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大附到藤校,从未被鸡过的非典型海淀娃成长实录

写在前面:本文首发于公号无敌大薇薇,主张通识教育,从语言到全学科,从三观到批判性思维,帮助大人和孩子一起成为积极的终身学习者。

从人大附到藤校,从未被鸡过的非典型海淀娃成长实录

“在人大附这个系统里,我确实过的很开心。不过初中我在实验一班,高中却没分到成绩最好的班,当时哭了一鼻子,但也特别庆幸,正因为如此,我才能看到了方式不一样的幸福状态和追求。

如果一直待在初中那个竞赛环境里,也许我会固化自己,而高中的时候,很幸运,各方面都能让我去探索。”

坐在我对面的童辉这样说。这个朝气蓬勃的大男孩,一脸青春,神采飞扬。他的履历,就像每一位真正的海淀黄庄牛娃那样闪闪发光,也是无数鸡娃老母亲心中典型的升学成功路线践行者:

人大附初中高中,藤校康奈尔本科,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硕士。

毕业后选择做独立纪录片导演,获过奖,名字上过纽约时报,决定回国发展,继续做纪录片,同时也兼职知名媒体的撰稿人。

从人大附到藤校,从未被鸡过的非典型海淀娃成长实录

童辉在自己的纪录片放映会上

作为海淀小学一年生的妈妈,我很好奇他一路的成长,也期待在和他的对话中,找到一些可以参考的方法。

从人大附到藤校,从未被鸡过的非典型海淀娃成长实录

01 扔掉奥数准考证的8岁娃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找到童辉,给了他一张奥数准考证。在当时,这个证得来不易,全班没几个孩子获得这一殊荣。

8岁的童辉,来回翻看着这张准考证,好奇心过后,觉得没啥意思,于是,在放学路上,顺手就把这张薄薄的纸给扔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他没去参加奥数比赛,学习和生活一切照常。只是,在几年前,也就是这张准考证被扔掉十来年以后。他从父母那得知,当年老师因为没去考试的事,非常生气的找过他父母。

“当时他们什么都没对我说,我觉得他们就是尊重我的决定吧,相信我能自己处理好。”

从人大附到藤校,从未被鸡过的非典型海淀娃成长实录

小学时的童辉,已经开始在日记里做起了作家梦

面对着一脸惊讶的我,童辉笑道,“我也很佩服他们,太淡定了,我要是为人父母,可能做不到这一点。”

童爸爸是安徽人,大学毕业后,考取了注册会计师资格,那是中国第一批注会。严谨、细致,是童辉给爸爸的标签。

相比之下,童妈妈就潇洒的多。她也是注会,创过业,做过高管,在童辉初中的时候放下工作,成了全职妈妈。但她不“鸡娃”,而是去寻找自己的爱好。比如追求艺术,研究心理学,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等等。近年来又开始做中国古文化方面的研究,去灵修。

“我妈陪我很有耐心,初三的时候,我买了第一台单反相机,特别痴迷。周末在公园拍个小瀑布长曝光一等就是两三个小时,我妈会一直等着,完全不会不耐烦,也一点不着急不催促。”

说起这个来,童辉眼里都是笑意,“我爸妈虽然性格爱好完全不一样,但特别能达到一种平衡,我也非常敬仰他们。

他们带我读书,是真读,不是那种嘴上说让我读。我家有一大面墙,都是书,二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在图书城逛,买自己喜欢的书。直到现在,我还经常和我爸妈互相推荐书,聊聊最近看到的好书。”

从人大附到藤校,从未被鸡过的非典型海淀娃成长实录

三年级的日记,记录着自己的阅读和文学梦

从人大附到藤校,从未被鸡过的非典型海淀娃成长实录

02 用纪录片敲开了藤校的大门

高三那一年,童辉拍了一部关于北京胡同的纪录片。在申请康奈尔大学的时候,他附上了自己的作品。之后也如愿拿到了offer.

当然,很难说offer最终是因什么而给出的,学校考量合适候选人的时候 ,一定是综合多方因素。但至少,带有个人风格和观点的影像流露出的鲜明特色,和更多特质叠加,打动了校方。

从人大附到藤校,从未被鸡过的非典型海淀娃成长实录

纪录片里自己还自恋的出了下镜

第一次正经拍摄是初二,学校有很多活动,老师鼓励大家拍校园文明短剧,几个孩子拿着DV开始像模像样的捣鼓,自己编剧,做出了个几分钟的场景小剧。

那时候,班里的语文老师让大家在家长会上分小组排演课本剧。童辉所在小组恰巧都是语文比较好的孩子。大家合力演出了鲁迅《药》里面的人血馒头的一段。

家长会那天,反响热烈。老师赞许的对他们创作小组说:“你看这个剧为什么排的特别好,因为组里有咱们班的四大才子!”

直至今日,童辉还记得老师的鼓励,就像是一簇窜动着的小小火苗,点燃着少年的热情。

初中的时候,《让子弹飞》热映。和小伙伴们看完以后,童辉满脑子就是“太酷了!”也就是在那一次,他坚定了自己未来想去拍电影的想法。

如同文章开头说的那样,童辉很庆幸自己在高中的时候,进入的并不是人大附高中部里成绩最好的那个班级。相反,正因为在学霸学神们没有那么多的团体里,他打开了新眼界。

那是不同于初中数学牛娃扎堆的竞赛环境,在这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感染下,他得以有更多时间去思考自己到底想做点什么。

人大附的高中部,有个知名的校园电影节。进入高中的童辉,和同学们一起自编自导自演,拍了一部30多分钟的电影短片。

从人大附到藤校,从未被鸡过的非典型海淀娃成长实录

高一时的纪录片作品,讲述如何在北京这样的快节奏都市里生活

之后他开始更多记录,在周末走街串巷,从现代气息浓郁的城中心,寻找着一条条老北京印记的胡同。

弥漫着烟火气息的大杂院,朱门紧闭的宅子,被拆迁改造的老屋,时尚快节奏的各类新店,好奇的游客,世代居住在这的人们……这些片段奇妙的交融在他的镜头下,和那些宽宽窄窄的,纵横贯穿在四九城的中心胡同一起,无声记录着这座古老城市的变迁。

从人大附到藤校,从未被鸡过的非典型海淀娃成长实录

童辉镜头下半拆不拆的胡同

这部《北京的胡同》,在如今已经成为独立纪录片导演的童辉看来,稚嫩生涩,却明亮鲜活。

从人大附到藤校,从未被鸡过的非典型海淀娃成长实录

03 人大附数学实验班的文艺青年

上周,我去见了一位神交已久的数学大神杨琦老师,非常巧的是,童辉是他当年在人大附时候的学生。

我们聊起来的时候,杨老师笑道:“他从初中开始就非常明显的表现出了对于文字、艺术的喜好和特长,那时候就已经文艺青年了。”

从人大附到藤校,从未被鸡过的非典型海淀娃成长实录

初中时的“豪言壮志”

初中的童辉在人大附著名的数学实验班,身边有人工鸡出来牛娃的,也有天生大牛,是国内外奥数赛场上的老面孔。

小学四年级以前,童辉没有上过任何学科类补习班,但看到身边同学都去学了,自己也琢磨着也去上了奥数,见到了不少在牛娃圈里赫赫有名的“奥数大神”。

初入奥数圈的童辉,在那样牛娃环绕的环境里不算拔尖, 刚刚好够着边。他一边在上课的时候偷偷仰望着这些牛娃,一边也享受着奥数带来的神奇思维碰撞。在四年级的日记里,童辉还特意记录下来一篇:我好喜欢学奥数啊!

在这样兴趣和努力的驱动下,初中的时候,童辉考上了人大附中的数学实验班。和那些曾经仰慕的牛娃们分到了一个班里。他突然发现原来奥数大神们,和自己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少年。

初三的时候有一次老师问:“这两年多时间里,班里有谁没参加过任何数学竞赛?”

童辉举手了,一个班几十号孩子,他是唯二的其中之一。

“我挺自豪的,那时候就觉得自己怪不错的!”说起来童辉哈哈大笑,“不过我数学也不差,拿过班里第一,全科也拿过年级第一。”

这一点也被他的数学老师杨琦证明:“都是数学牛娃,童辉算是文艺青年,但他成绩真的还不错。”

“薇薇姐,你知道吗,我觉得初中三年,我的最大收获就是意识到自己以后可能不会走理工科这条路,不走竞赛,这不是我真正喜欢的。”

“就像初一那年,我爸给了我几千块钱,让我自己去报喜欢的班。我站在培训机构转了一圈,报了C++,数学,英语。然后我学了一学期的C++,能跟下来,但是我知道自己不喜欢,以后不想做这个一样。”

我看着现在依旧很年轻的童辉,想象那个十来年前的初中孩子,拿着几千巨款,在培训机构前台给自己选课的样子。

尽管还不完全确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但至少在彼时,他已经开始一项项排除自己也许不会去做的事,去一点点寻找自己的所爱所想。

我也好奇的问他:“你小时候报过啥兴趣班吗?”

他点头一笑:“当然啦,那时候报了很多兴趣班,爸妈和孩子都这样嘛,乒乓球啊武术啊,很多,放学了就去上各种课。其实也是那个时候开始一点点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排除自己的错误选项吧。我妈比较宽松,我不喜欢的,就和我一起排除,其实最终留下来的,就是喜欢看书和写东西、拍东西了。”

从人大附到藤校,从未被鸡过的非典型海淀娃成长实录

04 学历史是从初中就开始的想法

大部分中国孩子去海外念书,读的都是IT或金融。当然,近年来这种趋势有所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人文相关。

但选择康奈尔大学的历史专业,在七八年前的海外名校申请里,是比较少见。这也是童辉一直引以为傲的地方。

高二的时候,他已经为自己规划出了大概的方向:本科学历史这样的自己热爱的文科学科,去研究和思考,为未来拍电影、纪录片和写作做好积累。

事实上,他也的确是这样做的。研究生时期,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读纪录片方向,是他高中时候就“已经看上”的项目。毕业后首部纪录片《Curtain Up!》(中文译名《梦响唐人街》),就代表着他对美国华人在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的探讨和反思。

从人大附到藤校,从未被鸡过的非典型海淀娃成长实录

这部作品入围了北美十余个电影节并获奖,包括“最佳记录长片”、“最佳新人”和“观众选择”等多个奖项,将在美国公共电视台PBS旗下频道播出,并正在国内做线下放映和发行。

二三年级在图书城里席地而坐,和父母翻看三国,让小小的童辉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初中,看了越来越多的历史人物故事,他开始创作自己的小说和人物。而高中开始,对清末和民国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曾国藩左宗棠,到梁启超胡适…童辉读了大量的传记史实。一套《南渡北归》三部曲,在高中时被他翻了又翻。

从人大附到藤校,从未被鸡过的非典型海淀娃成长实录

作者注:《南渡北归》是著名作家岳南所著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讲述的是上个世纪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而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

那批推动了时代发展的文人大师,无疑成了童辉的精神所向。“成为那样的人,为社会做一点贡献”,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

而从历史中去发现先贤的品格,去探寻动荡时代里社会前进的步伐,也让他把本科的毕业论文选定在民国最早十年时的中美问题,中国第一批留学生问题上。

在阅读和资料查找的过程中,在通过用文字和大师们隔空对话中,童辉一次次看到了自己的热情所在。也有了更深的使命感。

这也使得他在毕业后,选择了用影像去记录和描述当下,聚焦这个时代的人物和社会。

高三毕业的时候,有同学在同学录上给童辉留言:

“我们都知道你热爱拍片子和写作——可能我们都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但是我们相信你一定会坚持下去的。”

研究生就读期间和毕业回国后,除了拍摄以外,童辉还在澎湃新闻的“镜相”和凤凰网“在人间”栏目里做撰稿人。去年疫情期间,他在纽约的家中待了半年,写完了一部讲述亚裔、华裔、留学生身份认同问题的书稿,也在国内准备出版中。

有次,一位学长对他说:终于看到从人大附出来的人,在做这方面的事情了。

“会有一种使命感,”童辉有点不好意思的笑着说,“就是如果我自己表现出这种很坚定的信念的话,身边所有人都会回报给我相同的支持和能量。可能说出来有一点玄乎,但这种正向的力量我觉得是相互的。”

从人大附到藤校,从未被鸡过的非典型海淀娃成长实录

04 后记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无数次被感动。感动于童辉父母对他的包容,也感动于他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发现。

当全民都在被焦虑裹挟不断内卷的时候;当低龄牛娃层出不穷的被或明或暗攀比的时候;当“海淀”成为一个畸形鸡娃代名词的时候……

有几个人真正想过,孩子未来会是什么样?

有人会说,童辉是在人大附中这样的学校,才有资格来谈理想,像我们这些连名校门都没摸着的,不努力鸡,如何进入这样的学校,如何去畅谈未来?

诚然,好学校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深远悠长的。但正是因为没有把目标放在眼前的一点点得失上,没有无谓的纠结,才会有可能真正保护孩子对于学习的热情。

而无论哪所名校,都青睐这样用极大的热忱去不断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孩子。也正是因为在童年时的自由和精神富足,孩子才有可能走的更远。

那些因为做不出来的数学题,读不会的英语单词而滋生的焦虑,可以放放;那些在看到所谓别人家的牛娃时的焦虑,甚至看到别人家智慧而包容的父母时的自责,都可以放放。

毕竟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面貌,每个孩子也都有无尽的可能性,每当焦虑的时候,想一想陪伴的初衷是什么?我们希望孩子成长后的样子是什么?

整理采访稿,记录下这个非典型海淀娃的成长,于我,是一方良药。

注:童辉正在为自己新的纪录片寻找更多素材和有故事的家庭。如果觉得自家有一些和孩子教育相关的值得记录的内容,可以发邮件给童辉:rdfzth@163.com。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海淀   人大   准考证   纪录片   班里   中国   非典型   实录   胡同   兴趣   父母   初中   高中   老师   数学   未来   孩子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