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专用的“精准指标”告诉我们:为啥“抱团股”必须换一批?

机构专用的“精准指标”告诉我们:为啥“抱团股”必须换一批?

最近券商公开了一个的“精准指标”,机构就是在这个指标的帮助下,精准躲过在2015年中、2018年初的大顶。最难得的是,这指标不带半点玄学,完全基于客观数据。


不仅如此,2019年的“春节躁动”、2020年春节开盘后的果断抄底、随后抱团股长达一年的大行情,这些一般投资者抓不到、机构却抓得死死的机遇,都在这个“精准指标”的掌控之中。


这个指标还告诉我们,为什么最近一些顶流基金经理认为,今年的“抱团股”必须换一批?


文章有点长,先上核心结论:


核心结论


1、“精准指标”告诉我们:一年前机构选择白马股,是因为它们性价比最高。一年后机构舍它们而去,是因为它们性价比最低。美债的作用只是“推波助澜”。


2、我们能获取的数据不足以自制“精准指标”,但有一种巧妙的方法,不但能曲线救国,还更精准。


3、放在全年的维度,白马股不具备大级别的机会。但放在4月份,乃至第二季度,却是有大的机会。


4、新一批的“抱团股”不会在基金一季报浮出水面,指望“抄作业”的人只能抄在山顶上。自己动手,方可丰衣足食。


一个机构专用的“精准指标”


最近天风展示了一个“精准指标”,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沪深300股息率之差,绘制曲线,并对它做一个布林带化的处理。成型就是这么个样子:



机构专用的“精准指标”告诉我们:为啥“抱团股”必须换一批?



当股债收益差到达2倍标准差(深蓝色的上轨),反映的是债券收益率比股市的股息率高很多,投资股市的性价比极低,这时候机构就会毫不犹豫地卖出股票,换成债券。这种情况出现在2015年中、2018年初。


同理,当到达-2倍标准差的时候(浅黄色的下轨),就是股市性价比极高的时候,曾经出现在2014年跨年大水牛的启动点、2016年跨年价值牛的底部启动点、2018年长熊的终点。


乃至后面的2020年春节后开盘暴跌即见底、2021年春节前“抱团股”瓦解,这个指标都给出了精确的转折点,背后的主宰还是股债收益差


美债收益率的剧烈波动、中美的货币释放,这些让人误以为的“决定因素”,其实即使没有发生,股市的大方向也不会变,这些因素只是加速了股市的运行。


2012年以来,股市从庄家当道,到游资崛起,再到机构横行、外资搅局;从炒消息、到炒技术,再到价值投资、炒逻辑、跟风抱团;规律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但是并没有逃出“精准指标”的魔掌,可见这个指标很纯粹,抓住了股市的核心规律。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机构,这些专业投资者大多都是根据股市和债市收益率之间关系的变化,来调节股债组合的比例:股市的性价比高,就把一部分债券换成股票;股市性价比低,就把一部分股票换成债券。


而在大多数时间里,股市是由机构主导的,是机构之间理性博弈的结果,所以说这个“精准指标”的核心思路非常科学。更巧妙的是,经过布林带式的处理,2012年以来的几乎每一轮大顶和大底,都被简单粗暴地提前识别。


遗憾的是,这个指标在我们能接触到的软件里都没有现成。对于机构来说,国债收益率和板块股息率都是必备的数据源,有了这思路,在他们的系统里就可以轻易做出来。但对于一般投资者,先不说布林带化的处理还是有点门槛,光是沪深300的股息率,只要不是wind的会员,根本无从下手。


这就是机构为什么敢展示出来——秀了肌肉,还不怕被小散们掌握“先进武器”。


改良版的“精准指标”


“精准指标”有两个痛点:沪深300股息率数据的获取、布林带化的处理。这决定了它只能是机构专用的指标。


由于对投研的沉迷,以及天生不服气的执着,竟然让我成功做出了一个改良版的“精准指标”——不但解决了数据源的问题,还绕过了布林带化的小门槛。


(以下内容,对于特别讨厌数学的小伙伴,可能会引起不适,请直接跳到下一部分)


首先,既然股息率的角色是衡量股市收益率,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另一个更经典的股市收益率指标来替换——PE(市盈率)的倒数


沪深300的PE数据在很多低成本的软件,甚至一些免费的网站上都有提供。然后稍微处理一下,倒数之后就是沪深300的收益率。


然后,把“收益差”的思路改一下,换成“收益比”。因为在正常时候,在机构眼中,股市的风险是债市的两倍,所以他们要求股票的收益率也是债券的两倍。


举个简单粗暴的栗子:债券收益率是5%,那么股票的收益率要有10%以上,机构才愿意买;而如果债券收益率是10%,那么机构对股票收益率的要求就是20%,而不是15%。


也就是说,用“收益比”代替“收益差”,理论上应该更科学。所以,也不排除机构真正用的是“收益比”指标,而不是秀出来的“收益差”指标。


经过替代和改良之后,结果出乎意料的漂亮:



机构专用的“精准指标”告诉我们:为啥“抱团股”必须换一批?



除了2015年最后一小波疯狂赶顶,2012年以来的股债收益比被精准限制在0.3~0.6倍的区间,这个区间实际上就是机构主导的上下限。2012年以来每一轮大牛市都启动于0.3,止步于0.6;每一轮大熊市都止步于0.3。


要注意的是,指标里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是我国的,不是美国的。美债收益率虽然疯狂,虽然号称对A股核心资产有定价权,但也走不出0.3~0.6的国内股债收益比区间,走不出这个指标基于的最纯粹的逻辑。


如果对比一下前面的“精准指标”,你还会发现这个改良版的股债收益比指标,不但每一个大顶大底都跟“精准指标”同步,而且看起来更直观,甚至更精准!


白马股再无机会?


在上面的股债收益比指标图里,一些敏锐的小伙伴可能已经感到不妙:股市正从0.6开始往下掉,那岂不是,今年股市凶多吉少?


首先我们要注意到,上面的股债收益比指标用的是沪深300的收益率。股市的两大风格板块是白马风格成长风格,两者是轮动主导的关系。沪深300代表的是白马风格


在庚子鼠年里,白马股从地板升上天堂,不管美债怎么走,今年也没什么拔估值的空间。乐观情况下(今年是我国的第一个百年,乐观情况是大概率事件),股债收益比能维持在高位,到年底还维持在(或者回到)0.6附近。估值水平不变,而一年下来,业绩平均增长15%左右,那么股价也就还能涨15%左右。


也就是说,有那么一撮投资者可能遭遇这样的悲剧:今年年底刷财媒的时候看到,自己买过的某基金,虽然今年出现过30%以上的回撤,但一年度下来,还是实现了15%的正收益。而作为这家基金曾经的持有者,15%的正收益半点没拿到,30%的回撤却是照单全收了……


下表是一些头部基金在去年的总申赎数据。这种可怕的边际换手率,折射出来的是追涨杀跌,拿基金当股票炒的氛围。这也注定了悲剧并不会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



机构专用的“精准指标”告诉我们:为啥“抱团股”必须换一批?



尽管放在全年的维度,白马股的机会确实不大,但是得益于大幅的回撤,这让阶段性的机会倒是不小。


从年初计算,年度涨幅只有15%左右,甚至如果从春节前高点开始计算,年底只能勉强回本。但从大幅回撤后的低点向上仰望,空间可就大了。



机构专用的“精准指标”告诉我们:为啥“抱团股”必须换一批?



这种“金坑”如果回头看,谁都恨得牙痒痒,都会说“早知道***”之类的话。但每一次“金坑”,无一例外都是一片悲观的市场氛围,至少不可能乐观。如果指望身边的亲友、活跃的大V、浮夸的财媒都给你信心的话,那你永远都买不到这种“金坑”的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五星基金总能不断创新高;为什么总是在基金大幅回撤后买入的少数人,才可以在基金里赚到可观的收益。


可能很多人会说,可惜现在没钱了,钱都套在基金里。这也正是为什么巴菲特能成为股神:他最不可复制的优势不是独一无二的投资眼光,也不是躲开所有风险的敏锐嗅觉,而是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永远留一手的现金管理——当很多人都看到暴跌后机会的时候,只有他,还有钱抄底。


白马股的阶段行情,最有可能就是集中在第二季度,原因有三个:


1、很多有头有脸的基金,虽然在春节后的抢跑行情中卖掉了一部分“抱团股”,但大多都在季末(3月底)接回去大部分,使得一季度持仓公布的时候,自己的十大重仓股不至于大幅变化。因为风格漂移的基金是不受欢迎的,特别是春节后某中小盘基金重仓“茅五泸”上了头条之后,头部基金就更重视这一点。


头部基金接回“抱团股”的直接影响还不大,大的是连带影响:一方面,后面还有一大堆的中小基金跟着混饭吃;另一方面,接回去了如果不顺便拉一波,做事效率就太低了,这不是机构投资者的风格。


2、近10多年来释放的流动性都被楼市吸血,偶尔才有较大规模流入股市的时候,所以虽然股市的绝对估值不低,但是对比实体经济增速,股市的涨幅是极不相称的。


在这一轮前所未有的对楼市截流力度之下,虽然进入楼市的资金是不可逆的,不能直接流入股市,但是资金偏好会从楼市转向股市。也就是说,原本无处安放的、准备杀进学区房的增量资金,现在就会倾向于流入股市。


3、白马风格成长风格是轮动主导的关系。去年疫情冲击下,受冲击更少、更快恢复的是白马股,而成长股在去年一季度的业绩受明显冲击,二季度达到谷底。所以今年二季度成长股的边际业绩改善也将到达高潮,也即成长股逆袭,成长风格白马风格手中完全夺过主导权的窗口。


这条导火索将是第二季度的业绩预告潮。换言之,二季度是白马股启动阶段行情的最后机会。


白马股今年没有大机会,成长股就有吗?


在制作股债收益比指标的时候,我们用沪深300来代表股市。


在股市整体大起大落的阶段,无论白马股还是成长股,都是一荣俱荣、覆巢无完卵的关系,沪深300确实可以代表整体股市。但是在相对稳定的阶段里,白马股与成长股的风格轮动、此消彼长的关系很明显,沪深300只能代表白马股自己。


去年的抱团大行情的就是最新鲜的栗子:白马股从自己的相对估值底部一路刷上顶部,才有那风光无限的局部牛。反观成长股,除了新能源和汽车等少数景气产业,几乎都没什么涨幅。


既然用沪深300的收益率数据可以制作代表白马风格股债收益比指标,同样道理,也可以用创业板的收益率数据,制作代表成长风格股债收益比指标。



机构专用的“精准指标”告诉我们:为啥“抱团股”必须换一批?



可以看到,除去2015年那一段最任性的脉冲式牛市(这种板块成立初期的疯狂,只能沉淀为永久的历史),创业板的股债收益比长年波动于1~3倍的区间。


在这个指标图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成长股白马股的一个最大区别:白马股由于业绩增速不快,机构要求的收益率是高于国债的,所以股债收益比小于1,甚至只要到达0.6,股票在债券面前就完全丧失投资价值。


成长股被看重的不是基于PE的收益率,而是高速的业绩增长,所以股债收益比大于1。一旦创业板的收益率与国债持平,机构就会像饿狼一样扑向创业板。例如2012年底、2019年初。


更重要的区别是,白马股在春节前已经冲击到自己的上限0.6,即使已经大幅回撤,也还在区间的上半部;而成长股在春节前距离自己的上限还有一大段距离,节后的被动回撤还让股债收益比回到自己区间的下半部。加上高速的业绩同比增长,股债收益比就会更低,空间也更大。


虽然说高位不等于不能涨,低位也不意味着不能跌。但是站在理性而冷酷的机构投资者角度,还没触碰到极限的时候,他们可以接受更贵、但是有趋势的投资品;一旦触碰到极限,他们就更倾向于转移到有空间优势的投资品,因为趋势随时会消失。这时候是所谓“高低切换”的最好契机。


所以说,今年的“抱团股”肯定要换一批:一方面是白马股内部的去劣存优,另一方面是向成长股的倾斜。


春节前,就有机构提出寻找200亿市值的新战场,还得到陆续的机构附和。在这种思路上,机构说的是真话,因为这确实是机构理性博弈的结果(在白马股达到上限后,做“高低切换”)。而且即使这种思路提出来,也不怕一般投资者抄作业,因为根本没具体方向可抄。


到了第四季度,或许我们就能一眼看出新一批的“抱团股”在哪里。因为大基金先布局,中小基金抄作业的格局,在过去一年已经形成,这种惯性会延续。但是我们不用指望在基金的一季度持仓数据里抄作业。中小基金有办法抄作业,一般投资者却没有。


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各大基金的10大重仓股,后面的都看不到。即使基金没有故意把它们藏在后面,这种低位挖出来的潜力股,基金也不会配得太多,往往是后面市值大涨,才涨进了10大。就像巴菲特手上的比亚迪


就如我在3月23日推送的文章所说:自己动手,方可丰衣足食。文章里我还直接给过答案,用半导体类比环保:先有环保行业的库存周期,再有所谓的“碳中和”概念。同样,半导体的库存周期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一条点燃情绪的导火索。



机构专用的“精准指标”告诉我们:为啥“抱团股”必须换一批?



这个答案在3月23日给出,当时在评论区得到的反馈是:很多人赞同这种逻辑,但表示真心不敢买,有的甚至说还套在蔡总的产品里。看到这种评论氛围,第二天我当机立断增配了两家半导体抱团股。(这并不是我在利用评论区的小伙伴们,这是我给自己设计的一种反人性修炼,并不是盲目与大众反着走,请勿模仿)


果然没让我等多久,先是特斯拉涨价(给汽车电子腾空间),再是3月底各大基金年报发布,蔡总的一席话终于完成了导火索编织的最后一步,半导体总算被点燃了。


跟“碳中和”一样,半导体不是一时的炒概念,晶圆紧缺不是今天才突然冒出来,背后是坚实的行业景气基础。而在不明真相的很多短线客眼中,在走到第二波甚至第三波的时候,才会惊觉这又是一个持续性意外强的概念。


如果确实想偷懒,只想今年安逸跑赢市场一点点,那也不是没有捷径:例如在白马股这一波超跌反弹后,把手上的沪深300ETF,换成创业板ETF,然后静静等待年终结算。


这一期就聊到这吧。有疑问或者指正的,都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抱团   精准   指标   机构   股息   作业   区间   收益率   债券   收益   股市   春节   风格   基金   机会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