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斗不过一个26岁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城,咸丰皇帝携后妃们仓皇出逃,把烂摊子丢给自己的弟弟奕收拾。等到《北京条约》签订完,以奕为首的京城集团与以肃顺为首的热河集团,就咸丰皇帝是否应该回銮意见不一,说到底都在想对皇帝进行影响。


而身体羸弱的咸丰,每日需要喝鹿血来纵情声色。很快便一病不起,1861年8月,弥留之际的咸丰皇帝令人代笔下遗诏,立唯一的儿子6岁的载淳为帝,命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八大臣“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为防止,八大臣挟制年幼天子,他另令安排,将自己很喜欢的私印“御赏”和“同道堂”分别授予慈安皇后和皇太子载淳,规定凡是皇帝的谕旨,须在首起处钤盖“御赏”,末尾钤盖“同道堂”印。载淳年幼,“同道堂”这颗印由其生母慈禧代持。


咸丰驾崩后,两宫太后与八大臣的主要矛盾聚焦在权力的分配问题上。八大臣认为太后只有“钤印权”,而无实际的“听政权”和“理政权”,慈禧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大权旁落成别人案板上的肉,慈禧积极劝导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一起斗争。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上书,提出可实行“垂帘听政”之仪,太后正中下怀。而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痛驳董元醇“祖制未有”,与两宫皇太后发生激励辩论,据《越缦堂国事日记》记载:“肃顺等人恣意咆哮,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把小皇帝都吓尿裤子了。


慈禧审时度势,相中京城集团的皇叔奕作其政治同盟。咸丰的遗诏把自己的亲弟弟奕排除在“顾命八大臣”之外,让奕耿耿于怀,与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势同水火。接下来,叔嫂联手发动了著名的辛酉政变,宣布遗诏为伪造,将肃顺斩首,赐死载垣、端华,其他人革职充军。


顾命八大臣最终败在慈禧手里,他们败的原因何在呢,我们分析一下。

一,充分利用了官民对“热河集团”的不满。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于民族、国家危房不顾,而逃到承德的避暑山庄进行避难。朝野普遍对这一行为都不满,咸丰皇帝已经驾崩,那么许多人就把这些责任全部加到了顾命八大臣身上。而以奕为代表的“京城集团”,在与英法谈判中,不卑不亢,很得官心、民心、军心,慈禧与奕联手,等于强强联合。


二,充分利用手中的权力。

由于咸丰皇帝遗旨说,只有两宫太后加盖上“御赏”“同道堂”,才算合法的谕旨。那么顾命八大臣的上的任何拟旨,都给不给予盖章,而自己的政治同盟奕们只要上旨就可以盖章。这样手中的权力就变成对顾命八大臣很大的制约。


三,获得军事同盟的支持。

准许兵部侍郎胜保到避暑山庄祭奠,慈禧指使胜保率军北上。同时撤郑亲王端华的步军统领,让自己的同盟“京城集团”的醇亲王譞任步军统领。奕譞做了步军统领就掌握到京师卫戍军权。同时又获得被咸丰排除在顾命八大臣之外的晚清名将僧格林沁与军机大臣文祥的支持。


四,行动迅速抢占先机先发制人。

在避暑山庄慈禧见完奕制定完同盟政策后,慈禧就提出皇帝幼小不能随咸丰皇帝的灵枢同行,她们趁机先回京城。咸丰皇帝的灵柩运回皇宫期间有七十四天充分的时间,进行政变准备。两宫太后9月29日到京,30日就发动政变,根本不给对手任何喘息时间,她们把顾命八大臣打的措手不及。


五,手里有真正的王牌。

六岁的同治皇帝就握在慈禧手里,这张牌可以起到很好震慑作用。一切意见都可以由皇帝的谕旨发出去,一切不同意见在这里终止。古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今天慈禧就抱着六岁儿子,谁敢说个啊字,一切都是合情合理。


慈禧之所以这么着急的与顾命八大臣进行鱼死网破的斗争,因为慈禧曾经风闻咸丰皇帝活着的时候,肃顺们就建议他仿照汉武帝杀其母留其子的“钩弋夫人”故事,免得日后皇太后专权。但是,咸丰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说明肃顺已经杀死她们的心了,而慈禧行动比这些大臣们更迅速立决。慈禧只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她合理利用权利,找到了政治同盟,而八位大臣呢只顾在宫里与慈禧争吵,跑到咸丰的灵柩前痛哭流涕,这样的他们怎么能不失败呢。

1861年11月,北京菜市口,咸丰托孤八大臣之首肃顺被处斩立决。肃顺行刑前宁死不跪,刽子手只得将其膝盖打断,至此咸丰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因一场政变全军覆灭。


回溯这段历史,我们还得先从咸丰驾崩前说起。1860年,英法联军进北京,吓得咸丰携妃嫔跑到热河避难,转年咸丰就因急火攻心重病缠身。咸丰自知命不久矣,遂于临终前抓紧处理身后事宜。

咸丰子嗣单薄只有一个儿子,就是懿贵妃诞下的载淳,那时只有6岁。稚子年幼,咸丰终放心不下。他自知朝廷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有三股势力暗流涌动,他们或有牵连却又各怀心思争权夺势。


这三股势力首先就是以懿贵妃为核心的帝后派。别看懿贵妃只有26岁,可其杀伐决断不输男人,颇有些政治才能与野心,于是咸丰甚怕子少母壮,懿贵妃趁机上位擅权。

其次就是为恭亲王奕䜣为核心的近支亲王派。奕䜣才能出众远超咸丰,当年只因不懂韬光养晦才输给咸丰错失皇位。如今奕䜣在朝中根基深厚,咸丰忌惮奕䜣深怕其夺儿子之位。再有就是以肃顺为核心的热河派,他们皆是对咸丰忠心耿耿的心腹大臣。

于是咸丰为平衡各方权力以便相互制约,就封以肃顺、载垣、端华为首的热河派八大臣为赞襄政务大臣,拥有处理国事拟定圣旨的权力。

但咸丰同时又赐给皇后慈安与懿贵妃,每人一个章,只有两人同时在奏折上盖章才算生效,相当于慈安与慈禧拥有一票否决权。


咸丰自视如此安排,既把恭亲王奕䜣挤出核心权力圈,又能让顾命八大臣与懿贵妃互相平衡牵制。

可咸丰却未料到,其精心布下的局,很快就被懿贵妃搅得乾坤颠掉,顾命八大臣输的一塌糊涂,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

那么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尤其是手握咸丰帝遗诏的肃顺,为何斗不过只有26岁的慈禧呢?


肃顺心直口快树敌太多

晚清颓势朝臣庸碌无为,肃顺应是晚清朝廷少有的思路清晰,眼光独到之臣,甚至沙俄都有些忌惮肃顺鹰派思维。

肃顺为人性直,心中想什么就说什么,凡其对朝政不满之处经常直言不讳,遂时不时就弹劾满洲大臣只知一味享乐,在政务管理方面低能低效,建议重视启用办事能力更高效的汉臣。

肃顺说到做到,其大力举荐重用汉臣,从而得罪透了那些躺在祖宗功劳簿上,舒适惯了的满洲亲贵。

肃顺得罪满洲亲贵还则罢了,可他还得罪了懿贵妃就是日后的慈禧太后,就只有吃不了兜着走了。

咸丰临终前,肃顺就曾以子少母壮为由,建议咸丰效仿汉武帝去母留子杀钩弋夫人的先例,杀懿贵妃以绝后患。只可惜咸丰未听肃顺之议,却为懿贵妃与肃顺等人之间埋下了一触即发的仇恨暗雷。


顾命八大臣难抵权欲诱惑妄想专权,排除异己未留丝毫余地。

欲壑难填,当一个人拥有权力时,谁又能淡定安享本分不越位呢?有权之人从不怕权力大,而只想权力更大。

咸丰逝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从未将慈安、慈禧两宫太后放在眼中,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表示,他们有管理政务亲拟圣旨的权力,慈安与慈禧身为女人只需盖章做做样子即可。从而八大臣讨论政务,将两太后晾在一边,根本不征求她们的建议,只把她们当做盖章的傀儡。

慈安无欲无求倒也无所谓,可把权力看得比天大的慈禧岂能忍受靠边站?更何况皇帝是其亲儿子,慈禧更觉自己才是独揽大权的正主,遂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开始暗中筹划除掉顾命八大臣。

肃顺等人妄想使两宫太后靠边站同时,还想将恭亲王奕䜣完全边缘化,不仅未给奕䜣任何重要职位的恩旨,只让其处理些与洋人打交道受累不讨好的苦差,甚至就连办理咸丰丧葬事宜,都不让这个亲弟弟沾边,直接将奕䜣推向了慈禧一派。


顾命八大臣手中有权却无军权

肃顺等人试图专权却未及时把军权攥在手中,甚至还将手中掌管皇帝卫戍部队的权力拱手送人。

其实也不是肃顺等人主动放弃,当时他们只想做样子走过场,借口政务缠身需要分解工作压力,遂假意向两太后请辞。谁料慈禧未有一丝挽留,竟就坡下驴夺了他们掌管御林军的权力。

军权是权中之权,可想而知顾命八大臣手中无一丝兵权,拿什么与慈禧等人抗衡,这也是其最大软肋。


顾命八大臣大意失荆州,不敌慈禧的稳准狠

肃顺等人只知慈禧贪权,却低估了这个年轻女人的心机权谋之深。由此肃顺只顾控制慈禧表面盖章权力,却未提防其背后小动作,才令其环环相扣悄然逆袭。

慈禧先通过哭诉母寡子弱之可怜,又痛斥肃顺等人欺凌弱小之可恨,以博得慈安支持。后又偷派心腹太监安德海赴北京求助奕䜣。被边缘化的奕䜣岂甘落寞?正预谋伺机而动,听闻慈禧召唤一拍即合。随即奕䜣借口祭拜咸丰来到热河,实为面见慈禧商讨倒八大臣计划。


奕䜣在咸丰灵前痛哭流涕表演一番,又想面见慈禧欲安慰寡嫂孤侄时,顾命八大臣竟无一人阻拦,就是其最大失误。

如果说肃顺等人先前未笼络慈安,让两太后联手还算是小失误,毕竟慈安懦弱起不太大作用。可他们竟然让奕䜣与慈禧叔嫂单独会面,真真的脑子进了水。奕䜣与慈禧密谋一番,即刻返京准备政变相关事宜。

握有兵权就是行事胜利的底气,奕䜣回京先将大将僧林格沁以及兵部侍郎胜保拢在手中。随后奕䜣又联络反对肃顺的满臣拟罪弹劾肃顺。

奕䜣在京准备就绪,慈禧在热河就开始要求扶咸丰灵柩回京。肃顺等人本不欲回京,可又拗不过慈禧只得答应一起扶柩回京。


快到京城之时,慈禧又借口载淳体弱,想让八大臣中的载垣、端华与她们穿小路先行回京,剩余六大臣扶柩后行,肃顺竟再行臭棋又同意了慈禧提议。

慈禧回到北京一见迎接大臣,就痛诉孤儿寡母被肃顺等人欺凌的惨状。事先做足准备的满臣们也纷纷拿出提前拟好的奏折,要求严惩顾命八大臣。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端华二人反应迟钝,眼见慈禧顺势拟旨捉拿顾命八大臣,竟未来得及给肃顺等人送信,就被抓入狱。我们不得不慨叹慈禧识人之准,据说肃顺被抓时正与小妾在被窝温柔乡之中。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慈禧尽施雷霆手段,根本不容肃顺等人辩驳,很快就将其八人或流放或赐自尽,只有肃顺被处以斩立决。这就是慈禧得以垂帘听政成为最大赢家的辛酉政变。


结语

顾命八大臣之所以一败涂地,排除树敌太多、专权、无军权等次要因素外,主要还是低估了慈禧这个年轻女人。肃顺等人哪怕能减少任何一处失误,皆能打乱慈禧计划的环环相扣,就有可能改写历史,只可惜终未斗过慈禧的稳准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热河   英法   大臣   咸丰   慈禧   军权   贵妃   太后   皇帝   权力   原因   女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