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胜门内大街,北起鼓楼西大街西口,南至地安门西大街,全长约3公里。严格来说,德内大街以德胜桥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德胜门桥以北,清代称德胜门大街;德胜桥以南,(定阜街、护国寺街以南)称长桥街。民国时期改称厂桥街。解放后,两段合并,称德胜门大街。1965年又将东羊圈、马家大院、魏家大院并入,统称德胜门内大街。“文化大革命”中还曾改名为“人民公社路”。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在解放前是一条土路,街两侧都是低矮的民房和商铺。1954年这条街拓宽路面为7米,土路改成柏油马路。在人行道上种上杨槐,并装上路灯。1979年用青砖铺筑两侧人行道,人行道宽约2~3米不等,德内大街按照街宽仅7米来说,十分狭窄,加上两侧的步道大概能到10米左右,双向单车道,这个距离与其大街的名称真有些差距,顶多算条小街。2008年,这条大街又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拆去了马路两侧的破旧平房,路面被拓宽了20米,双向4车道。人行道换上新的青砖,更换了街道边上的树种。马路中间的隔离带种上花草,可以名副其实地叫大街了。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大家看到的德内大街并不是一条笔直的南北向大街,它的北街口在德胜门城楼子偏东,德内大街不像西内大街、东内大街、朝内大街等那样正对城门楼子。特别是从德内大街北口丁字街开始,它是一条略向西南倾斜的街。形成的原因还要从元代的积水潭说起,明代中期以后,由于积水潭上游水量减少,西海与后海之间逐渐分开,在德胜桥这个地方仅存一条纤细的河道,于是人们在河道上修建了一座单孔石桥,桥宽11米、长18米,就是今天的德胜桥。但西海靠近德内大街的湖面依然宽广,因而德内大街以北的道路为了躲避湖面,形成了略向西南方向倾斜的大街。

没有改造之前的德内大街,街窄胡同密集,过去只有几家小单位:纽扣厂、风机厂、雕塑厂、广播器材厂的一个车间、麻花发射台(北京台)、厂桥房管所、厂桥街道办事处、同义轩饭馆、刘海胡同副食店、双榆树理发店,不过这些单位,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就渐渐消失了。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北段,即德内大街北口至德胜桥之间,由于大街两侧有西海和后海,两边的胡同不多,大街西侧自北向南的胡同有:铜局胡同,水章胡同、钱家大院、真武庙;大街东侧自北向南的胡同有:糖房胡同、段家胡同、永泉寺。

德内大街南段,即德胜桥到地安门西大街之间,大街西侧自北向南的胡同有:钞手胡同、蒋养房、簸箩仓胡同、三不老胡同、花枝胡同、后罗圈胡同、麻花胡同、护国寺街、前铁匠营;大街东侧自北向南的胡同有:观音寺、羊房胡同、东羊圈、石虎胡同、弘善胡同、刘海胡同、尚勤胡同、散子胡同、庆王府、定阜街、厂桥胡同、五福里。

麻花胡同的德胜门内大街265号,又称“继家大院”,由于建筑规模宏大,曾被誉为老北京城“八大院子”之一,被称为“麻花电台大院”。德胜门内大街265号东至德胜门内大街,北端与花枝胡同相临,西侧以棉花胡同幼儿园东墙为界。南侧的部分区域为原广电部职工住宅楼及广电部大修处。走进广亮大门之后为平房区,平房区分为住宅区和西花园,其中住宅区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为五进院落,以四合院式建筑为多,东、西两路以7层排房为主,最南端的房屋为四合院式建筑。住宅区最北端为一排平房。上世纪40年代,日伪北平政府在“继家大院”旧址搭建无线广播电台发射塔。由于此电台发射塔位于麻花胡同东侧,故坊间亦简称为“麻花电台”。1945年抗战胜利后“麻花电台”被国民政府接收,改为“中央电台放送所”,但在民间还是沿用“麻花电台”的叫法。建国后,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接收了这个院子,最早为大修队的住地,后来改为中央广播电台职工宿舍,坊间称“麻花电台宿舍”。电影导演冯小刚、作家邵燕祥、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和刘宝瑞、演员李连杰等都曾在此居住。1976年之后,在西侧的花园内增建两排平房,加上后来不断有新的建筑,目前这个院子约有500余间房屋,住有400余户人家,被分成7个管理区。由于建筑规模较大,这个院子在民间又有“什刹海第一大院”之称。相关史料记载,265号最早的主人是清代官僚存诚,由于存诚长期担任步军统领一职,这所院子又有“提督府”之称。存诚之后,此院由清代吏部侍郎继禄居住,因而这所院子亦称为“继家大院”。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厂桥胡同,东起五福里,西至德胜门内大街,全长 97米,均宽 3米。1911年后,把定阜大街西口至地安门西大街一段称“厂桥大街”。1965年厂桥并入德胜门内大街,同时将其东侧至五福里的小胡同定名“厂桥胡同”。清乾隆四年(1739),鄂尔泰等人编篡《八旗通志》,德胜桥以南标为长桥街。桥即德胜桥,“长”疑“厂”之讹,厂桥是长桥的谐音。光绪三十四年(1908),厂桥作为地名范围缩小,局限在德胜门内大街南口地区,泛称厂桥,作为地域名称存在。厂桥胡同两则多平房,有厂桥旅馆、餐馆等单位,7号是新翻建的宅子, 8号是兴华社区居委会。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现代意义上的厂桥,已经不再是一条胡同,而且作为一个“地区”的名称而存在。“厂桥街道”,1958年由李广桥和前毛家湾两街道合并而成。1996年,面积4.2平方千米,人口7.7万人,辖西四东、西安门外、西四北、毛家湾、西什库、草岚子1号、西安门内、大红罗厂、大拐棒、爱民街、爱民里、前铁、护国寺、西巷、新街口南大街、棉花、菠萝仓、花枝、景山、陟山门、恭俭、白米斜街、前海东沿、米粮库、前海北沿、北官房、龙头井、大翔凤、毡子、柳荫街、松树街、德内、兴华、旌勇里、电台、三不老、东大楼、西大楼、北医宿舍、联建、爱民街2号、爱民街37号、解放军报社、太平仓甲2号、平安里1号、银行宿舍、护国寺18号共47个居(家)委会。

2004年10月,将原新街口街道的新街口北大街以东辖区与厂桥街道合并设立“什刹海街道”。东起旧鼓楼大街、地安门内、外大街,与东城区相邻;西至新街口南、北大街、西四北大街,与新街口街道相连;南起景山前街、文津街、西安门大街,与西长安街街道相接;北至德胜门东、西大街,与德胜街道接壤。2006年末,面积5.8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87万人。

德内大街两侧的主要胡同有:

1,滨海胡同,东西走向,东起后海西沿,西至德胜门内大街。全长 150 米,均宽 5米。原称段家胡同(部分),以姓氏得名。因其东临后海,1965 年命名为滨海胡同。

2,后海西沿,大部为南北走向,略呈长方形环状,南端西折起德胜门内大街,北至孝友胡同。全长 200 米,均宽 4 米。因在后海西侧,故称后海西沿 。

3,糖房大院,南北走向,南起滨海胡同,北至孝友胡同。全长 132 米,均宽 5 米 。今糖房大院原称段家胡同,以姓氏得名。棠花胡同南北走向段原称糖房胡同,东西走向段称糖房大院,后糖房胡同、糖房大院与段家胡同南北走向段合并统称为糖房大院。1965 年将段家胡同部分并入,统称糖房大院。27 号院原为什刹海庙,今已为民居。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4,孝友胡同,走向曲折,南起后海北沿,北至鼓楼西大街。全长 135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药酒葫芦胡同。1911 年后改称孝友胡同。

5,西海东沿,南北走向,南端略向东倾斜,南起德胜门内大街,北至水章胡同。全长 360 米,均宽 5 米。原称西海北河沿 (东段),1965 年将饯家胡同并入后改称西海东沿。

6,水章胡同,东西走向,东起德胜门内大街,西至西海东沿。全长 78 米,均宽 3 米 。清代称水罐儿胡同,因地势低洼,故名。后更名为水章胡同。

7,西海南沿,走向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南起自德胜门内大街,西北至西海西沿。全长 181 米,均宽 5 米。原称西海南河沿,1965 年将高庙并入改称西海南沿。

8,东明胡同,曲折走向,西起德胜门内大街,南通羊房胡同,北至后海。全长 155米,均宽 3 米。清代称狗尾巴胡同,因胡同短小,以形得名。又因内原有观音寺,故 1911 年后又俗称为观音寺。寺今已不存。1965 年改称东明胡同。

9,辛勤胡同,东西走向,中有折弯,东起德胜门内大街,西至铁炉胡同。全长 193米,均宽 4 米。清代称抄手胡同。1965 年改为辛勤胡同。

10,新街口东街(蒋养房),东起德胜门内大街,西至新街口北大街。全长 579 米,均宽 7.5 米 。明代称浆绎房,亦称浣衣局胡同和浆糨房胡同,俗称浆家房,因浣衣局设此而得名。清代称浆家房胡同,又演称蒋家房、蒋养房和蒋养房胡同。1911 年后称蒋养房。因街在新街口之东,1965 年将豆腐巷并入改称新街口东街。

11,四环胡同,呈环状,东起德胜门内大街,西至罗儿胡同。全长 316 米,均宽 6 米。原为隙地,因地势低洼,习称大坑,又称草场大坑。后渐成街巷,遂以草广大坑为名。因胡同呈环状,1965 年更名为四环胡同。

12,簸箩仓胡同,东西走向,东起德胜门内大街,西至棉花胡同。全长 264 米,均宽 4 米。明代称笸箩仓,因有存放笸箩的仓库在此,故名。清代名笸罗仓胡同,1949 年后更名为簸箩仓胡同。

13,三不老胡同,东西走向,东起德胜门内大街,西至棉花胡同。全长 273 米,均宽6米。明代称三保老爹胡同或三宝胡同,因明初三保太监郑和府第在此而得名。清代谐音改称三不老胡同,俗称三不老、三伯老胡同。1956年拆掉郑和故居建成三座红楼,成为全国政协家属宿舍。

14,前、后罗圈胡同,全长 190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罗圈胡同,因胡同呈环状,形似罗圈,故名。1911 年后析为前后两段,分别称为前、后罗圈胡同。

15,藕芽胡同,走向曲折,南起护国寺街,西至棉花胡同。全长 410 米,均宽 3 米。因地近护国寺,庙市之际,贩卖鲜藕,黄、绿豆芽等物的小贩常聚于此地,故 1911 年后得名藕芽胡同。1965 年将麻花胡同并入。

16,百花深处,东西走向,东起护国寺东巷,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全长 147 米,均宽 3 米。据传,明代有张姓夫妇在此购地辟建花园,成为百花盛开的幽深胜景,园名百花深处。清代,花园荒废,形成街巷,遂称百花深处胡同。后简称百花深处。1965 年将护国寺后庙并入。

17,花枝胡同,东北曲折走向,东起德胜门内大街,北至三不老胡同。全长 266 米,均宽 4 米。清代始称花枝胡同。1911 年后一度亦名花针胡同,后又改为花枝胡同。

18,前、后铁匠胡同,以南北走向为主,多弯曲,东起德胜门内大街,南至地安门西大街。全长 135 米,均宽 3 米。清代称铁匠营,以制造铁器场所得名。1911 年后,分为前、后两条胡同, 故名前、后铁匠营。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19,五福里,南北曲折走向,南起地安门西大街,北至兴华胡同。全长 212 米,均宽 3米。清代称西官房。1911 年后改称五福里。

20,兴华胡同,东西走向,东起龙头井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全长 520 米,均宽 4 米 。明代称兴化寺胡同,因内有兴化寺而得名。清代称兴花寺胡同,又称兴化寺街。1965 年更名为兴华胡同。13号为著名历史学家陈垣故居。

21,延年胡同,东西走向,东起松树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全长 248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馓子胡同,当有馓子作坊在此,故名,亦作散子胡同。1911 年后,改称为延年胡同。

22,尚勤胡同,东西走向,东起松树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全长 246 米,均宽 4 米。明代称张皇亲胡同,又称皇亲胡同,因明孝宗孝康皇后之弟张鹤令(寿宁侯,后晋封公)、张延令(建昌伯公)在此居住,故名。清代沿称张皇亲胡同。1911 年后改称尚勤胡同。

23,刘海胡同,东西走向,东起松树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全长 238 米,均宽 4 米。明代称刘汉胡同,以人名得名。清代演绎为刘海胡同。1931年,淑妃文绣与末代皇帝溥仪离婚后,就在这条胡同的33号院居住过。7号院在民国时期是北平内五区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公安局五分局、内四分局、西四分局先后在此办公并关押犯人。现在是林业出版社所在地。11号是当年的刘海胡同小学,如今已改成什刹海社区服务中心。

24,弘善胡同,东西走向,东起松树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全长 234 米,均宽 6 米。明代称弘善寺,亦称宏善寺胡同,以寺得名。清代称弘善寺街,又称宏善寺。1965 年改称弘善胡同。

25,大石虎胡同,东西走向,东起松树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全长 242 米,均宽 4 米。明代称石虎儿胡同,以有石刻若虎而得名,又称石虎胡同。1965 年为别于市内其他石虎胡同而更名为大石虎胡同。胡同的甲1号,是清代的正黄旗蒙古都统衙门,民国十一年(1922),在此处开办了私立平民大学,现在属公安局幼儿园的一部分。

26,定阜街,东西走向,东起龙头井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全长 475 米,均宽 10 米 。

明代称定府大街。明代永乐初,徐达之子徐增寿被追封为定国公,其子徐景昌袭定国公后,府第在此,故名。清代乾隆《京城全图》称定府楼街。1911 年后改称定阜大街。1965 年更名为定阜街。今北侧 1 号原为清代涛贝勒府,后为辅仁大学校址,今为北京师范大学使用。3 号原为清代庆王府。

27,护国寺街,全长 593米,均宽6 米,东起德胜门内大街,西至新街口南大街。护国寺的东街口,从前有“妇女商店”,是个综合商场。妇女商店对门是个食品店,叫“元盛”,有两间房,把角的卖糕点,另一间主要卖冷饮。紧挨着的是月盛斋。护国寺街的中部路北,原有一始建于元代的寺院——护国寺。1957年庙中建筑被一些单位占用,随后护国寺的山门也被拆掉,在原址上建成楼房。末代皇弟溥杰的旧居在这条街的52号。溥杰去世后,他的女儿将房产捐献给全国政协。梅兰芳故居在护国寺街9号,从1951年到1960年梅兰芳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护国寺小吃店,位于这条街的93号。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德内大街与厂桥地区

2008年,拓宽改造了德内大街,由于街道的拓宽,导致两侧数十条胡同被“掐头去尾”成为了半截子胡同。许多的老胡同就是这样被一点一点的被蚕食掉,每一次的城市改造,对许多的胡同来说,就是一场灾难,每一次的改造,就会使一条条胡同变得面目全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德胜门   西海   新街口   平房   大街   代称   麻花   全长   明代   清代   大院   胡同   年后   走向   东西   地区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