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昌平的京片子方言

昌平人说话的方言口音,大体上同北京市区相同,即人们常说的“京片子”。可是要倒退五十年,昌平方言还是同北京语音有很大的差别。

聊聊昌平的京片子方言

按照北京官话区划分,除了延庆区属于晋语张呼片和平谷区的特殊语音以外,京师小片方言区包括北京市的7个区,即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以及近郊区的昌平区和顺义区。但昌平区和顺义区的方言,由于社会结构和交通原因,与北京市区在历史上也存在着许多差别,不过,近几十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这种差别越来越少了。

聊聊昌平的京片子方言

昌平区属于北京近郊区,位于北京的西北部。历史上昌平区人口分布很不均匀,西北部处于北京通往塞北的交通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繁,所以西北部地区驻军多,居民少。在唐末至辽金时期,昌平区人口大多聚集在昌平区东部,特别是崔村镇和兴寿镇一带,几乎占据了昌平区人口的一半,这从昌平区出土的墓葬和碑刻可以看到。明代,由于移民和驻军屯田,昌平区人口分布才渐渐均衡。明初,从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的移民,在昌平区西部地区落户安家,填补了昌平西部人口空缺,形成了许多村落。又由于昌平西北部山区位于长城沿线,大量山谷盆地成为抵抗蒙元的关隘城堡,开始有了明军驻守,明军实行的军户制,在驻防区有许多的明军人家属随军落户到关隘城堡附近,在昌平山区形成了许多的村落。

聊聊昌平的京片子方言


聊聊昌平的京片子方言

具体来说,昌平区历史上的京师方言,呈线状分布,这条线就是自清河–沙河–昌平城区。这是因为在明代,这条方言带与明代的京北大道完全重合,在这条线上的唐家岭、回龙观的玄福宫、沙河镇的巩华城等明代皇家行宫,明帝后的十三陵天寿山陵寝,使得昌平区与北京城的人员往来十分密切,京师方言在这条线上广为使用。清代,昌平区沙河镇东西延长线上土地,多属于满洲正黄旗,在沙河镇还有内务府的沙河毡作房,有大约三四百人的满汉八旗工匠在沙河制作毡子,久而久之,这些工匠大部分落户于沙河镇,形成了现代沙河镇居民的一部分,也使沙河镇的地方土语中带上了浓厚的京腔儿。

聊聊昌平的京片子方言


聊聊昌平的京片子方言


聊聊昌平的京片子方言


聊聊昌平的京片子方言

虽然说昌平方言属于京师小片,但由于昌平西部和北部属于山区,昌平方言按照地理位置可以分为平原区、山区、半山区。平原区方言有沙河镇、阳坊镇、昌平城区、小汤山镇等地。半山区有流村镇、南口镇、延寿镇等地。山区有流村镇的长峪城村、老峪沟、马刨泉等地。山区方言主要分布在昌平深山区的古代关隘城堡形成的村落中,由于处于深山区,与外界联系少,语言受到外界影响小,在方言上遗留有大量的明代古音土语。半山区方言,因处于山前丘陵地带,又称“山根子话”,如西峰山、高崖口、黑山寨等村,方言即受平原方言的影响,又受深山区古音的影响,体现在土语上,就是语言丰富,与人交往说话较“艮”。最稳定的是平原区方言,方言稳定,受外界影响小。

众所周知,人称代词中的“我”,属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人称代词,并不是自古至今的第一人称代词。古代北方方言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是“俺”,使用俺字的地区分布广泛,俺字在北方方言中的使用最迟出现在辽金时期,从元曲四大家所写的杂剧中可以看到第一人称代词“俺”的大量使用,直到《金瓶梅》、《水浒》等明清白话小说一直延续着“俺”的人称表达。

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怹”,现在基本上已经不使用了。“怹”字用于人称大约起源于明代的北京地区,多用于第三人称代词敬语使用。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怹”字的使用已经淡出了北京人的口语之中。

在昌平区的山区和半山区,过去有许多老年人在口语中频繁使用“俺”字,这可能是明代驻军家属从家乡带来的口语有关,是遗留下来的古音土语。

昌平区“怹”字的使用多见于有清代王爷墓地的村落。昌平区有十多处王爷墓地,看守这些王爷墓地的坟户大多为王府包衣,被指派到墓地周边定居,逐渐形成了村落,如昌平区的兴隆口村、仙人洞村、麻峪村、真顺村等。这些坟户无形中就把清代北京城的一些口语带到了昌平,他们在与昌平当地居民的生活交往融合中,又影响到当地居民。如在昌平区的崔村镇和兴寿镇有大量的清代王爷墓地,因而在这两个镇,“怹”字的使用频率很大,至今在一些村落中,老年人仍习惯用“怹”字称呼第三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半山   方言   昌平区   沙河   古音   土语   代词   京师   村镇   村落   明代   墓地   北京   人称   山区   片子   旅游   昌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