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被当权者杀害的记者:因揭露政府卖国被杀,死后中外哗然

1903年沈荩(jìn)△因揭露满清和沙俄要签订卖国条款的《中俄密约》被捕,7月31日在慈禧太后授意之下被刑部处以杖笞之刑,欲将其打死,后被绞死,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个因新闻言论触怒政府而被杀的记者。

沈荩(1872—1903年7月31日)

汉族,初名克诚,字愚溪,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人,原籍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今苏州市吴中区西山岛)。为人“性情耿直,雄于胆略”,拥护变法,是非常坚定的革命主义者。

沈荩早年致力于维新运动,戊戌变法时常与谭嗣同、唐才常等提倡变法的人士交往,与这些人思想相近。沈荩认为若要在湖南进行革新运动,必须有一番破坏才能有效。后来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沈荩前往日本留学。由于经历戊戌变法的失败,沈荩由改良派变为革命派。

1900年,沈荩离开日本来到上海,与唐才常等人一同组建了正气会,后改名为自立会,自己任干事之职。后来该组织创建了自立军△,共有七军,沈荩为右军统领,管辖六个营。沈荩则前往汉口做起义的筹备工作,并声明“我等认为满洲政府不能治理中国,我等不肯再认为国家,变旧中国为新中国,变苦境为乐境”并要以“新造自立之国”为目标。当年7月24日,沈荩赶赴新堤,研究在该地进行起义的详细事宜,并计划8月15日发动起义。但后来起义提前于7月28日发动,突袭清军水师营,但是外援不及,以失败告终,沈荩又回到上海。

注:自立军起义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时期,由谭嗣同的生前挚友、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门生唐才常所发起之起事,又称唐才常起义,目标是推翻慈禧,建立光绪君主立宪政府,普选国会议员;结果事败。此事件激发了维新党人同情革命,是革命历史转折点之一。

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沈荩潜入北京、天津一带,并在天津被聘为“报馆访事”——即记者,同时兼任一家日本报纸的通讯员,开始以记者的公开身份为掩护,继续从事反清活动。

在中国,记者最早出现于19世纪后期。1872年,《申报》创刊后开始设立“访员”一职,专门采访本地新闻。之后,《申报》在北京、南京、杭州、武汉等地也聘有报事人或访员。

当时的北京正处于八国联军控制时期,由于沈荩擅长交际,又有政治眼光和新闻敏感性,很快便与八国联军的部分将士混得相当熟悉。北京各界名流听说沈荩认识许多外国朋友,纷纷前去巴结。为了从这些贵族口里打听到有用的信息,沈荩尽量和他们把酒言欢,虚与应付。

1903年,沈荩从满清贵族口中得知中俄两国要签订密约的消息后,为阻止满清政府的卖国行为,决心在签约之前把密约内容昭示天下,让全国人民认清清政府的丑恶嘴脸。经过多方努力,沈荩最终通过政务处大臣王文韶之子搞到了《中俄密约》草稿的原文。沈荩迅速将《中俄密约》草稿寄给了天津英文版的《新闻西报》。《新闻西报》收到后当即原文刊登。随后,国内外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转载,日本新闻界还专门为此出了一期号外。《中俄密约》的内容公之于众后,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满清政府则陷入了非常难堪的狼狈境地。在国内外强大舆论的压力下,满清政府不得不放弃签订《中俄密约》的计划。《中俄密约》泄密后,满清政府立即派人全力查找密约泄露原因。

密约泄密后,沈荩不仅没有躲避清政府的追查,反而决定买通李连英杀死慈禧太后,并将此计划告知其好友庆宽和吴士钊。结果此二人向慈禧太后告密,1903年7月19日晚上,沈荩在北京寓所里被捕。

国内外一致谴责清廷恶行,审讯期间,沈荩毫不讳言自己的言行,坦承自己的爱国行为,并大声揭露慈禧太后企图掩盖《中俄密约》△的卖国行径。

注:揭露《中俄密约》的内容是1903年沙皇俄国背信弃义,不但拒不履行1902年《交收东三省条约》中分期撤兵的约定,反而进一步提出在东三省及内蒙古一带享有路政税权及其他领土主权的“七条”要求,强迫满清政府接受。满清政府决定答应沙皇俄国的要求,欲与沙皇俄国缔结《中俄密约》。

沈荩被捕后收到审讯。由于光绪皇帝出生于阴历六月,该月有“万寿月”之称,习惯上不用极刑。而且当时朝廷正着手操办慈禧太后生辰庆典,沈荩仍被下令“斩立决”。因喜事期间,舞弄刀兵为不吉,慈禧太后才命令“着即日立毙杖”。1903年7月31日沈荩受刑。其间八名狱卒对沈荩的四肢和腿部轮流捶打,长达四个小时,沈荩始终未出一声。其后行刑官以为沈荩已经毙命,下令停止,结果沈荩说“速用绳绞我”,气息微弱。行刑官乃将其绞死。另有一说改用木杖打死。

时《大公报》载,行刑之状惨不忍睹,刑部“特造一大木板。而行杖之法,又素不谙习。故打至二百余下,血肉飞裂,犹未至死”“骨已如粉,未出一声。及至打毕,堂司以为毙矣。不意沈于阶下发声曰:‘何以还不死,速用绳绞我’”。一年后,维新志士王照获罪下狱,恰巧关在同间牢房,其《方家园杂咏纪事》记:“粉墙有黑紫晕迹,高至四五尺,沈血所溅也。”沈荩死时惨烈之状,不忍回想。

满清政府杀害沈荩后,更加激起了全国人民对满清政府的无比痛恨之情,就连外国报纸也纷纷加以谴责。沈荩是中国第一位殉职的新闻记者,年仅31岁。

沈荩的牺牲激起了西方舆论的巨大的反应,1903年9月14日《大公报》披露:

探闻政府自杀害沈荩后,各国公使夫人觐见皇太后时,谈及沈之冤抑,慈禧亦颇有悔意。已面谕廷臣,会党要严拿,万不可株连良善,致离人心,等语。近日政府十分和平,绝无不合公理之举。盖恐驻京各国公使啧有烦言也。

香港《中国日报》发表唁文:“沈君之死,鬼神为之号泣,志士为之饮血,各国公使为之震动,中西报纸为之传扬。是君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章太炎在《浙江潮》上发表悼诗《狱中沈禹希见杀》:

不见沈生久,江湖知隐沦。

萧萧悲壮士,今在易京门。

魑魅羞争焰,文章总断魂。

中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

后来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也引用了此诗。

沈荩既是革新派,也是革命派,还是名记者,也是中国首位殉职的新闻记者。而荩之一字,查询可知一个方面古同“进”,常常用作荩臣(忠臣)、荩言(忠言),对于这个国家沈荩可谓荩臣,也曾道尽荩;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荩古代也同“烬”,指没有烧尽的柴草,而沈荩的牺牲也正如烧不尽的野草,无论是后世前赴后继为祖国富强不断付出心血的仁人志士,还是在新闻界仗义执言永不屈服的记者,都在践行着沈荩用自己的鲜血写下的这个“荩”字。


- END -

编辑 | 卧阑听鱼

文献资料 | 网络

#时事热点头条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中国   光绪   俄国   密约   记者   政府   公使   当权者   沙皇   满清   首位   北京   中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