本来应该是在4~5月开花的鸢尾草,就能在日照时间段的冬季开花。但如果在夜里给它照射完红光之后,紧接着就照射远红外线,结果它就像没被红光照射过一样,又不开花了。

如果在远红外线照射之后,再照射红光,它有能开花。再照远红外线,又不开花,以此类推。而且这些照射都不需要很长时间,几秒钟就可以。就好像在鸢尾草体内有一个能感受到红光和红外线的“器官”,并且它拥有大脑,知道哪种光是最后一种颜色。

注意!家里的盆栽正在“看”着你,植物的“视觉”能力超乎想象

科学家们把植物体内这种能感受单一光的颜色的“器官”叫做“光敏色素”。在自然界中,任何植物在日落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最后一缕远红外光,这对它们来说,该睡觉了。而早上,植物再次“看”到红光就又被叫醒了。

通过这种办法,植物就可以测量在它最后一次看到红光之后过去了多少时间,借此就可以相应调整自身的生长。

注意!家里的盆栽正在“看”着你,植物的“视觉”能力超乎想象

本文先写到这里吧,字数有点多了,即使我没累,估计您也看烦了。咱们下一篇文章来聊一下,植物是用哪个部位来看到红光和远红外光的?还是咱们前文提到的茎尖吗?各位小伙伴,我最最亲爱的读者们,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关注我一下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盆栽   前文   达尔文   红光   日照   植物   幼苗   鸢尾   条件下   红外线   光源   菊花   测量   长度   家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