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视角看盛唐边塞与门阀(解密李白身世)

一,显赫的太原王氏

王勃 650-676 太原王氏 天才早逝

王翰 687-726 太原王氏 汝州长史

王之涣 688-742 太原王氏 正九品上

王昌龄 698-757 太原王氏 从八品下

王维 701-761 太原王氏 正四品下

就家世来说,当代能与他们匹敌恐怕只有:

李颀 690-751 赵郡李氏 开元23年进士

李峤 644-713 赵郡李氏 宰相

李绅 772-846 赵郡李氏 宰相

崔颢 704-754 博陵崔氏 从六品下

卢照邻636-695范阳卢氏 初唐四杰

卢纶 737-799 范阳卢氏 从五品上

(他们混官场时,孟浩然和李白还野着在了!)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五姓七望,又作五姓七族。即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族。

(补充:非五姓七望,但也是名门之后。)

1.高适(704-765),出自渤海高氏,是我国高姓最大的郡望,有"天下之高出渤海"之称。

2.杜甫(712-770),出自京兆杜氏,历朝多为官,名人辈出。

3.岑参(约715-770年),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世人李杜,高岑并称,期间故事有专栏再讲!)

初唐诗歌,基本就是王勃为首的“初唐四杰”和李峤等“文章四友”,加上沈佺期、宋之问。

这10位前辈的故事,本期先不展开。黄鹤楼崔颢与李白的故事大家也都熟悉。

沈宋

今天主角巧了嘛不是?这四位80,90后都是边塞诗人!

王翰 687,王之涣 688,

李颀 690,王昌龄 698,

(王维虽以田园山水著称,也写过不少的优秀的边塞诗。)

一.作品说话:

1王翰:《凉州词二首》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将军饮酒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离别长安

2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刘邦李世民都搞过杀马登坛


3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雨雪纷纷连大漠

4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赏析一下:

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心灵深处最柔弱部分的千古绝唱。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下首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借其严寒春迟及胡笳声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这仍然是盛唐气象的回响。

王翰

王之涣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 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下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诗中牵涉到唐玄宗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玄宗只厚赐而不许和亲。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

王之涣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世之事,李颀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一个“古字”。它对当时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的生活,到战时的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

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蒲桃”就是现在的葡萄。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是什么呢?只是区区的葡萄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与葡萄美酒夜光杯颇有呼应!)

李颀

王昌龄的《出塞》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是因为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王昌龄

角度各异,写人写事或写景写物。不较高低,大体为我们勾勒出盛唐边塞风光。

大唐威武强势或说好大喜功,

将士豪情壮志却又苍凉悲壮,

唐刀锋利,羌笛哀怨,

塞外风景好,人命如草芥。

诗人们没有去美化战争的残酷性!正如鲁迅所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太原王氏,三王都是族亲。王翰和王之涣的诗,王昌龄肯定拜读过!(大家也都熟)三人的边塞诗也经常拿来比较,不赘述!

且说以下这位:

同李不同命,李白的李与赵郡李颀!

李颀河南颍阳人,祖籍为赵郡,有东川别业。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这点是不是跟李白很像?)后刻苦读书。隐居颍阳苦读10年,曾任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隐居生活。(这又跟王维很像!)他一生交游很广,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切。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他的诗体现了很大的人文关怀,反战之情明显。与当时朝堂格格不入,或是他选择隐居的根源。)

开元二十八年(740)冬,王昌龄出为江宁丞,次年由长安赴江宁途中,在洛阳停留数月,李颀送王昌龄诗亦作于此时。

《送王昌龄》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举酒道别,树林之上月亮已经升起。解衣入睡,沙滩上水鸟鸣叫。今夜我在洛阳,梦中和你在金陵城相见。想起此次别离我就叹息不已,想着你一路远行,漂泊于悠悠江海之中。我自然想起王维李白的边塞和送别!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故址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看来老王家有边塞刷经验的传统,问李白去过边塞吗?)

《关山月》唐朝·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明显有三王的影子)

《子夜秋歌》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三、这些又和李白的身世有什么关系了?

谜团一:762年,李白在贫病交加中投靠到在安徽当涂任县令的“族叔”李阳冰门下。李阳冰出自赵郡李氏,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十一月,李阳冰尊嘱将李白诗文结集成册,并自作序,即《草堂集序》,是我们研究李白生卒年及出生地的重要资料之一。

显然李白不是赵郡李氏,不然不可能不提一句。“吾乃赵郡李氏,字太白!”这在唐朝很拉风的。身世咋会不详了?

【原文】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

(李白701年生),李暠(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汉族,陇西成纪人,是李昶的遗腹子,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建立者。自称是西汉将领李广之后,李氏先祖自汉代移居狄道,世为西州大姓,唐朝皇室李氏和诗人李商隐亦称李暠为其先祖。

李暠像

重点在“中叶非罪”(有李密一支说,有李建成一支说,有武周王子一支说)确都是陇西李无疑,可都属于失败被迫害一方。直到前朝旧事仇恨稍有消散方逃归于蜀。

谜团二:唐玄宗是李暠十一世孙(685-762),如李白为李暠九世孙(701-762),那还长李隆基两辈。(这是套近乎还是找尴尬?)但李白拿不出有证明力的家谱(也不难怪!总不能把得罪前朝的事迹天天带着烂熟于心吧!)。

总结:李白与赵郡李氏沾点亲戚(望族能做个小官,置别业归隐是最基本的。)却是陇西李氏,远亲不说前朝还有旧事。(李唐“父慈子孝,兄弟相亲,家庭和睦”是近亲也不见得好。)

又说长李隆基两辈。李白的身世大写的一个尴尬

“科举考试始于隋代。 隋唐时期“士农工商”商排最后,隋唐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李白的父亲是个大富商是确定无疑的。可对科举来说,这又是一尴尬

(才华之外,李白对他们(王公子崔公子)的身世多少有点羡慕嫉妒恨在里面。)

有说杨广开科举得罪了老关陇集团

谪居条支知李白应当生于武后大足元年,亦即长安元年(701),此时下距中宗神龙元年(705),已有四年之久,则是其父携家自西域到蜀中,李白已年五岁。这也就是说,李白应当生于西域。与边塞有不解之缘!(也不难怪成年李白似乎没啥边塞事迹,却能写出这样的好诗!)

(甚至有考证说李白的母亲名字叫月娃,是突厥族,十六岁时便被称为碎叶之奇葩,出落得貌美如花。)

胡姬飞天舞

1.细雨春风花落时, 挥鞭直就胡姬饮。——李白《白鼻騧》

2.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

3.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

侧面证明李白对胡姬有特别的感情!(或是真漂亮,或者是想念母亲了。)

《李翰林集序》在这篇序里,他对李白的相貌有一点描述,他说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籍。”后两句好理解衣着有品位,风雅潇洒,才华横溢!“眸子炯然,哆如饿虎”不好翻译(反正眼睛很有特点)贴个图吧!

老虎眼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盛唐   边塞   卢氏   玉门关   汉家   陇西   李白   蒲桃   门阀   太原   长安   身世   视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