圃苏16 穷困潦倒还是与民同乐?中年苏轼的枸杞养生缘

王安石施行新法,在后世看来,无论以何样角度,或者对于帝国命运、历史命脉的影响来看,都不能算是成功的,但或许有一点,倒真是与时俱进了。

这里的“时”,指的正是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一项重大政治风气改革:八项规定。

尤其是第八条——

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

圃苏16 穷困潦倒还是与民同乐?中年苏轼的枸杞养生缘

宋朝立国之初,太祖定下的一系列国本,直接嵌入了帝国政治基因,比如抑武扬文,比如对地方军政财三方长官的互相掣肘,这些基本制度,一方面避免了宋代像前朝五代十国时代频繁出现的军阀篡权,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巨大的冗兵冗员,最终直接将宋朝的财政拖垮,这也是王安石变法意图疯狂重敛财富的一个重要动机。

扯得有点儿远。


太祖定国之初,还有一项与变法目标相斥的制度:公使库。

所谓公使库,说得直白点,就是让各州县官员可以吃喝应酬的专款财库,太祖本意,意在厚养文人士大夫阶层。于是,在仁宗朝以前,此笔开销占了帝国极大的财政支出。

神宗与王安石的变法,主要目标就是赚钱,而公使库巨大的开销让这对君臣非常不以为然,于是频繁削减公使库钱,厉行节俭。

这件事儿一级一级传导下来,终于影响到了身在密州的苏轼。


这影响到底是好还是坏,姑且不论。反正,本就因身处穷乡僻壤而郁闷加身的苏轼,因为手头趋紧,更加郁闷。

可以理解,他没有余钱在官场应酬,自然也就缺乏好心情。


某日,闲来无事,密州苏市长在副市长刘廷式的陪同下出了府衙考察民情,绕着城墙遛弯,路过一些荒废的苗圃菜园时,发现了一些野生枸杞与菊花。

圃苏16 穷困潦倒还是与民同乐?中年苏轼的枸杞养生缘

苏轼突然想到,曾读过唐代诗人陆龟蒙写的一篇赋文,名曰《杞菊赋》,其中讲到他在书房周围种上了枸杞与菊花,还常采了食用。赋中大赞枸杞与菊花的妙用,其实也有苦中作乐之意。

(惟杞惟菊,偕寒互绿,或颖或苕。烟披雨沐,我衣败绨,我饭脱粟,羞惭齿牙,苟且粱肉,蔓衍骈罗,其生实多。尔杞未棘,尔菊未莎。其如予何,其如予何?)


想到这里,苏轼自感与古人同病相怜,于是竟将城郊的这些枸杞与菊花采摘回家,每日食用,还写了一篇向古人致敬的《后杞菊赋》,记录了身为一州长官每天以野菜为生、与民同乐的“不堪经历”。

苏轼在文中写道,自己做了小二十年的官,没想到越混越差,不但仕途没啥盼头,现在竟然连生活水平也越来越次,如今已经混到吃不饱饭的境地了,每天厨房里空空荡荡,为了找吃的,自己只能出门觅食,谁想到竟然要捡食枸杞和菊花为食。

苏轼边写边苦笑:以前看古人写《杞菊赋》,以为就是个段子,没想到真有一天,自己要“以身试菜”了。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圃苏16 穷困潦倒还是与民同乐?中年苏轼的枸杞养生缘

(予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枸杞   神宗   仕宦   冗员   国本   公使   穷困潦倒   帝国   太祖   宋朝   开销   应酬   古人   菊花   频繁   中年   没想到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