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太监为什么三番两次激怒慈禧太后?

中国近代著名人物梁启超,曾经为晚清一个太监写了传记~《烈宦寇连材传略》。在这篇传记中,清宫太监寇连材被描述成为饱含爱国情怀,面对清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卖国行径,他冒死上谏,直面斥责慈禧太后,最终舍生取义,从容赴死,堪称史上绝无仅有的“义烈英宦”,这个太监就是寇连材。

这个太监为什么三番两次激怒慈禧太后?

这个太监为什么三番两次激怒慈禧太后?


这个太监为什么三番两次激怒慈禧太后?

寇连才的家乡昌平区南七家村

寇连材(1868—1896),昌平区北七家镇南七家村人。祖父名寇怀璧,父亲名寇士通。寇连材原名成元,在村中的寇姓中排“成”字辈,为独子,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七。15岁时与顺义县张姓女子结婚,生有二男一女。光绪十六年(1890年),其父与赵姓财主因地界纠纷输了官司,家破人亡。迫于无奈,24岁的寇成元遂抛妻舍子,于1891年进京自阉入宫,后改名寇连材。入宫后寇连材在奏事处当差,充最低级的小太监。后托总管崔玉贵帮忙,才将其补为慈禧太后储秀宫当差。据民国初年的《凌霄一士随笔》记载:“此差颇优,每年有二三千金进项。”可见寇在宫中混得着实不差,堪称太监中的佼佼者。1896年面谏慈禧,被斥责。又写了《上太后书》,2月15日上书后被关押,17日交刑部菜市口处斩。葬于南七家村东北。

有些人不禁要问,放着好端端的年收入二三千金的差事不做,寇太监为何要冒死进谏呢?

这个太监为什么三番两次激怒慈禧太后?

梁启超

在梁启超的笔下,寇连材曾为慈禧梳头,“甚见亲爱”,甲午战败后,“寇君日愤懑忧伤,形于词色”,又时常和其他的太监“叹息国事”,被其他太监嗤笑。又写慈禧有心废帝,让皇上赌博,“又赏皇上以鸦片烟具,劝皇上吸食”,让李莲英内外造谣,说皇上失德,应该废帝另立皇帝,面对这样的情况,寇连材“日夕皱眉凝虑,如醉如痴”。然后又写寇连材长跪哭谏慈禧太后,被太后斥退。寇太监不心甘,到二月十五日,“乃上一折,凡十条”。对于上书一事,梁启超的评价是:上书的内容虽然荒诞不经,但都是发自内心的,“盖不顾死生利害而言之者也”。在行刑日,寇连材“神色不变,整衣冠,正襟领,望阙九拜,乃就义”。寇连材死了,“皇上闻之,为之掩泪”,而“北京志士莫不太息”。

梁启超这样的描述就如同他亲眼所见,人们不禁怀疑,深宫中寇太监的“愤懑忧伤”的心理活动,梁启超怎么知道的呢?

这个太监为什么三番两次激怒慈禧太后?


这个太监为什么三番两次激怒慈禧太后?

清末的老太监信修明也谈到了寇连材上书慈禧太后的动机,给出了与梁启超截然相反的说法。信修明在他的《老太监的回忆》中说:寇连材 “素与太后掌案太监王俊如来往过密。王被珍妃卖官事牵连,发往奉天充军。寇连材异想天开,想作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想上一个奏章,自以为如果太后采纳,可以补太后宫中掌案太监的缺位,如太后不喜欢,大不了发配奉天,也不会有死罪。即使发配,也还能有发财的机会,因清朝太监充军外地,人还未到,当地就先有人代办沿路车马饮食费用,到了军所,将军以下的官长无不高看,因是近侍太监,谁也不敢得罪。岂知寇连材上了奏章,不仅没博得太后喜欢,反而获一死罪,奏章并不出奇,交司房存库了。”

按照清宫规定,光绪帝的珍妃每年只有年例银300两,珍妃是个花钱不知道节省的人,加上经常给太监们赏钱,这点银子哪里够花?没有正规的来钱渠道,她动起了歪脑筋。想利用被光绪帝受宠的条件,卖官鬻爵!要想靠这个弄钱,必须得有帮手。珍妃找的帮手,是堂兄志锐。志锐又去找奏事处太监,奏事处,是太监与朝廷官员沟通的桥梁,在利益驱使下,不少太监都上了这条贼船,奏事太监文澜亭、慈禧掌案太监王俊如等,还有珍妃景仁宫的太监,

久而久之,没有不透风的墙,两江总督刘坤一,把珍妃“卖”的一个官员给弹劾了,惹得舆论大哗。慈禧太后闻听大怒,要求光绪彻查,追究责任。光绪皇帝于1894年10月29日下了一道圣旨,大意是珍妃犯了不该犯的错误,降为贵人,谨妃也降为贵人,“以示薄惩,而肃内政”。

据信修明说,受珍妃卖官鬻爵之事的牵连,“太后宫的掌案太监王俊如,徒弟小太监宣五、聂八等三人被发遣东北奉天,过了半年,才秘密命盛京将军将王俊如等人就地正法。其余的太监如奏事处总管太监郭小车子、奏事太监文澜亭,以及光绪御前太监杨姓孪生两兄弟,人称对儿杨者,并无姓名可稽的内殿技勇太监,珍妃景仁宫的太监等,共同交内务府慎刑司打死毙杖,前后打死了60多名太监。

这个太监为什么三番两次激怒慈禧太后?

这个太监为什么三番两次激怒慈禧太后?

珍妃的卖官干政事发后,于1894年10月被慈禧下令圈禁,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前一刻,被慈禧太后命人抛入井中。普遍认为珍妃得罪慈禧太后的原因是,珍妃协助光绪皇帝搞维新变法,属于所谓的“帝党”,遭到慈禧太后嫉恨,八国联军一来,便借机把她杀了,其实真正原因是珍妃触动了清朝“后妃不得干政”的规定。何况1894年,康有为还是默默无名的一个举人,此时正在广州备考第二年的进士考试,所谓的珍妃支持光绪维新变法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自古宫闱秘闻,没有人比太监们知道的详细。他们日日伴在统治者身边,目睹耳闻之大事件数不胜数,往往是现场见证者。信修明是清宫老太监,辛亥革命后出宫,将自己在宫中24年的见闻写成《老太监的回忆》一书,他的话可信度应该不低。

处斩寇连材时,清宫内务府没有公布处斩他的理由,由于是内务府处罚太监,按照常规,无须清廷刑部审讯,故而对寇连材的死因未给出明确的答复。为猜度者提供了无限推测的空间,

关于寇连材上书的内容 梁启超《烈宦寇连材传》称:“(寇连材)乃上一折,几十条:一、请太后勿揽政权,归政皇上;二、请勿修圆明园以幽皇上;其余数条,言者不甚能详之,大率人人不敢开口之言。最奇者,末一条言,皇上今尚无子嗣,请择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效尧舜之事。”

寇连材上书的内容是否真的如梁启超所写的那样呢,在《甲午战争有关折奏史料》抄本中有寇连材的上书,题目是《太监寇连材死谏折》。这就为我们解开了长期以来令人扑朔迷离的寇连材上书之谜。在这份资料上看,寇连材提了10条建议,废除银钱,改用官票;厚薪养官;抽丁练兵;多建工程;设立官学教人院;禁止建铁路,使用洋枪炮;赦免罪犯;官员三年一任;统一银钱计量;选择天下贤者当皇帝。

从以上得知,寇连材上书内容,根本不存在梁启超所记录的“幽禁皇帝”、“归政皇帝”的内容。寇连材上书内容中根本没有维新派的主张,寇连材在思想上与维新派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

寇连材是被梁启超生拉硬扯到维新派队伍里去的,寇连材的主张基本上还没有跳出封建主义的窠臼。因此,说他“赞助维新”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梁启超说寇连材“赞助维新”,在时间上也是难以说得通的。因为光绪皇帝正式召见康有为是在1898年6月16日,而寇连材是在1896年就被杀的。在寇连材被杀之前,光绪皇帝同康有为等维新派并无直接接触,怎么会让寇连材“传书递简”?寇连材“赞助维新”说之难以成立。

其实,寇连材就是一个做事不考虑后果的莽撞之人,他上疏的出发点也是为了贪图升官发财,没想到触犯了朝廷规制,被慈禧下令斩杀。而他的奏疏本来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是跟维新派扯不上关系。一个多世纪以来,无论在史学家的笔下,还是艺术作品中,寇太监都是“忠直”的“烈宦”,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梁启超撰写的《烈宦寇连材传略》。他在文中热情讴歌了寇连材的爱国情怀,并把慈禧杀害他作为慈禧剪除光绪羽翼证据。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动用他的如椽大笔,用生动感人的文辞写下了寇连材的传记,在他的笔下,寇连材俨然成了维新志士,堪与血洒菜市口的“戊戌六君子”相比肩!很明显,寇连材事件再一次被维新派用来作为渲染维新悲壮的绝好题材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菜市口   奉天   太监   昌平区   光绪   卖官鬻爵   修明   奏章   清宫   宫中   太后   皇上   慈禧   皇帝   内容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