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笔记」宪问十四(17)

「论语笔记」宪问十四(17)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1:本文作者,张永强,退休教师。曾任职于绵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本文在此发布,已获原作者授权。

注2:原作者撰写本文,旨在让从来都没有读过《论语》的人都能有一定的理解。

注3:如果可以,点个关注可好?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注释】⑴齐僖公生了三个儿子:公子诸儿、公子纠、公子小白。齐僖公去世以后,公子诸儿以长子继承君位,这就是齐襄公。他即位后,政令反复无常,齐襄公12年(前686年,鲁庄公八年)被他的从弟公孙无知(僖公母弟夷仲的儿子)杀掉,公子无知自立为君。管仲的朋友鲍叔牙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召忽(齐大夫)带着公子纠到逃到鲁国。

鲁庄公“九年春,齐人杀无知。公及齐大夫盟于既。夏,公伐齐纳子纠。齐小白入于齐。秋七月丁酉,葬齐襄公。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冬,浚洙。”(《左传》)鲁庄公想将公子纠送回齐国做国君,可是被公子小白占了个先。这中间还发生了一件事儿:鲁庄公派管仲带兵去堵截公子小白,管仲向公子小白射了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带钩。公子小白装死骗过了管仲,星夜赶回齐都做了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迫使鲁国杀掉了公子纠,囚禁了管仲,召忽自刎以殉公子纠。

⑵九会:《春秋传》作纠,督也。(朱熹《论语集注》),别的说法也很多,今从朱子注。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掉了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殉死,管仲却没有殉死。”说:“这不能说管种是仁道吧?”孔子说:“齐桓公率领天下诸侯会盟,靠的不是军事力量,这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他的仁道啊,这就是他的仁道啊!”

【简评】子路经常受孔子的教育,做人要仁。而孔子好象也没有具体地界定过仁的内涵是什么,再加上子路其人性格又直,不会“举一而以三反”,只会死记硬背,因此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无法解决了:如何评价管仲呢?

齐桓公杀掉了自己人主人,召忽为主人殉了死节:杀君而用吾身,是再辱我也!召忽也明白管仲是不会殉死的,所以在临死之前对管仲说了句“子为生臣,吾为死臣,子其勉子。”相当于说你只能在主人活着的时候尽忠罢了,我可以为主人而死,你好自为之吧!管仲似乎也没好自为之,反而去投靠了自己的敌人,做了齐桓公的相。

召忽为主人殉死是仁道,管仲却“变节投敌”,自然就不应该是仁道了。不仅不是仁道,还可以说是无耻之极!但是孔子为什么说管仲是仁道呢?

其实孔子也不止一次骂过管仲:“管仲之器小哉!”“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管仲这人太复杂了:他原本姓姬,与周王室为同宗。他的父亲管庄是齐国大夫,可是后来家道中落,到管仲成人时,已经不得不与朋友鲍叔牙一起做起了在当时为人所瞧不起的商人。赚了钱后,要求多分给自己一些;给别人办事,也常常办不好;打仗的时候老是逃跑……真是“器小哉!”但管仲为相之后,却使“桓公九合诸侯”,成就霸业,成为古今少有的贤相之一。看来,不仅子路对仁的理解不透,连孔子对仁的理解也会变化,因事而异。从小处去看,管仲非常不仁道,从大处去看,管仲又是少有的仁道之人。要是管仲一辈子都没有出头之日,他注定了要被人误会一生了。

看来,单就靠一个人一时间的行藏来评价一个人,往往犯以偏概全的错误。评价一个人,不仅要看他某一具体的事情是如何做的,更要看他做事情一贯是如何做的,要去分析一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论语   齐人   管仲   国君   公孙   孔子   齐国   好自为之   诸侯   大夫   公子   无知   本文   主人   评价   笔记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