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笔记」公治长第五(20-21)

「论语笔记」公治长第五(20-21)


注1:本文作者,张永强,退休教师。曾任职于绵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本文在此发布,已获原作者授权。

注2:原作者撰写本文,旨在让从来都没有读过《论语》的人都能有一定的理解。

注3:如果可以,点个关注可好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注释】⑴季文子,鲁大夫季孙行父,谥号文。⑵再:二。

【译文】季文子做事情总是三思而后行。孔子听说后,说:“季文子这人,只要思考二次,事情就能够办好了。”

【简评】“三思而后行”,这是经常用来称道那些办事谨慎、思考全面的人的一句话。遇到问题首先要思,这也是孔子非常欣赏的做事的态度,他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样的话,可是对季文子,好象不用多思,办事就不会出问题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只能从季文子本人身上找原因了。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是鲁宣公、鲁成公两朝之相。但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他不仅自己生活节俭,也要求家人一样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辅佐两代国君,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不了解你的人,还以为你是吝啬鬼呢,再说了,你不想穿得鲜亮一些为国争光吗!”

季文子听后说:“我也希望过奢华的生活啊,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受冻挨饿;我怎能忍心独自去添置家产追求奢华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妆扮妻妾,精粮养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的美艳妻妾和良马来评定。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

(原文:季文子相宣、成,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仲孫它諫曰:“子為魯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文子曰:“吾亦願之。然吾觀國人,其父兄之食麤而衣惡者猶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麤衣惡,而我美妾與馬,無乃非相人者乎!且吾聞以德榮為國華,不聞以妾與馬。”)

可以看出,季文子的行事之道,是以天下的百姓为出发点的,没有掺杂进去任何一点个人的私利,心系天下,行出于公,自然就不会出错了,难怪孔子如此看得起他。

不知道现在那些一边高喊“执政为民”,一边“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人真见了季文子,有没有一点自惭形秽的感觉?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⑴宁武子,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⑵知,通智。⑶愚:愚蠢,傻。⑷及:比得上,赶得上。

【译文】孔子说:“宁武子,国家实行仁政的时候,他表现出很高的治国智慧;国家混乱的时候,他表现得傻乎乎的。他的智慧,别人也许能够赶得上,但他的‘傻劲儿’,一般人是不可能比得上的。”

【简评】按《春秋传》上记载,宁武子在卫国做官,辅佐了卫文公和卫成公两个国君。卫文公治国以道,天下太平,宁武子无事可做,所以他的智慧别人是能够赶得上的。到卫成公时,朝政混乱,宁武子不避祸害,周旋在其间。当时他所处的境地,是一般人不愿意涉足其间的,可是他最终不但保全了自己,而且也为国家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这种愚,不是真正的愚蠢,而是聪明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高度的智慧和人生技巧,因此孔子才说“其愚不可及也”,这真有些像“文革”中的周恩来总理!

另一种说法是说宁武子在国家政治开明的时候,他就发挥聪明才智,全心全意为国家效力。当国君无道、政治昏暗的时候,他便装糊涂,对一切事不闻不问了。但从历史的真实上看,这种说法显然不符合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宁武   国君   比得上   论语   愚不可及   孔子   谥号   俭朴   父兄   无道   妻妾   简评   节俭   本文   智慧   笔记   国家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