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笔记」公治长第五(5-7)

「论语笔记」公治长第五(5-7)


注1:本文作者,张永强,退休教师。曾任职于绵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本文在此发布,已获原作者授权。

注2:原作者撰写本文,旨在让从来都没有读过《论语》的人都能有一定的理解。

注3:如果可以,点个关注可好?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释】⑴雍,冉雍(公元前522-?)字仲弓,茶(今菏泽市冉贤集)人。为孔子弟子,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当地人称为三冉。 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这是孔子对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最高评价。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所以后世对冉雍的评价甚高。如荀子在他的《儒效》篇中,就把冉雍与孔子相提并论,说:“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但是在季氏“仕三月,是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复从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⑵佞,能言善辩。⑶御,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左为“行”的省写,中为绳索形,右是“人”形。意为人握辔行于道中,即驾驶车马。本义:驾驶车马,引申为统治、控制等意思。⑷口给,口辞捷给,口齿伶利。

【译文】有人说:“冉雍有仁德的品质却不擅长说话。”孔子说:“要擅长说话做什么?用伶利的口齿来约束别人,说多了就遭人讨厌。如果不懂得仁德,还要口才有什么用?”

【简评】孔子时代,百家争鸣,纵横捭阖,各家学派都在著书立说,四处游说,希望能够通过推销自己的主张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因此形成了崇尚论辩口才的风气。冉雍却“事必先人,言必后人”,也就是一个做得多说得少的实干家。对他的实干精神,人们也是称道的,可是对他不擅长说话这点,也感到遗憾,因此才有这种说法:雍也仁而不佞。孔子却认为做得好远远胜过说得好,口齿伶利,用嘴来控制人的人,往往让人讨厌。《说苑·尊贤篇》回答鲁哀公用什么样的人才好的时候,他说:“毋取拑者,毋取口锐者。”拑者,就是闭口不说话的人,口锐者也就是佞者,说话太多的人。看来孔子并不欣赏沉默寡言,适当地说,恰当地表现自己是很有必要的。现代人讲究如何推销自己,关键就在“讲究”二字上,如果话说过头了,往而不复,不可应验,最终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断了自己的生路。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注释】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又字子若,又说作子修,生于周景王五年(公元前540年),卒于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终年51岁,比孔子小十岁, 春秋末鲁国人(一说蔡国人),漆雕氏之儒的创始人。他无罪受刑而致身残。他专攻《尚书》,不喜欢做官。《韩非子·显学》把他列为儒家八派之一(漆雕氏之儒)。他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学说。认为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恶。提出了“天理”和“人欲”的概念,形成了人性论。他具有“勇者不惧”的美德。他主持正义,刚正不阿,主张色不屈于人,目不避其敌。《汉书·艺文志》存录《漆雕子》十三篇。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加封为滕伯,宋朝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平舆候。明嘉靖九年(1530年)称:“先贤漆雕子。”

【译文】孔子让漆雕开出去求职为官。漆雕开回答说:“我还不熟悉那从政的道理。”孔子听了这话很高兴。

【简评】儒家讲究入世,所以争取做官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他们的一种主动的选择,这就是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路也说过“不仕无义,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这样的话,也就是不出去为国家做事情就会失去君臣之义,想保全自身的清白却淆乱了君臣伦理,这是儒家坚决反对的。但孔子同时也非常明白,他的弟子们,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官,有些人做学问反而比做官更有发展,这个溱雕开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韩非子在《显学》中评价他:“漆雕之议,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 臧获就是奴婢。说的是漆雕开为人刚直不阿,为人正直,爱憎分明,有直视敌人的勇气。即使他在委曲求全的时候,也不是那种阿谀奉承的奴婢模样儿,可是行正道的时候,诸侯们就有些受不了了。这样的人,在官场上能够春风得意吗?孔子是很了解他的学生的个性的,漆雕开只适合做学问,不适合去做官。在这点上,孔子比后世的某些“组织部门”要高明得多,后世相当多的“组织部门”,将一大批本来可望在学问上有所建树的人们,变成了一批碌碌无为的官僚,还以为这就是重视人材,确实是用人的悲剧!至于将人们的价值观念从制度的层面引导向“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的官本位观念上,更是悲剧中的悲剧!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注释】⑴桴浮,竹筏,大的称为筏,小的称为桴。⑵子路,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译文】孔子说:“由于我们的理想不能在当世实现,我准备乘坐竹筏去海上漂流了。能够跟着我去漂流的人,就是你子路了吧?”子路听了这话后非常高兴。孔子说:“仲由啊,你的勇气居然超过了我,只是你没办法找得到制作这样的竹筏的材料。”

【简评】这段师生的对话很精微。有人认为这是孔子批评子路,但我认为不是。从孔子方面来看,他一生都在追求恢复周礼,可是社会已经发展到他的这种理想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地步了,所以他有些悲凉感,感慨“道不行”,准备去漂流江湖了。另一方面,他了解子路对他的那份忠诚的感情,相信他就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子路也不会弃他而去,会一直跟着他走。但是感慨归感慨,真要孔子放弃他的理想隐于江湖,这肯定是不行的。明知事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他的实践态度。可是子路对自己的老师却并不能完全了解,没能听懂老师的弦外之音,一听到老师这样说话,分明就是觉得老师特别看重自己的忠诚,因此特别高兴。所以孔子才说:你勇气倒是超过了我,可是你却找不到做竹筏的材料!是啊,在孔子看来,放弃自己毕生追求的理想,无异就是政治理想上的自杀,所以,这制作竹筏的材料同等于“放弃”:孔子的词典里怕是没有这个词,因此别人也无法找得到。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是以“勇”而著称的。孔子两次提到过子路的“勇”:“子路好勇,闻过则喜。”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暇豚”,《集解》说:“冠以雄鸡,佩以暇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之。”可以想象子路这身打扮所透露出来的军人气质。当说起如何治理国家时,这子路的回答也是将勇放在前边:“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 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先进十一》)对“勇”这种品质,孔子倒不是一概觉得不好,相反,孔子倒是有一些欣赏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第九》)“见义而不为,非勇也”(《学而第一》),只要这种“勇”符合礼法就成。而且,孔子本人实在也享受到了子路的“勇”带来的好处:“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他有了子路这样的学生,因此不受人欺负了,多好呀。

子路的这种“勇”的品质和“率”的性格是互为补充的,直来直去,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不弄虚作假,因此听不懂孔子的弦外之间,就可以理解了。孔子对子路的这种个性,其实也是持欣赏的态度的,“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与?”单凭一个方面的话就可以判决官司的人,大概就只有子路了吧――判官司,应该是充分听取原告与被告两方面的意见才能最后判决的吧,可是孔子认为,如果是子路,就听他一个人的就可以了,因为子路不会说假话,不会拐弯抹角。但子路性格的率直有时候让孔子自己也受不了,《论语·阳货》载:“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对孔子的这一举动,子路以为不妥,当面反讥说:没有人用你就算了,为什么要投奔这个叛乱分子呢? 急得孔子支支吾吾地回答:我去应召是想借那块地方复兴周朝啊。由于此事于情于理都欠妥,加之子路的反对,孔子未能成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欲至卫国求仕,当时卫灵公夫人南子深得灵公宠爱,欲得到卫灵公任用,必须走南子这个后门不可,而南子在当时名声又极为不佳,这实在给以守礼著称的孔子出了一道难题,但由于求官心切,孔子还是拉下脸来,硬着头皮去见南子。对孔子的这一“失节”举动,子路极为反感,当面质问孔子,急得孔子对天发起誓来:我如果不是为了得君行道而不得已去见南子的话,那么老天一定会厌弃我! 老天一定会厌弃我!子路就是这样一个光明磊落、伉直坦率的人,只要他认为不对,一定会坚决提出批评,即使是自己尊敬的老师也不例外。

正是因为子路有这种军人的素质,虽然经过孔子的教育,但他的率直却一直未能改变。子路的政治才干也不止一次地被孔子所称道:“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可谓具臣矣”,可是子路对老师的“微言大义”却始终没有能够很好地领会,因此孔子才说他“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由此看来,“无所取材”只是一时的戏言罢了,绝非是有些朋友认为的所谓批评。孔子设个圈套让子路钻进去再因此批评子路,无论如何也不像是个老师的作为。孔子不是不批评子路,在孔子的学生中,子路怕是受批评最多的一位,但这里的语言环境,并不是批评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9

标签:勇力   韩非子   先贤   史记   儒家   漆雕   论语   孔子   竹筏   简评   口齿   弟子   批评   说话   理想   老师   笔记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