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苏05 长不大的中年愤青 生不完的官场闷气

杭苏05 长不大的中年愤青 生不完的官场闷气


初到杭州的苏轼,依然与这陶醉于功名中的同僚们格格不入,找不到更多气质相同的朋友,令他非常苦恼,在写给苏辙的信中通过一首《戏子由》的长诗,抱怨官场之俗气难耐。


戏子由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従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眼前勃谿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

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此诗前面用了很长的篇幅描述弟弟苏辙现在的境况与遭遇,语气中充满了玩世不恭。(宛丘先生,即喻苏辙)


余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旂旄。

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箠。


说完了弟弟,然后说到自己现在的状况,语气中充满了自我否定与嘲讽,更为自己每天做的公事感到无奈与气恼。


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

居高忘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

文章小技安足程,先生别驾旧齐名。

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


经由前面漫长的铺垫,到得最后四句,苏轼终于要发泄现时自己心中的不满。

然而,心中纵有万般不情愿,身在宦海不由己,苏轼依然要遵从中央正在施行的新法策令,这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

一方面,当时帝国的经济中心已经逐渐转移到了江南,是王安石倚仗的重要财源,因此,新法中的各项内容,都会首选在江南落实执行。

在王安石的各项变法策略里,后世争议最大、实际上在当世也是荼毒最深的一项,即青苗法。

杭苏05 长不大的中年愤青 生不完的官场闷气

这项法令说直白点,就是政府发债,强买强卖,而且还不是普通的国债,而是高利贷。

皇帝在中央想要了解新法的地方反馈,地方官员都最是新党一羽,尽说喜不言忧,而苏轼来到地方,是亲眼见到了许多人间惨剧都因这新法而出现,借了青苗的老百姓无力还钱,直接被逮捕,甚至闹得家破人亡。

更令苏轼痛苦的是,他自己就是要亲手负责带领小吏们去捉拿百姓的官员。

在巨大的不甘心与不情愿之间,苏轼写下了这样一首牢骚满腹的诗作——

李杞寺丞见和前篇复用元韵答之


兽在薮,鱼在湖,一入池槛归期无。

误随弓旌落尘土,坐使鞭棰环呻呼

呻呼:因劳苦疾痛而呻吟呼喊;高吟、吟啸。

追胥连保罪及孥,百日愁叹一日娱。

白云旧有终老约,朱绶岂合山人纡。

朱绶 [ zhū shòu ] 红色丝带。古代用以系印章、玉佩和帷幕之类。

人生何者非蘧庐,故山鹤怨秋猿孤。

蘧庐 [ qú lú ] 古代驿传中供人休息的房子。犹今言旅馆。

何时自驾鹿车去,扫除白发烦菖蒲。

麻鞋短后随猎夫,射弋狐兔供朝晡

朝晡 [ cháo bū ] 朝时(辰时)至晡时(申时),此处代指一日两餐之食。

陶潜自作五柳传,潘阆画入三峰图。

陶潜是晋时隐士,潘阆是宋初隐士

吾年凛凛今几余,知非不去惭卫蘧

春秋时卫国大臣蘧瑗(qú yuàn),一生侍奉三代国君,主张以德治国,执政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化、教育、影响人民,体恤民生,“无为而治”的开创者。苏轼用此典故,即对自己政治理想无处施展的愤懑与惭愧。

岁荒无术归亡逋,鹄则易画虎难摹。


实话实讲,在苏轼流传下来的数千诗词中,此诗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不能算是上品,但之所以我要全诗录入,并逐字点译,就是想更深地体会那个三十几岁的苏轼当时的心态与​格局。

然后,再跨越过10年,看看黄州之后的苏诗苏词,你一定也和我一样,惊讶于时间的魅力与张力对于一个灵魂的​磨砺。

现在,我们不去替苏轼剧透更多的人生故事与事故,就让他继续在杭州,保持愤怒,保持热血,保持​孩子一样的本真。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杭苏05 长不大的中年愤青 生不完的官场闷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官场   国君   学舍   申时   辰时   画堂   青苗   新法   江南   戏子   隐士   闷气   语气   中年   官员   弟弟   地方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