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笔记」宪问十四(23)

「论语笔记」宪问十四(23)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1:本文作者,张永强,退休教师。曾任职于绵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本文在此发布,已获原作者授权。

注2:原作者撰写本文,旨在让从来都没有读过《论语》的人都能有一定的理解。

注3:如果可以,点个关注可好?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注释】⑴欺:隐瞒。⑵犯:犯颜。

【译文】子路问怎么样侍奉国君。孔子说:“不隐瞒自己的主张,敢于犯颜直谏。”

【简评】有人认为“欺”相当于“言其君之不能者,是贼其君”,“贼”与“欺”同。大概国君的“不能”是不能去说的。但如果按这种理解,后边的“犯”字就没地方落脚了,既然国君的无能做臣子的是不能说的,那又何来犯颜直谏一说呢?领导做错了不指出来,也不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本身就是“欺”。

朱熹《论语集注》引用范祖禹的话,“犯非子路之所难也,而以不欺为难。故夫子教以先勿欺而后犯也”。子路性格率直,犯颜直谏不是难事儿,但也可以推测,“勿欺”也是子路的性格,有什么说什么,绝对不会隐瞒的。比如孔子见南子后,子路逼得孔子发誓的事,谈卫国政局,孔子要正名,子路说孔子迂的事儿等等,都可以看出子路是个心中装不住话的人,“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怎么会“欺”呢?

有注者认为,子路做季氏家臣,而季氏要去讨伐颛臾,子路没有能够阻止得了,未尽规劝之力,这是“欺”,所以要子路进一步“犯”一下。这种说法有些道理,可是子路只是季氏家臣,并不掌握最后的决定权,孔子应该知道这个现实的,虽然他说子路有责任维护匣子、笼子,别损坏了美玉,别将猛兽放出来。对非要损坏自己的“美玉”,非要钻出笼子的猛兽,孔子的态度其实也很明确,那就是自己先躲开,“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

也许在孔子看来,这个子路正是“犯”得太多,需要调整一下,将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放在首位,犯颜直谏是第二位的。

自古以来,文死谏武死战好象就成了忠臣良将的最好归宿了。武死战,毕竟是死在敌人手里,没啥话好说的;可是文死谏就有问题了,干嘛非得要提不同意见的人去死呢?难道逼死了一个敢于提不同意见的人以后,问题就不存在了吗?纣王处死比干,厉王卫巫止谤,下场都很惨,而齐威王虚心纳谏,虽然有一段时间很烦,“门庭若市”弄得他不安宁,但最终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良好结果,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给教训都有,该汲取的还是要汲取一些才好。

录故事一段以为补遗:

于君亮朋,庠藏室之胥吏者也。其为人也,上恭而下踞,巧言而令色,然其言或有中者。贬为民,或网言不当也:怨有司闲而泄事者劳。以下犯上,故不得免。庠之君子有言:为民者恂恂然、瘖瘖然、申申然。申之曰:以色抗上者,罚;以言抗上者,刑;以网言毁庠者,尉尉彻查之、君子律止之。律者,君子之言也。

吾曾见于君,昂昂乎庙堂之器;及再见,灰灰乎下人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论语   家臣   国君   犯颜直谏   绵阳   孔子   死战   美玉   猛兽   笼子   君子   原作者   本文   性格   意见   笔记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