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未必崇高的使命——《责任之师,何错之有(续)》


教育时评:未必崇高的使命——《责任之师,何错之有(续)》

有关某地教师训斥学生时嘲讽学生妈收入少的舆情风波,以当事人被迅速“顶格”处理而告一段落。

作为所在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甚至是当事人自己,当然是希望事件尘埃落定,让网民们就此偃旗息鼓。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世界上许多事情都莫不如此。

作为曾经的校园中人,我等真心为当事人因“失言”而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感到由衷的遗憾与惋惜,也看到有网友就此提到教师是“高危职业”的话题,但实事求是说,这件事还真不能作为“教师是高危职业”的论据,因为,整个件事中并没有令人唏嘘的“冤情”,也不见说不清道不明的“隐情”,一切都清清楚楚、泾渭分明。

然而(抱歉,又是“然而”!),教育正面临某种严峻挑战,“高危职业”说却是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来观照的。

在拙文《责任之师,何错之有》中,海鱼对嘲讽学生妈挣钱少的老师下了一个结论:有责任、有爱心,但缺少骨子里的“善意”,因此让她袒露在外的“真”和“美”都黯然失色。

原文是这样说的:

“如果没有’善’作为支撑,其责任与爱心都可能因无所不在的功利而变味,甚至变质。

“而’善’,也只有善,才是发自灵魂深处最本真、最质朴,也最纯粹、最珍贵,故而也才可以经受住一切诱惑的情感。”

当今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是事实,也是国人基本的共识,否则,国家何以要进行一场神圣而崇高、伟大亦艰巨的扶贫攻坚战呢?

承认这一点,应该不是问题。

有问题的是:我们的老师却竟然对低收入家庭学生“喊”出了那样“振聋发聩”的金句!

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这“金句”的前面,她还有更雷人的“钻句”做铺垫:

“以往送到我班里的同学,家长都是当官的,要不就是家里条件特别好的。”

这句话,让人不用暗中窥视,也无须抽丝剥茧就“洞见”了她的潜台词:你(或“你们”)这种既不是“官二代”又不是“富二代”家庭的孩子,有什么资格到我的班上读书呢!

呵呵,

不是无爱,而是不随便爱!

不是不爱,而是偏心偏爱!

如果说,老师的“金句”“杀伤力”引发了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失衡和社会不安,那这“钻句”的“杀伤力”就在于,她不但授人以柄、“自废武功”,还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蒙羞。

明白了这一点,咱们就可以回答什么是教师的“善意”了:

“善意”就是“博爱”,就是无条件的爱,有时候也可以叫做“大爱”。

虽然海鱼这里用了“博爱”的西方语境说辞,其实两千多年前咱家的孔夫子早已对此做了定义,那就是“有教无类”。

难道不应该这样吗?

在我们的社会里,哪怕是所谓的“贵族学校”(某些民办学校),相对而言也都会出现有的孩子家境贫穷,有的富有,有的孩子性格叛逆,有的相对温顺,有的孩子漂亮可人,有的却丑颜执拗,还有的孩子天资聪颖,有的则笨拙迟钝,这既是社会选择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对此,我们需要的是因材施教,因人施策,而不是“因财施教”、“因人施爱”。

这,难道不是今天的教育和教师最起码最基本的认知吗?

如果,我们今天还需要将普适之爱作为“凭票供应”的稀缺物,或者“待价而沽”的奢侈品,那不就是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悲哀吗?

社会的多元发展,社会的生态、形态,包括阶层的更替与嬗变,都不是教师能左右的,也不在教师的职责范围。

不问学生来路——

无论是家庭和阶层,是考入的或分派的,是“原生”或者“转进”,教师能做的只能是、也应该是,把你爱心的阳光铺洒到属于你的每一个学生身上。

一个分析起来已经并不“青葱”的老师,一个曾经头顶“最美”光环的骨干型老师,却说出那些如此“掉价”的“豪言壮语”,难道,我们还能只看做是她一个人的“脑子”出了问题吗?

悦人的香花,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变为扎人的荆棘。

结论:

让博爱之花在每一个教师心中绽放,仍是一些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难言崇高却有待努力的未尽使命。


教育时评:未必崇高的使命——《责任之师,何错之有(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香花   崇高   博爱   海鱼   这一点   时评   杀伤力   善意   使命   老师   教师   孩子   家庭   职业   学校   社会   责任   学生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