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笔记」宪问十四(29-31)

「论语笔记」宪问十四(29-31)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1:本文作者,张永强,退休教师。曾任职于绵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本文在此发布,已获原作者授权。

注2:原作者撰写本文,旨在让从来都没有读过《论语》的人都能有一定的理解。

注3:如果可以,点个关注可好?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注释】过:超过。

【译文】孔子说:“君子将事先说了但又做不到看成是耻辱。”

【简评】此与“大言不怍,则为之也难”有相通的地方。君子做事,有言必行,有行必果。言不能以行反,君子耻之。所以,君子讲究行而后获,而反对言而不作。君子慎其言,确实应该如此。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注释】道:道路,途径。

【译文】孔子说:“成就君子之德的途径有三条,我却都做不好:仁德者没有忧虑,智慧者不会迷惑,勇敢者不惧危险。”子贡说:“这正是夫子您走的道路啊。”

【简评】仁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包含了社会政治观念、道德观念、人生修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包含了内省意识。一个人,能够按仁德的要求去从事社会所要求的一切,又能够时时反省自己,坦荡无私,那有什么好忧虑的呢?有智慧的人洞悉社会人生,把握世事变易,明白事理发展,因此不会被什么局部的事情或者个人情绪所迷惑;勇者不惧的勇,不是逞强好斗,处处胜人。逞强好斗、处处胜人是匹夫之勇,临危不知戒惧是鲁莽之勇。这里的勇,是敢于为自己的信仰而献身的勇,是一种“天生德于予”的敢于担当道义的勇。

孔子很谦虚,说这三条路他一条也没走好,可是子贡却看到了,这正是孔子一直在走的路。不过,这三条路走起来都很难,它是仁这条道路上的三个不同的阶段。勇、知、仁是其合理的顺序。有献身事业的精神,有丰富深厚的智慧,最后才能进于仁德。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注释】方:一义比方;一义谤(批评、指责);一义直率;在今某些方言中,方还有“不给面子”的意思。结合下文看,“方”在文中应该是批评一类的意思。

【译文】子贡喜欢批评别人。孔子说:“子贡啊你自己就十全十美了吗?要我就没时间去批评别人。”

【简评】别人做事情是对还是错,评价者往往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别人的。评价的标准是否客观,准确,直接影响到评价的准确度。换句话说,批评一般是以“我”及人,以自己的标准去套别人的行为。所以,在开口批评别人之前,就先得掂量掂量,是以什么标准去批评别人的,这标准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

做为君子,要紧的不是去批评别人是如何做的,关键是要看自己是如何做的。有些人属“电筒”,光照别人不照自己,看别人这也不是那也不对,横挑鼻子竖挑眼,对自己呢,常常“网开一面”,即使错了,也得找出一大堆理由来,这显然不是君子作为。

孔子说“不暇”,是因为进德修身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哪有时间来管别人呢?与其对别人空发批评,还不如自己先做起来。

让自己成为一个好人,也就保证这世界上少了一个坏人,这就是个人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仁德   论语   孔子   好斗   简评   译文   注释   忧虑   君子   原作者   观念   批评   本文   智慧   笔记   标准   社会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