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马案

#历史开讲#

马新贻成了慈禧的一枚过河卒子,被安排回南方打击湘军。马新贻知道自己此行凶多吉少,一路上心情非常复杂。他最初被任命的是闽浙总督,还没赴任,走到山东济宁的时候,加急的圣旨就追了上来,说,新任闽浙总督马新贻调任两江总督,原任两江总督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

这道圣旨,震惊了所有人。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是天下最重要的两个地方职位。直隶总督管辖现在的河北和北京、天津地区,因为掌管京畿地区,位置重要,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总督。两江总督,掌管现在的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和上海地区的军政事务。因为清朝早期,江苏省、安徽省、上海市都属于江南省,两江总督最初管辖的是江南省、江西省两个省,所以得名两江总督。

它管辖的地区,是中国人口最密集、城市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同时,两江总督按例加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史的职务,同时兼任南洋通商大臣,监管提督、河工、操江、盐务等事,虽然名义上排在直隶总督之后,但是实权却在直隶总督之上。所以,曾国藩从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被视为明升暗降。况且,曾国藩在江南耕耘多年,势力遍布长江中下游,突然被从根据地调走,前往离北京非常近的保定担任直隶总督,内涵太深了。

更值得玩味的是,接替国藩的人选竟然是马新贻!马新贻不论是从学问、能力、资历、履历,还是从实力、功劳、名声、威望等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和曾国藩有着巨大的差距。就是从年龄、任职时间上看,马新贻和曾国藩也没法比。马新贻还在候补的时候,曾国藩就已经是侍郎了;马新贻还是知府、道台的时候,曾国藩就已经是总督了。马新贻长期在曾国藩部下效力。所以,几乎所有人都对这个任命很吃惊,都觉得这个任命太有“内涵”了。慈禧太后在湘军势力的核心、两江总督的位置上空降了一个马新贻,不是来恶心曾国藩的,就是来打压湘军的。大家都是这么想的。

当年,马新贻四十七岁,是当时天下最年轻的总督,也是最有权势的总督。他的前途一片光明,但是马新贻却感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他在赴任途中,回菏泽老家祭祖,就叮嘱兄长:“我此去吉凶难料,万一不测,千万不要到京告状,要忍气吞声,方能自保。”在别人看来,慈禧是把马新贻放在火箭上,冲向云霄。在马新贻看来,慈禧是把自己绑在导弹上,发射到南京去。

同治七年(1868年)九月,马新贻到达南京,与前任曾国藩办理交接手续。曾国藩饱读诗书又征战多年,城府极深,所以表现得非常平静。马新贻因为是曾国藩的晚辈,又长期是曾国藩的部下,所以表现得非常恭敬。遇到事情,马新贻总是以请示的语气同曾国藩商量。曾国藩也不客气,什么事情应该怎么办,哪个官员怎么样,应该重用还是应该降级,曾国藩都直言不讳,马新贻也都客客气气地接受。前后两任两江总督交接,一团和气。唯一有点蹊跷的是,曾国藩在马新贻到任后,又在南京待了三个月,直到当年十二月,才到保定就任直隶总督。

曾国藩有涵养,平静如水,底下的湘军官兵们可不这么想。在他们看来,江南各地是湘军辛辛苦苦,用血汗夺回来的,现在应该是湘军享福的时候了。两江总督这个职位,就应该留在湘军系统的手中,曾国藩曾大帅是最合适的人选。曾国藩离职了,那也应该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或者其他湘军大将,凭什么落到马新贻的头上?凭什么让马新贻白得好处?官兵们,甚至很多将领都想不通,他们的情绪越来越重。

马新贻之前和湘军有交流,有交集,但在职务升迁上,总是压了曾国荃一头,积累了与湘军的矛盾。曾国荃攻克南京时,挂的是浙江巡抚的虚职,大功告成后,本应去杭州上任了。没想到,朝廷因为曾国荃没有实际到任却用浙江巡抚的名义上奏,狠狠地训斥了曾国荃一顿。哥哥曾国藩一看情况不好,说服曾国荃借口身体问题请辞,朝廷顺水推舟,免去了曾国荃的浙江巡抚职务。而新任巡抚,就是时任安徽布政使的马新贻。马新贻把已经在曾国荃碗里的浙江巡抚硬生生给抢走了,抢走了湘军系统的一个重要官职。从这个时候开始,湘军官兵和马新贻就有矛盾了。

两年后,曾国荃复出,担任湖北巡抚,因为与湖广总督官文不和,相互弹劾对方,结果两败俱伤,双双被免职。李鸿章接替官文,出任湖广总督。当时的湖南巡抚是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根据回避制度,兄弟不能有上下级关系。如果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官职低者要免职。因此,李瀚章就免去了湖南巡抚的职位。马新贻升任闽浙总督后,浙江巡抚空缺。湘军系统虎视眈眈,尤其是曾国荃,表现出志在必得的样子。谁知道,继任的浙江巡抚是李瀚章。曾国荃失望了。马新贻调任两江总督后,闽浙总督空缺,湘军系统又觉得曾国荃有戏,结果公布的人选又不是曾国荃。曾国荃再次失望,晃荡来晃荡去,就是没有自己的职位。其实,地方督抚的人事大权都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这些人选调动都是慈禧太后操作的结果。

但在湘军和曾国荃看来,就是马新贻在背后使坏,阻拦曾国荃获得实职,打压湘军势力。

而马新贻在两江总督的位置上干的两件事情,迅速激化了双方的矛盾。马新贻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组建新军,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马新贻长期打仗,但一直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光杆司令一个。到了南京,置身于湘军的虎狼之中,又要完成压制湘军的重任,马新贻感觉,没有一支听命于自己的部队,是万万不行的。所以,马新贻借口南京城驻防的绿营兵力薄弱,难以稳定地方,所以奏请朝廷,从各地绿营军队中挑选精兵强将,到南京来编练新军。慈禧太后大笔一挥,痛快地批准了马新贻的奏折。于是,马新贻从各营挑选了两千五百名精兵,编为五个营,亲自训练成自己的嫡系部队。遇刺的当天,马新贻就是去检阅这些亲兵的操练。

马新贻编练新军,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但是放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就刺激了湘军那帮人,因为当时朝廷正在大规模裁撤湘军。

湘军是清朝政治制度中的一个“异类”。清朝的政府军是八旗和绿营。八旗是清朝夺取天下的基本军队,绿营是清朝在统一过程中收编的汉族军队。八旗军队有二十多万人,绿营有六十多万人。每支部队有多少人,驻扎在什么地方,怎么提供供给,都是有明确、严格的规定的。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时候,八旗军队和绿营军队一败涂地,尤其是南方的清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历朝历代都不允许官员自己招募军队,防止形成军阀,威胁到朝廷的统治。但是在太平军的打击下,清朝不得不允许南方各地的士大夫自行招募军队,抵抗太平军。湖南的在籍侍郎曾国藩,就依靠自己的人脉关系和资源,拉起了一支队伍,组成了湘军。

湘军的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清朝的军事制度。湘军是一支“三无军队”,无编制、无防区、无拨款,不受现有的军事制度的限制,到处游荡,四处作战。而且,湘军上上下下因为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联系在一起,士兵只听从军官,军官只听从将领,将领看曾国藩的眼色行事。整支军队就是一个私家军队,是“曾家军”。更可怕的是,这支三无军队发展到了三十万人,占领了从湖南、湖北到南京、杭州、上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从湘军系统出来的或者与湘军系统有关的官员,遍布东南半壁江山。

如果你是慈禧太后,你也会对湘军、对曾国藩放心不下。也要找出一个马新贻来,秘密地调查湘军有没有私吞太平天国的金银财宝,监视湘军官兵有没有不轨的行为。

湘军的领袖曾国藩,这个人很厉害,智商和情商都很高,不然,他也不会拉起湘军这支队伍来。他也知道慈禧太后和朝廷怀疑自己,怀疑湘军。曾国藩顾全大局,知道在现在的情况下,只有自己主动裁撤湘军,才能避免和朝廷直接冲突,才能避免两败俱伤。他还是两江总督的时候,就开始裁撤湘军。他仿照绿营制度,把湘军改造成正规军。比如,把湘军水师改建为长江水师,把步兵改造成固定驻防的勇营,也就是在衣服胸口贴一个“勇”字。既然是正规军了,就有编制限制,于是,大批官兵被无情裁撤。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段子,来看看曾国藩是怎么裁军的。清朝奖励军功,很多湘军官兵立了功,应该升官,但是湘军没有那么多军官的位置可以安排,八旗和绿营也不接收他们。于是,很多湘军军官“大材小用”,拥有很高的军衔,却干着中低级军官的活。记名提督、候补副将一大堆,一心想着获得实职,飞黄腾达,结果仗打赢了,胜利成果没分享到,还被打发回家了。这太难接受了!一天,曾国藩坐着轿子外出,大街上吵吵闹闹的,围着一大群人,堵住了去路。曾国藩下轿查看。原来是一个湖南人,加人湘军打了很多年仗,积累战功升到了参将,也就是正三品的高级将领,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实职,如今雪上加霜,所在部队遭到了裁撤。

他说自己没有银子回老家,所以挑着一根扁担,扁担上挂着正三品的大红顶戴,沿街叫卖。“父老乡亲们,大家行行好,帮我回家吧!三品顶戴,只要十两银子啦!”他这边在表演,周围围着很多在职的和遭到裁撤的湘军官兵。这哪里是卖顶戴,分明是在向曾国藩示威!曾国藩是怎么处理的呢?他拿出一百两银子的银票,给那个候补参将,说,你的顶戴我买啦。一百两银子,你不用找了。顶戴,我不拿走,暂时存在你那里。顶戴是我的了,不许你再沿街叫卖了,回家去吧!说完,曾国藩对围观的官兵说,你们在这里干什么?该干吗干吗去!从这个段子,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裁军遇到了阻力,但是他态度是坚决的。

同样是裁军,曾国藩来做和马新贻来做,完全不一样。湘军官兵是曾国藩的子弟兵,曾国藩威望巨大,他亲自裁军,被裁的官兵只是在暗地里发牢骚;马新贻在湘军系统没有威望可言,而且和湘军一直有矛盾,他动手裁军,被裁的官兵们就不是在暗地里发牢骚那么简单了。

一边是大规模裁军,很多人的生活都出现了问题;一边是大规模地招募新军,给他们很好的装备和待遇,你说,被裁掉的湘军官兵们能高兴吗?他们还不恨死了马新贻?

马新贻干的第二件事情,火上浇油。被裁撤的湘军官兵吵吵闹闹,很多人没有回湖南老家,而在江南各地游游荡荡,是巨大的治安隐患。少数害群之马烧杀抢掠。马新贻对这些散兵游勇,毫不留情。他组织嫡系部队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来对付裁撤的湘军部队。他任命亲信、候补道台袁保庆担任营务处总管,抓到不法之徒就迅速砍头。

这个袁保庆,和马新贻的关系很不一般。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吗,马新贻最开始是跟着钦差大臣袁甲三投军打仗的,袁甲三对马新贻有提拔和保举的恩情。当年,袁甲三把袁家的子弟带在身边,留在部队里教育培养,其中的一个侄子就是袁保庆。马新贻和袁保庆年纪相仿,长期在一起,感情很好。他当上两江总督后,就提拔袁保庆训练军队,维持治安。这个袁保庆没有子嗣,哥哥袁保中就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袁保庆,袁保庆的这个继子,就是袁世凯。袁世凯当年十一岁,跟着袁保庆在南京,极有可能见过马新贻。袁世凯年少顽劣,不好好读书,整天骑马打架。一次骑马的时候,跌下马来,把脚腕给摔伤了,回家怕袁保庆骂,就瞒着老爸,不敢找医生治病,结果落下了终身残疾。将近四十年后,摄政王就借口“足疾”,迫使袁世凯“开缺回籍”。

袁世凯的老爸袁保庆,在马新贻的支持下,对待湘军散兵游勇态度坚决、下手凶狠。湘军系统恨死了马新贻和袁保庆,欲除之而后快。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激化,马新贻遇刺,最大的嫌疑就是湘军,就是那些遭到裁撤的官兵。

最初负责审理马新贻遇刺案的江宁将军魁玉,不敢往深里查,怕查到湘军的头上去。湘军的势力占据东南半壁江山,上上下下、明里暗里都有湘军的人,谁都不敢得罪他们。可又不能不查,魁玉进退两难,苦不堪言;后来,慈禧指派漕运总督张之万为钦差大臣,会同魁玉专门审理此案。张之万是什么人呢?他会怎么处理马新贻遇刺的难题呢?

张之万,嘉庆十六年(1811年)生,河北南皮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状元,也就是马新贻的同年进士。张之万的起点比马新贻高多了,从翰林院修撰开始,历任河南学政、内阁学士、侍郎等职,风平浪静,慢慢地就被马新贻赶上并超过了。张之万在捻军起义期间,署理河南巡抚,后来升任河道总督、漕运总督。虽然同是总督,但漕运总督和两江总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慈禧选择张之万为钦差大臣,可能一方面是看中他是马新贻的同年进士,另一方面是在客观上,漕运总督驻扎在江苏的清江浦,是离南京最近的总督。

这个张之万有个堂弟,名气比他大得多,叫作张之洞。张之洞是个喜欢干事的人,而张之万却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他追求的是稳定、安全,把事情糊弄过去就行了。他根本就不想去蹚马新贻的浑水,接到圣旨后拖着不动身。无奈,朝廷发来措辞严厉的圣旨催他启程,那一边,魁玉三天两头地发公文到清江浦,催钦差大臣快来审案,好把自己给摘干净了。张之万没有办法了,只好硬着头皮出发去南京。

临行前,张之万把漕运总督管辖的精锐部队都调来,保护自己。一行人,几十条大船,在运河中慢慢南下。一路上张之万怕得要死,躲在船舱中不敢露面。你可能会说,他犯得上这样吗?张之万不这么想:马新贻遇刺绝不是简单的事,幕后黑手大着呢,万一刺客来暗杀我怎么办?走到瓜洲,张之万在船上憋坏了,走到岸上呼吸新鲜空气,走到一处田野的时候,张之万突然内急,找了一个茅坑方便。可是,他又担心有人行刺,就足足调动了五百名官兵,把茅坑团团围住,保护自己。当地农民看到后,都惊呆了,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一打听,才知道是漕运总督张大人在上厕所。张之万人还没到南京,胆小怕事的名声就传开了。等他到了南京,魁玉一见面就开玩笑说:“张大人好阔气啊,上个厕所都要五百个人伺候着!”

张之万怕什么呢?难道他害怕关在大牢里的张汶祥吗?当然不是。张汶祥再厉害,已经是一只死老虎了。张之万也好,魁玉也好,害怕的是隐藏在张汶祥身后的势力。

现在,朝廷派来审判马新贻遇刺案的钦差大臣张之万,终于来到了南京。他能理清楚刺马案错综复杂的背景吗?他能理出一个头绪来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漕运   绿营   湘军   巡抚   总督   南京   朝廷   官兵   清朝   军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