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灵山圣墓风动石

文/郑焕章

泉州古城东门外,即今丰泽区东湖街道凤山社区的灵山南坡,有一座被誉为伊斯兰教第三大圣迹的三贤、四贤墓,它就是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伊斯兰教圣墓。在其前方偏西处有块不知出现于多少万年前的巨大天然风动石,似方略圆、势重万钧,傲然挺立在一块可坐百来人的平展的大磐石上,任凭多么强大的台风暴雨,都不能将它推倒,然而,只要阵风轻轻一吹或一人稍加用力撼之,则兀然摇动起来,很是奇妙有趣!可它不是一块普通的风景石,在明清时期此石上满刻着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诗,使之显得非常秀丽典雅,而且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风动石向北面对三贤、四贤墓。最醒目的是其正面的顶部阴刻横排楷书“碧玉毬”三个大字,之下还阴刻竖排行书落款:“郡守云川题、别驾朱明刻、少参石山书,明嘉靖癸亥首夏七日。”分9行排刻,字径略小。

云川即周道光,云川乃其号。他是太仓州(今江苏省太仓县)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高中进士,三十九年出任泉州府同知,四十一年擢升泉州知府,是位有恩泽于泉州老百姓的好官。

朱明即关于政,朱明系其号。他是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人,举人出身,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任泉州府通判(别驾)。

石山即庄一俊,字君斐,石山为其号。他是晋江青阳(今晋江市区)人,明嘉靖八年(1529年)高中进士,累官浙江布政司参议,诗文、书法均有较高成就。

周道光在《灵山碧玉毬记》中介绍说,他偕同通判关于政事先所约集的“同志者五六人”(浙江参议,庄一俊当在其中)前往“回回教”(伊斯兰教)圣墓考察时,见“此石类球,而其色苍然,沉碧似玉(其时该石应是长满青苔),因之为‘碧玉毬’”。于是,知府周道光予以命名,书法家庄一俊遂提笔书写,通判关于政即负责镌刻,据石刻的落款来看,时间是在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阴历四月初七日。

这块本已非常奇妙有趣的风动石,到了明代经周、庄、关三人的精心包装,不但赋予精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使它更为靓丽,富有魅力。于是,当时著名诗人朱梧(晋江人,累官湖北孝感知县)观赏了这块风动石后情不自禁地赋七律诗一首,颂之曰:

湖边球石碧琅玕,太守题名拥紫坛。

涌月寒开云母殿,流星秋泻赤瑛盘。

动时锦水将轮转,圆处巴山作镜看。

几度鹤笙天外过,仙姝闲驻弄珊珊。

朱梧在诗中既写实景,又富于想象,将这块风动石描绘成天外飞来之物,多么奇妙有趣,又楚楚动人,连云游经过此地的天上仙女亦几度被吸引下来抚弄一番。

在风动石正面的下部又镌刻四首七言绝句,诗前还题有序,曰:“除夕前一日,冲雪出郭,思所未遇,各咏二绝。”诗和序均竖排阴刻楷书,字径较小。诗及落款:

白云长日对灵山,中有仙人自往返。

我欲从之踪迹渺,岩僧指点翠微间。

凌风跃马到空山,所谓伊人去未还。

独坐书斋谁是主,令人吟望海云间。

白野朱炳如


硕人高蹈隐灵山,闻说群仙日往还。

愧我嚣尘犹未脱,无缘晤语白云间。


对酌清樽看暮山,硕人尚未杖藜还。

荒村寂寞烟霞杳,空有梅花满谷间。

斗野李焘

隆庆伍年秋主簿张训刻


前两首七绝为朱炳如所写,他字仲南,号白野,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隆庆三年(1569年)以御史出任泉州知府,廉正爱民,重视文教,任职三年,使泉州人文一时独盛。

后两首七绝为李焘所题,他号斗野,河源(今广东省河源市)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翌年出任泉州府推官。

序中所指“思所”,即尤烈,字子伟,号思所,晋江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历官安徽祁门(今安徽省祁门县)知县、南京都察院经历、户部员外郎、礼部郎中、江西金事。他因抗拒宦官暴行,愤然辞官,后再起用云南参议,决然不出。由于他为官廉洁,返乡后经济拮据,但其性甘淡薄,不问田宅,飘飘鹤翥,放浪山水,栖身于诸岩岫间。

从上面所描述风动石的此段石刻可知:泉州知府朱炳如与推官李春当在明隆庆四年的除夕前一日,骑马冒雪出城寻访时隐居于灵山的名士尤烈,因未遇,二人就各作两首七绝以表惆怅之情;隆庆五年(1571年)秋,时任晋江县主簿的张训给予镌刻在风动石上(这四首绝句和落款的字迹一致,是谁书丹没有点明,有可能出于张训之手)。

在风动石正面的西边还镌刻着“天然机妙”四个大字,系竖排阴刻楷书,落款“提督使者马建纪题”。

马建纪,回族,西蜀(今四川成都一带)人,清嘉庆间任福建省陆路提督军门、漳州总镇。据他撰写的《重修温陵圣墓碑记》载: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他因奉命提督福建陆路军务来泉,见灵山圣墓曰久无修而坍塌,遂捐俸重修。所以,风动石上的“天然机妙”四个大字应是他在嘉庆二十三年重修圣墓时题刻的。

马建纪虽是一员武将,但颇有文才,他所题的“天然机妙”四字,把风动石渲染成天然的奇妙机器,既有想象力又有文采,而且字亦写得道劲瑰丽。于是,在风动石的正面,既有两段十分显眼的题刻,又有四首精妙的诗刻,它们配搭起来,非常典雅秀丽,并且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甚是引人注目,动人心魄。

不仅如此,在风动石的背面也镌刻着两首七言律诗,其前序:“访尤使君游灵山,寓吴隐士书舍,时林大夫携酒同往”;其后落款:“乙丑初冬南明汪道昆题”,均竖排阴刻行书,字径比正面的四首七绝略大。诗曰:

君从彭泽上书还,独向祗园借榻安。

留客聊将欢喜食,逢人不着惠文冠。

夜阑高枕听钟磬,晓起大观咏海滩。

最是名山堪自适,莫投车辖且加餐。


白社无如隐叟豪,青山况复得吾曹。

自携家酝来精舍,更喜盘餐出远庖。

松柏森森砻石磴,芙蕖冉冉媚江阜。

己拼此日持螯饮,聊慰他时汗马劳。


汪道昆,字伯玉,号大涵,又号南明(或南溟),安徽省歙县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累官福建巡抚、兵部侍郎。他在文学上造诣颇高,尝与著名文学家、倡导文学复古运动的王世贞、李攀龙等人切为古文辞,著有《副墨》《大涵集》。王世贞曾称赞他“为文简而有法”,由是名声鹊起,因王亦曾官兵部侍郎,故有“两司马”之称。

吴隐士即吴权,字用中,晋江人,明正德八年(1513年)贡生。他淡泊名利,无心仕途,筑室隐居于灵山圣墓风动石之右,读书讲学终身。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汪道昆任福建巡抚,备兵闽海以抗倭寇。是年阴历十月(乙丑初冬)来泉,某曰因访尤使君即名士尤烈而游灵山,其时还有一位林大夫(不明其人)携酒与之同往。他们寓居于隐士吴权书舍,持螯痛饮,汪道昆忽然诗兴大发,遂写下这两首七律,尔后镌刻于风动石的背面。第一首是歌颂尤烈从江西辞官后在灵山的隐居生活,第二首是抒写他游灵山寓居吴权书舍的快乐情景,文字优美,含意深刻,字亦写得洒脱秀丽。汪道昆是个封疆大吏,又是个大文人,他任福建巡抚只有两年,来泉的机会是少之又少,所以他留存的这两首诗很是宝贵,给风动石增辉加彩。

自明代以来,灵山圣墓的这块风动石,不但以“玉毬风动”一直被列为泉州的“八大胜景”之一,而且给后人留存不少历史信息,文化底蕴丰厚;再者由于“造物主”的造化之功和“真主”的神异安排,它又巧妙地与伊斯兰教圣墓联系在一起,更是充满着神奇的色彩,外国穆斯林甚至称它是从伊斯兰教圣地麦加飞来的圣石,可与伊朗的伊斯法罕晃塔相媲美。如今,灵山伊斯兰教圣墓划人国家5A级风景区——清源山风景区的管辖范围,前来观赏、凭吊风动石的中外友人、游客更是络绎不绝。#古籍里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灵山   泉州   石山   伊斯兰教   晋江   提督   巡抚   知府   落款   进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