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基金的“潜规则”

这,才是基金的“潜规则”

基金人都亏惨了!——持续了大半个月的话题,罕见地,热度还不减。


确实,这一批新进的基民是“不幸”的。这半年来,新进的基民主要有3波:


最不幸的一波,集中在春节前买入。目前浮亏20~30%。


稍早一波买入的基民,集中在1月中上旬。从浮盈10%+,到盈利回吐,再到倒亏10%+。尘世间最痛苦的事,他们经历了一遍。


更早一波买入的基民分散在去年下半年。春节前还是浮盈三五成,到现在基本回到解放前。这一波基民,也是基金要面对的最后一波赎回压力。


不过,在这个话题的下半场,我们开始见到越来越多的段子,还有闲鱼上一些卖“传家之宝”为自己基金回血的。


这,才是基金的“潜规则”


虽然有营销蹭热的成分,但是这种段子精神,多少还是能让人感受到年轻人的乐观态度——这些不会被轻易打败的人,以后才配拥有更多的财富。


这,才是基金的“潜规则”


然而,乐观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大量的新基民,还是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臆想的“基金潜规则”,引起大量共鸣


引起共鸣,是爆文的惯用思路。在共鸣面前,真相并不重要。


乘着基民亏惨的话题,最近一些爆“基金潜规则”的文章火起来了。尽管毫无数据支撑,逻辑漏洞百出,但一点都不妨碍他们的传播和点赞。因为小编们深知,真相并不重要,专业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基民的愤怒,所以,骂就对了!


基金行业的确有糟粕的地方,这些地方值得批判,甚至指责。但是无中生有,乱骂一通,不尊重客观事实,这对于一个有大量受众的内容输出者来说,不也是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


类似下跌是因为涨得多、好的基金你永远买不到、把现在的抱团类比07年的全面疯牛……这些原本只能在评论区看到的键盘侠逻辑,居然还被搬到一些财经大号的正经文章里。


稍有点资历的投资者,冷静想想,都不会被这些逻辑忽悠。比较有杀伤力的是其中两个“基金潜规则”,因为煞有介事,或者很难查证,听上去很容易就信了。


这两个“潜规则”,一个是老经理在股市下跌前换新经理背锅;一个是新基金给老基金抬轿


关于前者(背锅),听上去很投机取巧,让人愤慨。但是除了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之外,谁不知道下级背锅在各行业都是普遍存在的事情?在基金行业爆出一例,至于那么大惊小怪吗?——而且确实只有一例。讲这条潜规则的文章有好几个版本,但无一例外都只是举出同一个例子。


看到一个背锅例子,就认定基金是个乌烟瘴气的行业。这无异于看到一个渣男,就认定没有一个男人是好东西。


然而最精彩的,还不是以偏概全,而是事情的真相:那位老经理并不是特地让那位可怜的梦圆小姐姐来背锅,而是,他离职了。


这,才是基金的“潜规则”


但凡有过跳槽经验的打工人都知道,跳槽的最佳时机是自己工作表现的巅峰期,这位老经理只是像很多跳槽的打工人一样,选择一个高光时刻离职,有什么毛病呢?


梦圆小姐姐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老经理手上5只基金,交接给4位经理,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交接期最短8天,最长44天。就交接期的收益率来看,被煽情者单独挑出来的梦圆小姐姐,并不是能力的问题,恐怕只是照片惹的祸。


这,才是基金的“潜规则”


开个玩笑,如果大量的老经理都这么操作,在高光时刻甩手离职,对投资者来说反而还是个福音——这就是最靠谱的逃顶信号嘛!


而事实上,头部的基金经理,基本都没这么做,这是大智慧和小聪明的区别。在他们长年累月的年化收益率里,这种20%多、30%多的回调早就经历过无数次,丝毫不妨碍年化20%+的长期收益率,犯不着为了躲一次回调就辞职,牺牲更宝贵的道德评价。


看过我在年前写的基金专题的小伙伴,都会记得选基金除了选老牌的大公司,更重要是经理的任职时间——在一只基金里没5年以上的任职时间,这只基金的评级就跟他没多大关系。另外,由于术业有专攻,银行的投研能力在基金公司面前就是弟弟,所以别以为四大行的基金更靠谱,事实恰好相反。


关于后者(抬轿),可以看出,能说出“新基金发行是为了给老基金抬轿”这种话的人,与基金行业至少脱节了5年以上。


就像10年前的网购到处都靠欺诈和山寨货赚钱,今天已经变成靠诚信、口碑、服务赚钱一样:如果换了5年前,甚至10年前,发行新基金是为了给老基金抬轿,这确实是常态。但近几年来,早就换了新的经营理念。


今天的基金行业竞争格局早就定型,该淘汰的都淘汰掉了,剩者拼的是口碑和持续经营。所以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就是,如果新基金收益率跑不过老基金,谁还去买新基金?基金公司还怎么发新产品?


这,才是基金的“潜规则”


“潜规则”1:老基金给新基金抬轿。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常识:公募基金经理的提成只跟管理费有关,跟收益率无关。也就是说,他们的最大动力不是冲某一年的收益率TOP10什么的,而是把规模做大。而把规模做大,最重要的不是靠超高的收益率,而是发新基金。


新基金是规模增长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提成比例最高的阶段。为了新基金卖得好,老基金一定要维持5星评级。而5星评级对收益率和风控几乎是同等重视的,这决定了他们不会为了冲收益率而走极端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抱团股”本身并不是极端风格,甚至是最不可能演变成极端风格的一类股票。只是在这一个阶段,被硬生生“抱”成了极端风格而已。)


另外还有一个常识是,新、老基金的持仓股必须是高度重合的,才有“抬轿”一说。如果新基金的投资方向,跟那位经理手上的每一只老基金都不同,还硬要说他的新基金抬轿,那就是暴露无知了。


新、老基金之间有利益传输是难免的,但传输不是定向,而是灵活双向的:例如在行情不好的阶段,利益从新基金向老基金传输,优先保住老基金的5星;行情一片大好的阶段,老基金5星无忧,利益就倾向于向新基金传输,尽量突出新基金的示范效应。


我们可以在前排的基金经理中(按资产管理规模排序),抽几组他们重仓股高度重合、发行时间错开的新老基金对比一下:


这,才是基金的“潜规则”


这些统计数据,不但说明持股重合的新老基金相比,新基金的收益率更高。而且还说明了另一个猫腻:


基金经理精心选好了自己的核心股票组合,但是建仓时机不理想,或者预测到即将有大跌的抄底机会。这时候如果用老基金再次募资来加仓,效果只会一般。所以往往就会选择发一只新基金,利用大跌抄底的机会,用新基金募集的钱,加仓自己的核心股票组合。


在大跌前的行情高潮开卖,经过募资、封闭建仓的时间差,刚好就是建仓在阶段大跌的底部。只要仔细看看上面每一家新基金的上市时间,很容易就能发现这层逻辑。


“潜规则”2:幸存者偏差。很多基民都会听到过一个数据:近10年以来,公募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在20%左右。这给人一种很不靠谱的感觉:国内基金经理都是巴菲特?


事实上,这数据还真不假:一来,投资股市就是赌国运,去年还遭网络吐槽的“10年前3000点,10年后还是3000点”,那是因为国运体现在经济上,而没有体现在沪指上,却实实在在的体现在一批优质的基金上。


二来,有些做了一段时间,却做得一塌糊涂的基金,会选择清盘。已清盘的基金是不纳入统计的——这就是“幸存者偏差”。


不过幸好,从大量的已清盘基金中,存在一个很明显的规律,就是它们基本上都只是运行了一两年就会清盘,最长的也只有三年左右。原因也很好理解:基金经理不会在玩废了的基金上浪费太多时间,与其花更多的时间去救它,还不如直接搞个新的。


所以看过我在年前写的基金专题的小伙伴,都会记得我一再强调,要买5年以上的双5星基金。一方面可以把清盘风险直接过滤,另一方面,5年以上的双5星基金数量极少,一般基金公司有一只足可撑门面,即使最大的基金公司也不过只有几只。这种“镇店之宝”,基金公司一定会倾全力优先保护。


“潜规则”3:基金都爱吃回头草。如果发生践踏性的下跌,基金要么嗅到危险提前跑,要么下跌时被赎回压力逼着卖。而市场在大部分时间都是不缺热点的,风格轮动的时候,基金往往都走在最前。


但只要风格一回归,基金总是倾向于先捡回之前卖掉的那些重仓股。随便复盘一下前几年行情,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每逢季度末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指数都能莫名其妙地向上拉一波。这背后就是基金捡回重仓股的一致行为结果。


即使是“XX灵活配置”的基金,也不希望给人一种重仓股经常大换血的感觉(除非产业机会有重大变化)。尽管在一个季度里,他们几顿操作猛如虎,季末也会尽量恢复上一季度的重仓股组合——既给投资者一种可靠的感觉,也不会暴露自己的作业让人抄。


这是一个很宝贵的规律,看懂了的小伙伴可以好好利用。说太白了容易失效,点到即止。


金融市场天生残酷,行业的肮脏不是今天才有


可能有人感觉我在为基金辩护,但我可以很惭愧地澄清一下:我不是基金销售的大中华区总代理,基金好不好卖,跟我没半毛钱关系……


关注我的小伙伴都知道,我的爱好是尽可能把客观事实呈现出来。


我第一次买基金是在06年,可能跟很多基民不同,我一开始看的不是什么《基金投资入门》之类,而是一位业内朋友推荐的《诚信的背后》。所以我打从一开始就知道金融行业是肮脏的,而且很多人心生向往的美国,他们的金融行业比我们国内肮脏十倍!


所以当我走完买基金——不相信基金——炒股——吃土——重新配置基金——赚钱的流程后,还很清晰地看到一个事实:每年都会爆出一些基金行业的肮脏事件,而且这个行业确实存在不少污点,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基金能赚钱(当然,前提是你的选基金姿势正确,不能瞎选)。


如果还是觉得基金经理的智商跟散户一样,其实不妨做一下“半基半股”的配置:一半的仓位长线持有一家5年以上的双五星基金,一半的仓位用来自己炒股。然后每个季度,或者每年对比一下收益率。这比跟指数赛跑有意思得多,而且能让自己认清一些事实。


这一代的年轻人是幸运的,有支付宝一类的大平台,把初步筛选都直接做好,基金投资的成功率比以往的新人高太多。但是,这一代的年轻人也是不幸的,在社交平台的熏陶下,竟然把基金经理当成爱豆来认识。


娱乐圈的爱豆,是容不下丝毫人性污点的。当年轻人把这种标准套在基金经理身上后,后果注定是“爱得越深,恨得越深”。


这一期就聊到这,有疑问或者指正的,都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3

标签:潜规则   基金   都会   组合   收益率   肮脏   逻辑   事实   年前   风格   阶段   经理   时间   新基金   行业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