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宗海的13年:因“砷危机”被迫清盘,为何至今仍未“痊愈”?

说起阳宗海,可能听说过的人并不是很多。阳宗海叫“海”其实并不是海,而是一个高海拔的内陆淡水湖,距离昆明市区仅36公里。在行政区划上,阳宗海地跨澄江、宜良、呈贡三县,生态独特,是云南省重点保护的九大高原湖泊之一。

阳宗海的13年:因“砷危机”被迫清盘,为何至今仍未“痊愈”?

从高空俯瞰,阳宗海湖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3公里,面积稳定在30平方公里左右,神似一只巨大的鞋履。据历史资料记载,湖中的鱼类有将近30种,其中土著鱼类有20余种,外来鱼类有8种。

阳宗海的13年:因“砷危机”被迫清盘,为何至今仍未“痊愈”?

在2013年的一次调查中,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却发现:鱼种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20种土著鱼类中有15种都未被发现,阳宗海金线鲃、云南鳅、寡鳞副鳅等特有鱼类全部消失。湖区的鱼类结构出现这种变化并非偶然,在背后起决定性因素的是水质的剧变。

10年间水质恶化,“水华”引发担忧

阳宗海位于滇中地区珠江水系的上游,流域面积多达286平方公里,原本是一片颇有潜力的风水宝地。在满足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的同时,阳宗海还是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高原明珠”的称号名副其实。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当地为了发展渔业经济,先后引入了银鱼、鲢鳙、罗非鱼、池沼公鱼等经济品种。仅仅是太湖引入的银鱼,每年就可以提供50~100吨的捕捞产量,经济效益显著。正当人们在大力开发湖区生物资源的同时,周边的环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阳宗海的13年:因“砷危机”被迫清盘,为何至今仍未“痊愈”?

阳宗海大头鱼

在20世纪80年代初,湖区的水质状况还非常优良,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稳居一类水体的行列,透明度高达2~3米。到了80年代末期,当地工农业快速发展,化肥厂、硫酸厂、火电厂、别墅区等纷纷涌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源源不断地汇入阳宗海,周边林区种植果树所消耗的化肥农药等污染物进一步加剧了面源污染,最终导致源源不断地汇入阳宗海的水质在10年间迅速恶化。

阳宗海的13年:因“砷危机”被迫清盘,为何至今仍未“痊愈”?

2014年5月底,阳宗海左岸别墅区建成

据监测,仅在1990年阳宗海流域排放的生活废水就多达7.6万吨,据此换算出的化学需氧量为2100吨,给湖区带来了严重的氮、磷污染负荷。到1997~1998年,阳宗海多次爆发大范围的绿藻“水华”事件,水质由原先的一类水下降为四类水,严重威胁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灌溉用水,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阳宗海的13年:因“砷危机”被迫清盘,为何至今仍未“痊愈”?

水华爆发

2016年昆明市环科院的专家指出:阳宗海已处于中营养状态,富营养化的上升趋势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当地政府对流域内的企业进行了严格整改,采取了污染防治措施,估计今后爆发“水华”的概率很低。但工农业废水、城乡面源污染依然是不小的威胁,全面整治绝非易事,有必要继续加强防范,以防再次反弹。

砷污染事件轰动全国,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相比于富营养化污染带来的冲击,砷污染事件造成的影响有过之无不及,甚至可以说对湖区的生态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整个事件发端于2007年10月。当时,宜良县的环境监测站首次发现了异常现象:阳宗海的总砷含量比之前高出了很多。但由于砷含量依然在安全饮用水的标准范围内,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阳宗海的13年:因“砷危机”被迫清盘,为何至今仍未“痊愈”?

直到2008年4月,湖水中的砷含量持续增加,浓度飙升到了10μg/L,突破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所规定的最低饮用水标准。2008年6月,水质丝毫未见好转,砷含量继续升高,达到了惊人的58μg/L。而根据世卫组织规定的最高生活用水安全限制,砷含量最高不得超于50μg/L,按照这一标准,此时的阳宗海已经不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地。

在砷含量突破“安全红线”后,当地把污染现状上报给了云南省环保局,当局随即成立了环保调查小组,对湖区的砷含量进行了加频、加密和加量的监测。

阳宗海的13年:因“砷危机”被迫清盘,为何至今仍未“痊愈”?

由于湖水污染,当地居民被迫更换饮用水源

在2008年的6月~10月,总砷含量从58μg/L进一步增加到134μg/L,整个事件似乎朝着难以控制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昆明市环保局和玉溪市环保局、呈贡县环保局等多部门在开展联合专项调查,结果发现:问题出在距离阳宗海西南1.5km处的澄江锦业工贸有限公司。

据调查,该公司设有化肥和硫酸两个生产车间,其中制酸厂的产能高达5万吨。澄江当地的磷矿资源非常丰富,矿区的半径范围多达17km,多数磷矿中都含有一定含量的砷元素。其中,高砷含量的矿物在硫酸化生产过程中泄露风险很高,该公司的固体废弃物堆场建设和废水循环系统建设均不达标,对高砷废水也没有进行防渗漏处理。

阳宗海的13年:因“砷危机”被迫清盘,为何至今仍未“痊愈”?

硫酸厂的露天矿渣

尤其是遇到暴雨天气,露天堆积下的磷石膏肥料因为暴雨冲刷而导致污染物外流,水池中的废料也会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湖泊,从而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引发了悲剧。

砷污染得到治理,为何威胁仍在?

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风化火山岩、海相沉积岩以及化石燃料中的化学元素,是一种广为人知的有毒物质。研究表明,砷的致死剂量为125mg,对人的呼吸、排泄系统、肾上素代谢过程会造成干扰和破坏,诱发的病症很多而且往往都很严重。

阳宗海的13年:因“砷危机”被迫清盘,为何至今仍未“痊愈”?

受污染事件影响,阳宗海开始了十多年的禁渔

砷污染事件发生后,涉事工厂被紧急处理,污染源被强制清除。为了减少社会公众的担忧,当地在2009~2010年间累计向湖中喷洒了25万多吨的氯化铁溶液,通过絮凝和化学吸附作用,将砷浓度成功降低到了30μg/L(见下图)。从2010年开始,砷的浓度呈小幅度反弹,但基本都在50μg/L左右变动。

阳宗海的13年:因“砷危机”被迫清盘,为何至今仍未“痊愈”?

湖中砷元素含量变化

当初,云南省政府还施行了严格的“三禁”:禁止流域内上万名居民将湖水作为饮用水,禁止居民进行游泳等娱乐性活动,禁止捕捞、销售阳宗海的水产品。湖区从此开始了长达11年的禁渔期,当地渔民被迫上岸转产,另谋生计。这场危机对当地生产生活所造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砷以沉积物的形式沉淀到了湖底,但滞留在湖中的总砷量并没有减少,只不过是由游离态转变成了沉积态。理论上而言,湖底淤泥、腐殖质中积累的砷依然有再度释放的风险,如果水化学环境发生改变,就有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二次污染。

阳宗海的13年:因“砷危机”被迫清盘,为何至今仍未“痊愈”?

阳宗海火电厂

有人可能会认为,湖泊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随着时间延长,砷含量就会逐渐减少,最终恢复到以往的状态。这种逻辑没有太大问题,但关键是阳宗海的自我净化能力很低,稀释污染物需要很长的时间。

阳宗海平均水深22米,最深处可达30米,湖中产生了稳定的温跃层,上下层的湖水难以对流,流动性差。据专家研究,阳宗海的湖水每更新一遍大约需要13年时间,漫长的换水周期极大地限制了湖泊的净化速度。

总结

2008年,硫酸厂尾渣处理不善、露天尾矿堆积长期泄露、暴雨引发极端径流等诸多事件共同导致阳宗海爆发了严重的砷污染事件。时至今日,该事件已过去13年,但带来的威胁至今没有完全消除。和富营养化污染相比,重金属污染具有长期滞留性和不可降解性,影响的时间注定会更加持久。

阳宗海的13年:因“砷危机”被迫清盘,为何至今仍未“痊愈”?

从污染的源头来看,最有效的预防方式还是要加强对化工厂的污染整治和生产监督,检察流水线的生产工艺是否科学、尾水尾渣的处理是否达标。只有从根源上解决了污染隐患,才能防止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澄江   土著   昆明市   湖区   污染物   环保局   废水   鱼类   饮用水   湖泊   硫酸   水质   湖水   含量   危机   事件   旅游   宗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