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绕不过的逻辑:A股只能跌?

一个绕不过的逻辑:A股只能跌?

牵动着A股神经的美债收益率,3天下来,并没有像周末很多机构的恐慌预言那样继续向上。然而,A股并没有停止继续向下。


面对美国的所谓“通胀预期”,无论美元收紧还是宽松,A股似乎落入了一种必跌的困局


一个绕不过的逻辑:A股只能跌?


说到底,A股市场仍然是萦绕在对美债收益率的恐慌氛围里。


美债收益率由美国的市场利率通胀预期两部分组成。美元收紧,推升市场利率(压制通胀预期);美元宽松,推升通胀预期(压制市场利率)。对美债收益率都有两面的影响,程度大小不同而已。


而目前的A股市场,无论面对美元收紧还是宽松,都只能解读出利空的一面,可见已处于“盲目恐慌”的阶段。


“1.9万亿”告诉我们两个事情


1.9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法案在周末通过。美国人都在欢呼,因为他们几乎每人都能白拿1400美元的一次性补贴,失业的人还可以再拿半年300美元/月的额外补贴。但在大洋彼岸,市场却是慌的一笔。


“1.9万亿”落地后,周末各种机构喊话、券商研报都透露出一种让人绝望的恐慌:有的认为美债收益率要陡峭上升、有的坚定看涨铜价……


然而3天下来,美债收益率不但没有陡峭,甚至没有上升;铜价也是一天比一天低。——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股市却实实在在地跌了。


“1.9万亿”并不是突发事件,而是一场马拉松结果的落地。所以在美国市场,对“1.9万亿”的预期影响早就体现在行情上,包括美债收益率、资源价格。而到事件真正落地后,行情反映的就是对预期偏差的修正。


无论是美债收益率,还是资源价格,这3天以来都是小幅回落的格局。也就是说,前面的预期,是有点反应过度了——“1.9万亿”虽然听上去很庞大,但相比登哥原本提出的方案,已经有所收敛。这是“1.9万亿”告诉我们的第一个事情


当然,这个事情我能知道,国内的专业金融机构也必然知道。


一个绕不过的逻辑:A股只能跌?


这种格局已经是第二天了。恐慌情绪的始作俑者,已经开始默默抄底。而在贯彻执行那份恐慌情绪的,早已交棒到遭他们煽动的个人投资者手上。


“1.9万亿”告诉我们的第二个事情,是美元只能继续宽松,甚至加速宽松:


传统的财政刺激,是由财政收入里面拨款出来,有时会伴随发行一些国债来筹款。但是对于长期入不敷出的白宫,所有新增的财政刺激,都只能靠发债来筹款。


更糟的是,美国国民的购债能力早就被透支,外国也不愿意再买美债,所以这些国债只能由美联储印钱来买。——这种“赤字货币化”,在美国已经是常态。


中国的M2一旦超过10%,就会被吐槽放水太快。但很多人不知道,美国M2在疫情爆发以来的近一年以来,每个月都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


从最近半年的美国M2增幅推算,美联储平均每个月印钱2000亿美元左右。也就是说,为了支撑“1.9万亿”,还有后面超过2万亿的基建计划,美国要么保持这种印钱增速到年底,要么在上半年以更高速度印钱。而且这些钱,都要买入美债。


去年,这种规模的“印钱-买债”,把美债收益率从1.5%直接打到0.5%。


现在,美债收益率刚好也在1.5%的水平。在“1.9万亿”的买债力量下,依靠一个在美国市场已经提前消化完毕的“通胀预期”,还能像高盛法兴之类见风使舵的国际机构临时上调的预测那样:美债收益率今年目标是2%?


“1.9万亿”对美债趋势的作用:不是加强,而是打破


近半年来美债收益率的趋势性上升,由两大动力组成:


一个绕不过的逻辑:A股只能跌?


第一动力是“通胀预期”上升。第二动力是“通胀预期”一旦形成,这种预期就会自我加强,也就是图中蓝色的三角循环。


如果我们知道糖价会持续上涨,很多人都会提前多买几包白糖,经销商也会提前囤货,这样会使白糖脱销,涨价更快。这种就是“通胀预期”反过来加强通胀的效应。要打破这种效应,调控手段有两种:紧缩货币、提高供给。


而如果要打破企业借债的三角循环,紧缩货币是行不通的,因为紧缩货币本身就让企业借债成本更高。但是提高供给是可行的:给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和援助,企业就会冷静下来,不去抢利息走高的债;给企业提供更多有能力的消费者,企业的产品能卖出去,有现金流入,就没必要去增加贷款了。


1.9万亿里,超过6000亿是直接发给消费者的,直接补助给企业的也有500亿,间接补助企业的更多,几千亿的级别。也就是说,“1.9万亿”里有超过一半的发力方向,正是用于打破这个三角循环,打破第二动力


至于第一动力的“通胀预期”,当市场冷静下来,就会意识到两件事:


第一,美国的GDP有近70%是个人消费者贡献的,而由于美国贫富分化严重,大部分美国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都很高,保守估计也有0.7的水平。也就是说,美国人每赚100美元,就会花掉70美元。


这样折算下来,每人发1400美元,其实只相当于1周的GDP。而且发钱后的一个月内,基本就被花掉,不具备推高物价的持续性。也就是说,即使GDP增加了一周的量,也只是因为“量”升,而不是“价”升。


第二,为什么美联储多位官员都表态,即使CPI上升,也不会改变货币宽松呢?这里面其实是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前面两年才刚刚经历过:面对猪周期,央行不是不怕通胀,而是预见到未来CPI自己就会回落,所以没必要收紧货币,来回折腾。


美国现在的情况也是类似,只要把周期稍拉长一点,看看这两年以来的CPI走势,很容易就能发现,由于去年疫情冲击,美国CPI在3~5月是急剧下降的。换句话说,现在的“通胀预期”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低基数效应”。


一个绕不过的逻辑:A股只能跌?


今年3~5的美国CPI会很高,但那不是通胀,只是虚火。所以美联储一点都不担心所谓的“通胀抬头”——并不是要表示宽松到底的决心,而是知道CPI在6月后,自己会降回去。


此外,“1.9万亿”虽然让短期消费力上升,使市场产生“通胀抬头”和“加息提前”的预期,但同时也带来一连串远期的反向预期:例如下半年生产过剩、脱离补贴后的消费骤降、CPI重新下行、白宫开始对企业加税、失业率反弹、加息预期延后等,这些都是“赤字货币化”大部分没有用在长期建设的反噬效果,都倾向于对使美债收益率下行,对我国核心资产估值有利。


相比之下,登哥准备在月底公布的2万亿基建计划,就不会有这种反噬效果,但同时也不会对A股造成类似冲击。


所以在一开头讲的A股“必跌的困局”,事实上是来自片面的理解。国内的经济状况尚且由多因素决定,涉及中美博弈关系的影响,更是多重逻辑的共同作用。过度的乐观、过度的恐慌,往往都是机构用单逻辑得出来的结果,而简单的单逻辑推演,又正是多数散户爱看的。所以只要有事件和行情配合,机构每次煽动情绪都是毫不费力。


A股的结构性机会


借用上两期文章的结论:茅台可以作为核心资产估值调整的锚;A股分为核心资产、科技股、其它股三类。


以Q4净资产预期增长5%计算,如果美债收益率运行在1~1.5%台阶,茅台的合理估值在1900左右;如果美债收益率运行在1.5~2%台阶,合理估值在1350左右。而且茅台估值的调整,要滞后于美债收益率台阶变化1~3个月。


一个绕不过的逻辑:A股只能跌?


现在看来,对于1~1.5%的美债收益率区间,核心资产的估值已经基本调整到位。乐观情况下,美债收益率就在这个区间运行,核心资产从调整到位的估值水平开始,重新展开慢牛;不乐观的情况下(小概率),美债收益率形成1.5~2%的区间,核心资产再下台阶,挖个大坑,然后在下半年满血复活。


对于科技股,主要取决于国内流动性。机构吹货币边际收紧、信用周期“转弯”已经半年,而直到上一期文章,我还是坚持“中性”的观点。也即边际收紧一阵子,然后边际宽松一阵子,这样循环以维持中性。


一个绕不过的逻辑:A股只能跌?


今天刚公布的M2(代表货币)和社融(代表信用周期)都“大超市场预期”,又一次验证了我的立场。所以今年科技股并不是全无机会,只要在边际宽松的阶段,机构再煽动一下情绪,结构性机会就属于科技股。


至于其它股,由于只靠业绩说话,几乎不受流动性变化影响,所以一些处于景气周期的行业,反而是今年确定性最高的结构性机会。


例如受益于消费升级,有定价权的必选消费(教育、医疗等)。又例如受益于全球补库存周期开启的上游资源,其中历史超额收益表现最好的有色、建材、化工原料、玻璃,特别是其中的外向型企业。


这一期就聊到这,有疑问或者指正的,都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通胀   美国   边际   收益率   宽松   恐慌   货币   周期   也就是说   逻辑   半年   资产   美元   机构   市场   科技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