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抚、布政使都是二品大员,他们的职责有何不同,具体如何分工?

总督和巡抚在大多数人眼中主要负责军事和民政。虽然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准确。根据清代地方官制的观察,督抚是一省最高长官,不具体负责某一方面的事务。

其实巡抚主管民政的说法存在欠缺之处,实际上布政使才是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类似于现在的省长。

为了理清楚巡抚与布政使的职责区别,御史通过文献详细解析了这一问题。我们需要纠正那些说得不到位的地方。

根据《清朝通典》卷三的记载,巡抚的职责包括宣布德意、抚安百姓、修明政刑、改革利弊、考核官吏、废置官员、举荐贤才以及主持武科考试等。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巡抚既是皇帝的代表,要抚慰百姓,还要考核属下官吏,并替朝廷选拔人才。巡抚的工作重点是全局统筹。

各省巡抚的全衔通常很长,但其中第一句都是“巡抚某省等处地方”,然后是“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管理河道”、“节制各镇”等字样。

明代时,总督和巡抚并不属于地方官编制,而是朝廷临时派往各省主持工作的。尽管明中期以后,督抚实际上已经常驻地方,但仍属于钦差性质。

清代在明代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将督抚作为各省的最高长官,只不过督抚还带有一点京官的色彩。

一方面,督抚的印信与其他地方官有明显区别,不称“印”而称“关防”。熟悉明清历史的读者应该知道,只有钦差大臣的印信才叫“关防”。

另一方面,为了赋予督抚更大的权限和约束辖区属官,他们通常兼任京官职衔,如巡抚兼监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兼任兵部可以节制各镇,兼任都察院可以监察属官。

从巡抚衙门的人员配置也可以看出,巡抚不具体分管某一事务。根据《大清会典》记载,各省巡抚衙门真正的职官仅有巡抚一人,没有副手、首领官或其他杂职官。

巡抚衙门最重要的是幕宾,人数通常在几十到上百之间。这些人为巡抚提供咨询和决策支持,可以视为一个庞大的顾问团或智囊团。他们参与该省事务的重大决策。

由于巡抚的职责重大,皇帝对人选十分重视,只有亲自点名才能担任。所以有“疆帅之重,几埒宰辅。选材特慎,部院莫拟”之说。将督抚比喻为宰相,在清代是说得通的。

布政使的具体岗位职责起源于明代,全称为“承宣布政司布政使”。《明史》将布政使定义为“专任方面”的官员,因为他们是各府、州、县的代表,类似于唐代的藩镇制度,被称为“藩司”。

清朝沿袭了明代制度,在各省设立布政使。从品级上来看,布政使与巡抚的差距很小,二者都是原品,都是二品官。只是巡抚加了兵部侍郎衔,略高一级。

《大清会典》对布政使的职责有明确定义,即“掌一省的行政事务,负责全省的财物管理,并执行朝廷的政令,考核属下的州县官员。”

至少在康熙中期之前,布政使与巡抚的差距不太明显。清初时,各省督抚、布政使和按察使每年都要到京师述职,接受皇帝的亲自召见,可以向皇帝提出建议。

因此,巡抚对布政使的压制并不明显。但到了康熙中期以后,取消了布、按二司来京述职的做法,只规定督抚每年面圣。这导致了布、按二司地位的急剧下降。

尽管如此,从康熙后期到雍正朝,布政使仍然不算是巡抚的属官,仍然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发言权。到了乾隆十三年之后,根据大学士九卿会议的决定,出台了新规定:

“外官的官制,由布政使领导,但督抚总制百官,布、按二司都是他们的属下官员,应在督抚之后,布政使和按察使排列。”从此,各省官职的序列更加明确,布政使真正成为督抚的下属。

不过,布政使毕竟也是地方高级官员,特别是从雍正朝开始,各省布政使和按察使相继被赋予了密折专奏权,以防止督抚尾大不掉。

布政使可以在密折中向皇帝汇报情况,让督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实现“以小制大”。此外,由于布政使负责全省财物管理,直接受户部管辖,在很多事务上也有一定的自主权。

布政使唯一害怕巡抚的地方就是“年终考核”,布政使的前途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巡抚,这也是两者地位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行政方面,布政使衙门的官员配置十分齐全,设有经历司、照磨所、理问所、都事、库大使、仓大使等,职官数量多达几十人。

正常情况下,各府、州、县的一把手直接受布政使领导,很少与巡抚衙门有公事来往。他们的考核也主要由布政使负责,因此布政使是府州县长官的直接上级。

根据现在的观点来看,巡抚类似于总揽全局的省委书记,而布政使则是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省长,按察使则是省政法委书记,负责省内的司法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巡抚   按察使   督抚   职官   大员   兵部   衙门   明代   职责   官员   皇帝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