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的辫子究竟有多脏,英国美女回忆道:想吐,饭都吃不下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古人无论男女,一律会留起长长的头发。而古代卫生清洁条件相对落后,又没有洗发剂和吹风机,所以古人头上长虱子是常有的事情。

清朝人的经典发型是“金钱鼠尾辫”,就是将前面头发剃掉,然后将后面的头发编成一个长长的辫子垂在后面,因为头发已经剃掉了大半,所以梳成辫子之后只有老鼠尾巴一般粗细,甚至可以穿过铜钱孔。

因为头发太长,男子劳作的时候常常会将头发绕几圈挂在脖子上。劳作会不可避免产生汗水,在这种情况下,清朝人的小辫子更是脏到令人作呕。

这情景可不是凭空想象来的,清朝有位美女回忆道:“脏到让人想吐,后面几天连饭都吃不下!”

留发不留头,金钱鼠尾辫盛行一时

古人从周朝开始便留有束发戴冠的习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文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更是深入骨髓。再加上束发之后,无论男女都会平添一种“成熟,端庄,庄重”的形象,这与汉族的文化形象基本契合。

直至明朝时期,虽然朝代几经变革,但是人们仍旧保留着束发戴冠的习惯。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清军在进入山海关以来,为了方便进一步统治思想,清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颁布了剃发令。

和清军的行事作风一样,剃发令也是“简单粗暴”,“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在清军的强力执行之下,金钱鼠尾辫很快便盛行一时。那么清军的传统发型为什么是“金钱鼠尾辫”?这得从女真人生存环境开始说起。

相比于汉人经常生活在平原地带,女真人的生存条件相对而言就比较恶劣。他们要么居住在野兽遍布的森林,要么生存在草原地带,依靠游牧维持生计。

因为常常面临着野兽追捕,吃不饱饭的地步。女真人也没有多余的精力来打理自己的衣着和发型,但是全部剪成短发或者剃成光头,一来不够美观,二来也没有办法抵御寒冷。所以女真人剃掉了头上大部分头发,将剩余的头发编成一个辫子。

清初,统治阶级向全国实施剃发令,本质上是为了同化汉人,从而达到抑制汉人抵制清军,反清复明的思想。本质上来说,剃发令和文字狱没有任何区别,都是统治者统治思想的工具罢了。

金钱鼠尾辫让英国美女作呕

金钱鼠尾辫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金钱鼠尾辫也经历了不同阶段。

到了嘉庆年间,清朝男人的头发变成了前半部分头发剃光,后面是黑头发。在这个时候,男人的头发越来越粗,甚至看起来像是牛尾巴,再也无法穿过铜钱。

在看清宫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不少清军习惯将又粗又长的辫子缠到自己的脖子上,一来是为了方便行动,二来则是作为一个保护作用,防止自己的脖子被敌军砍伤,甚至是斩断。

虽然辫子功能不少,但是凡事有利也有弊。首先这么长的辫子被清理和梳洗的话,一定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劳苦大众而言,每日为了维持生计,已经需要大量的时间了,所以洗头和编头发成为了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不少清朝男人可能一年才会洗一次头,这也导致清朝男人的头发往往非常的油腻和粗糙,生活环境的恶劣也导致清朝劳苦大众的头上经常布满头皮屑和虱子。

而且辫子清洗也有各种讲究,贵族和有钱人使用猪苓,甚至还会在里面添加一些香料。普通老百姓则一般使用皂角打出丰富的泡沫,就像洗衣服一样来清洗自己的辫子。穷苦人家则使用豆腐水或者草木灰来清洗头发,但是用草木灰清洗的并不彻底,仍旧会有许多油污残留。

一位英国外交官的妻子曾经乘船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她来到餐馆就餐的时候,她发现隔壁桌子的男人头发上有许多虱子和虱子卵,在说话间,男人的头皮屑还会掉在肩膀上,并且随之抖动,这让这位英国女士差点当场吐出来,后续好几天都没有吃下饭。

在这位外交官妻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之后,她专门写了一本回忆录,在会议当中,这位英国女士写道:“每当我用餐的时候,我会想起在中国的那个下午,那个男人被油、草屑、虫卵等等包裹起来的辫子,我会觉得很难吞咽食物。”

时代发展,辫子头最终被遗弃

辛亥革命以来,持有先进革命思想的文人政客将清朝辫子比喻成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联想起“金钱鼠尾辫”推行初期的目的,这种比喻并不为过。

清王朝后期闭关锁国,腐朽没落。在晚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之后,先进的革命思想因为契合普通劳苦大众的利益进一步得到传播和推广,不少人当街剪掉自己留了许多年的头发,以此来表达对清王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

在革命思想推广的时候,也不乏有反对者。更有甚者觉得自己留了许多年的辫子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他们将剪掉的辫子小心收纳起来,希望能够将辫子代入坟墓,让自己“得以完整”。

不过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与历史车流逆向而行就如同螳臂当车一样,毫无用处。张勋、袁世凯等人试图复辟帝制,他们号召人们留着辫子,希望自己能够登上皇位,统治一个王朝,让天下百姓为之臣服,事实上也不过是做了一场黄粱美梦罢了!

在英国外交官的妻子看来,清朝辫子肮脏又令人作呕。因为辫子,清朝百姓成为洋人眼中的“下等人”,沦为笑柄。对于辫子,我们承认它曾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过“时代在发展,日月已换天。”,辫子头最终还是遗弃了!

参考资料:

陈燕翼《思文大纪》

陈确《陈确集》(卷三十)

中川忠英《清俗纪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英国   辫子   清朝   虱子   劳苦   头发   外交官   金钱   思想   男人   美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