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阶段见底,4月超跌反弹”:机构这次说真话了吗?

“股市阶段见底,4月超跌反弹”:机构这次说真话了吗?

上周五以来,越来越多机构喊话,说“股市已经阶段性见底,4月份要展开超跌反弹”。到现在,已经第3个交易日。


对于机构喊话的真假,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很多投资者对机构的喊话很反感,特别是被机构坑过的人,机构说什么他们都不信,这种盲目的怨念在各种评论区都能感受到。但有趣的是,他们深信不疑的靠谱大V当中,就有不少是机构研报的搬运工,甚至是二次搬运工。


在十几年的投资生涯里,我既当过怨念的投资者,也当过机构的搬运工,也当过理性的资管方,各方角色都充分体验过。长年下来,我至今还是保持对机构的关注——毕竟这是有着股市一半定价权的群体,只有跟效率作对的投资人,才傻到忽视这个重要群体。


所以对于机构喊话的真假问题,我还是可以分享一些经验。其实机构喊话,跟我们很多理性人的处世原则是一样的,不外乎利益的博弈:如果说真话的利大于弊,就说真话;如果弊大于利,就说假话。


首先我们要撇除一些“死多头”,例如今年以来的中信就成了第二位李大霄老师,从春节后的顶部开始天天喊股市还能涨,从3700点一直喊到3350点,脸不红心不跳,这类机构我们要忽略不看。实际上,规模最大那几家券商最好都别看,经验之谈。腰部机构的参考价值和规律最强,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


行情过热的阶段,如果喊空股市,结果只能是投资者赎回自己的产品,还不能增加自己的口碑。后市如果涨了,被投资者嘲笑能力低下;如果跌了,亏损的投资者也不会来表示感谢。这种两边不讨好的格局下,机构一定是选择说假话。所以在股市过热阶段,机构只会告诉你,股市还有潜力可挖。良心一点的,最多也只能委婉提示一下风险。


行情超跌筑底阶段,如果继续喊空股市,不但对自己业务没好处,后面行情打脸也不利于自己的口碑。相反,这时候说真话,机构就可以名利双收。——现在就是这么个阶段,基民已经被套得连骂都懒得再骂,市场没有人气,3月份工资也普遍还没发,说真话也不怕散户抢筹,所以这是机构最乐意说真话的时候。


最基本的逻辑就是这么简单,投资本身就是简单的事情,当你不追求太精确的买卖点,虽然事实上会遭到一些短期亏损,但是得到的反而会更多。当然,很多人都希望追求精确一点,这也是每个投资者必经的修炼。我就再摆一些证据:


私募大佬怒怼投资人,头部公募经理“公开道歉”


这是基金圈最近状态的两个缩影。两个都已经是刷屏事件,这里就不再赘述经过。


自从去年第4季度“抱团股”一词诞生之后,号称“一年规模暴增50%”的私募基金行业就活得更苦逼了:在高风险高收益的定位上,收益还跑输公募,这种背景下,私募的赎回压力岂止公募的10倍?于是,去年年底很多私募都被逼急了,陆续加入抱团股大家庭。结果就像很多小白投资者一样,被罚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自那开始,私募被公募蹂躏的格局也正式确立,取代了前面几年“机构蹂躏游资”的格局。事实上,很多基金经理的投研能力是不假的,只是抵御投资者影响的能力比较参差。


对很多身怀专业能力的基金经理来说,最大的敌人不是股市,而是客户——上涨的时候,被客户催着提高仓位、追逐高风险;下跌的时候,好不容易熬到底部,拿了一手的好筹码,正准备翻盘。但客户才不看你什么优秀公司,什么业绩超预期,只知道亏了30%,我要赎回!


不少优秀的基金经理,都毁在投资者的催促、嘲讽、以及申赎操作下。与投资者距离更近、交流更方便的私募,情况也更加严重。


我们在头条上看到的,是一位私募大佬怒怼投资人“不要对我指手画脚,有本事自己赎回去炒股”。这只是私募圈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肯定远不止一例。处于格局中的被蹂躏方(私募)已经到了心态崩溃的边缘,这正是典型的底部信号之一。


公募经理差点就上了《天天向上》,这种风气固然不对,最后也被及时叫停,但这个方向终究还是启发了一些公募的运营。例如嘉实基金发出第一份“公开道歉”——一份原本毫无必要道歉的“公开道歉”,只要你细看一下(有点长),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份媒体公关。


私募开始心态崩溃,公募开始主动出击抢人头。鲜明的对比啊!


业绩增长,股价下跌:跌的只是情绪


支撑股价上涨的有三大因素,除去比较玄学的“偏好”因素,主要就是两大因素:业绩增长、流动性。用专业词汇来说,分别就是α和β。


去年受疫情冲击,上市公司一二季度的业绩普遍一塌糊涂,所以今年一二季度的业绩增长是妥妥的,也即α是没问题的。那么股价下跌的唯一原因就是β被杀,元凶有两个:


第一是美债收益率代表的全球流动性,通过外资减持,影响核心资产估值。这个是过去一个月的刷屏焦点,也是股市的噩梦。


这个因素至今已经初步弱化,体现在美债收益率创新高,抱团股还能稳住不跟跌。原本被外资带动,甚至跟外资抢跑的机构,他们的预期已经从害怕美元流动性退潮,变成就等着美元退潮的利空落地,好启动核心资产的新一轮上行。这种预期的变化,决定了最大的一方资金势力,从踩踏者切换为低调布局者


第二是国内流动性,主要影响科技股的β,其次才是其它行业。起源是发酵了大半年的信用周期向下(社融增速下滑),以及紧货币(M2增速下滑)。结果这个月的数据一出炉,这种预期就被彻底打破。体现在科技股的低调复苏,这比抱团股企稳来得更早。甚至,这种转变也透过国内机构,向抱团股传递。


就最近3个交易日看,外资(北上资金)的节奏依然被美债收益率牵着鼻子走,而国内机构的态度很坚定很独立。抱团股的快速反弹,显然是来自国内机构资金的发力。


当然,接近季末,很多有头有脸的公募,为了不被吐槽“风格漂移”,本身就有动力把前面兑现的抱团股接回去。但不管原因为何,公募一致接回抱团股,资金力量就决定了抱团股至少有一轮阶段性的超跌反弹波段。至于反弹波段之后的方向选择,那是后话。


楼市调控的升级,跟股市有没关系?


如果放在两三年前,楼市调控无论怎么升级,跟股市的关系都不大。因为那时候还是越控越涨,钱依然流入楼市;就算买房没那么方便了,依然有比股市更好的去处,例如高收益0风险的城投债。


吸收流动性的池子有三个,按先后顺序:第一个是楼市,第二个是高收益0风险项目(例如城投债),第三个才是股市。


第一个在适量的前提下是有必要的,毕竟房价要跟上GDP增速,或者跟上通胀速度,那才是合理的,超出部分则是毒瘤。这个池子很难调控得好,对“度”的把握很艺术,所以一直是社会争论话题。尽管这样,我认为官方是做得越来越好的,特别是这一波的中考改革+资金全面管控,手段比以往都来得更彻底、更根本。


第二个纯粹就是毒瘤,经过一年的缓冲期,引爆了一批AAA债,“打破刚兑”已经基本完成。也就是说,这个池子已经基本消失。


实话说,前两个池子几乎是0风险,收益还是国债的好几倍,这种性价比之下,钱多不傻的人都不愿意掺和到第三个池子。但是现在,前面两个池子都没法玩了,钱还能放哪去呢?


一些敏锐的小伙伴可能已经觉察到,股市上周以来的快速反弹,启动点正好跟这一波楼市调控正好相差一周,也就是一个“查资金”短周期的延迟。而且随着这个短周期一过,楼市调控每加码一波,第二天股市开盘就高开一波。


现在唯一的制约点是,股市的钱可以轻易流入楼市,但已经流入楼市的钱,却不能流入股市(限售)。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楼市的钱能流向股市,那反而是另一场灾难。


也就是说,能流入股市的钱只有增量的流动性,而不是像洪水猛兽一样从楼市涌过来。所以也没必要对股市过度乐观,像机构喊话那样,阶段性底部、阶段性超跌反弹是有的,但先别看得太远。


尽管只有增量能流入股市,但相比以往有楼市的吸血,此消彼长之下,也是一股挺强大的动能。这股动能在股市里也暂时无法释放,体现在这两周的是妖股频现,原因是一季度业绩要到4月份才出炉,所以3月份即使机构有钱,也只能玩妖股,而不能提前去赌业绩。


4月份大概率有一次风格切换


4月份是一季度业绩预告和一季报的集中披露期,4月15日是深证主板以及中小板的业绩预告披露截止日,月底是全体年报和一季报披露的截止日。所以4月份大概率分为上下半场,中间有一次大的风格切换。


一般来说,以沪深300为代表的白马股(或者说核心资产、抱团股)业绩确定性高。以创业板为代表的的成长股,虽然机构明知道超预期的业绩多数就诞生在这里面,但具体诞生在哪些行业、哪些领域,是不确定的。


所以在业绩不明朗的上半场是白马风格为主,正好对应机构喊话的白马股超跌反弹波段。上半场过后,由于大部分成长股的业绩预告已经披露,机构已经摸到哪些行业、哪些领域超预期,下半场就会以此切换为成长风格


还有另一种情况,虽然概率较小,但我们要有两手准备。由于一部分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是“会炒股”的,例如在熊市更多的确认成本和亏损,在牛市更多的确认利润。所以如果如果这些产业资本嗅到股市阶段性上行的味道,向前扎堆发布超预期业绩,那么风格主导的顺序就会反过来:上半场成长风格,下半场才切换到白马风格


4月份的策略大致就是这么个思路,今晚就聊到这吧。有疑问或者指正的,都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股市   机构   抱团   搬运工   池子   阶段性   流动性   楼市   投资者   收益   业绩   阶段   风格   资金   经理   基金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