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汉局促河东的原因及其割据的条件

北汉是五代后期的一个地方政权,由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刘崇所建,和后周王朝一样,他们都在公元951年正式成立。

而北汉存在时间最短,在五代周边诸国当中名气也是最低并且当时北汉政权国力微弱,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平平无奇,几乎毫无建树,所以并没有多少历史学家关注这段历史。

图源网络

而研究历史,不在于其本身的意义,而在于我们能否从中汲取经验,收获教训。对北韩局促于河东的原因和其割据的条件深入研究后,我们不难发现,在吸取教训的角度来看,这段历史依旧是有意义的。

对于了解五代十国的朋友们来说,李存勖15年苦心经营灭掉后梁的故事耳熟能详。在他建立起后唐王朝后,便想染指中原。

石敬瑭也倚靠契丹的援助,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后晋王朝;刘知远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群龙无首之时入主中原,此三者皆以太原为根据地,由此可见“河东一道也具有左右五代政局的举足轻重地位。”

图源网络

但话说回来,刘崇及其子孙也是以太原为根据地,纵然他们有君临天下,重汉代雄风的野心,可即便在契丹的帮助下,也没有得偿所愿,只能在河东一隅苟延残喘将近三十年,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应该是因为当时的形势所引起的必然结果。在后梁成立之后,其内部党羽众多,争斗也是愈演愈烈,所以给了李存勖可乘之机。

后唐李嗣源驾崩后,末帝身为养子,人心不稳,也没有任何威望和拥趸,所以实力强大的石敬瑭称帝成功。

图源网络

契丹虽然灭了后晋,但因为中原人民的众志成城,奋力抵抗,所以没有立足的机会,只能撤离,从而让刘知远轻而易举的拿下胜利的果实。

后周建立后,统治者励精图治,国泰民安,日益强大,北汉的统治者想要恢复刘氏汉代的宏图大业,就没有了着落。

经过仔细的对北汉几代统治者的考察过后,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君王的品性和统治手段,都有极大的问题和弊端,加上一些客观存在的因素彼此影响,结果就是让北汉的崛起幻想,成了天方夜谭。

1面对内忧之小人,无可奈何任其发展

北汉政权的迭代和其他统治集团是一样的,新王一旦威望不足,就容易引发争权争宠的场面,在“权”字之下的血雨腥风,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图源网络

比如睿宗刘承钧死后,养子刘继恩理所当然的继承王位,成为新的少主。可少主继位后和宰相郭无为矛盾严重,他怨恨宰相不站队,又恨他专权,所以难免疏远他。

可宰相并非等闲之人,于是策划了政变,将这位少主血刃。之后郭无为理所当然的推举了一个适合自己操控的新君刘继元,也就是北汉的最后一位皇帝,英武帝。

果不其然,这位英武帝胸中无沟壑,听谗言,远贤臣近小人,昏庸无能任人摆布,北汉皇权的统治力越发的衰败,内部斗争也是愈演愈烈。

2面对内忧之民生凋敝,兵微将寡,却无所作为,限制了政权和军力的发展

北汉建国后,只辖管10州之地,并不算广阔,甚至不及后唐的河东全道。而且这里民生凋敝,土地贫瘠,过的非常穷苦,导致北汉的财政收入非常的拘谨。

图源网络

所以,刘崇加重赋税,横征暴敛,又急着开疆拓土,攻城略地。因此让本就不富裕的国家雪上加霜。

国内民不聊生,纷纷逃亡,不逃亡的人,也是对北汉政权极其怨恨,在这种情况下,难免军心不稳。而且兵微将寡,总兵力也就两三万人,所以北汉发起的战争,少胜多败。

3面对外患之军,骄傲轻敌,招致惨败

高平之战是后周和北汉的生死之战。战争开始阶段,并不能分出胜负,因为后周军队积弊严重,实际上战斗力并不强;而且最重要的是,郭威刚死,养子柴荣继承王位,国内政局不稳。

而北汉这边,有辽军六万铁骑协助,加上本国的三万军队,足有十万大军,完全称得上实力雄厚。

可就在这种前提下,北汉却因骄傲轻敌,一意孤行而错失良机,最终招致惨败。

图源网络

其中根据史料记载,刘崇在战前觉得敌方兵寡将少,于是让契丹军队袖手旁观即可,并且不听下属劝谏,在南风盛行的季节北上作战,逆风而行。

一意孤行,仓促开战,首战虽然出奇制胜取得胜利,但是刘崇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提前开起了庆功宴。而后周军孤注一掷,只用五十骑兵直取刘崇中军帐。

主帅仓皇而逃,军心必然大乱,周世宗趁机身先士卒,鼓舞大军士气,后周大军个个勇猛争先,以一当百,北汉兵败如山倒。

高平之战的失利对北汉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败被后周连下八城,本就只有十州之地的北汉,被夺去八州,若不是太原城坚固,恐怕至此就结束了,北汉也不会有苟延残喘的机会。

即便如此,这时北汉的政权已如风中残烛,摇摇欲灭。

图源网络

4身为统治者,缺乏远见,处处受限

作为北汉的创建者,刘崇明显就是一个缺乏远见的统治者。当时郭威为北汉枢密使,在平定后汉的“三叛连衡”中,政绩卓绝,导致其功高盖主,成为众望所归,但凡稍有一点远见,就能猜到郭威将会篡权。

刘崇当时的谋臣李骧,预见了未来的情况而献计,却触怒了刘崇落得夫妻被戮的可悲结局。李骧临死前对刘崇的目光短浅大失所望。不久之后,郭威果然造反,称帝建国,刘崇这才后知后觉悔莫及。

政治上缺乏远见会陷入被动,军事是如此,没有超前的战略眼光,就不可能取得胜利。除了高平之战,在北汉立国初期,刘崇渴望快速的开拓疆土,发兵两万,和契丹五万大军合攻晋州,北汉和契丹大军围城三面,将东西北围的水泄不通。

图源网络

晋州南方有险要之地,但刘崇见识短浅,没有远见,偏偏要将这个缺口留下来,不设伏兵。而后周的援军本来担心南面会是陷阱,可等他们提心吊胆轻松通过时,才发现想多了。

刘崇并没有这个想法,也正是如此,晋州得以解围,北汉与契丹的联合大军久久不能攻克晋州,只能作夜间逃离,退兵士气自然低迷,半路又被周军追击,北汉大军坠入谷中阵亡者不计其数。

惨败而归,国力又大幅度的衰弱。可以说,北汉有这般偏安一隅的结局,正是因为刘崇的目光短浅所致。

能够在这种情况下,在河东之地苟延残喘接近三十年,虽然比周边各国相对短命,可比起中原地区短则几年长的也就十几年的五代来说,也算是长命了。

图源网络

北汉得以维持割据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得到强大的契丹支持,若不是北汉在立国之初,就不惜用大量的金钱和契丹结盟到了契丹的撑腰;

那么后周和北宋出兵攻打北汉,几乎可以轻而易举的拿下。所以说,北汉的统治集团凝聚力并不算太强,而且内忧外患基本一个也没有解决,这也就是北汉王朝即便拥有强大的盟友,却也只能维持三十年的原因。

话说回来,太原城在五代十国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自唐末以来,李嗣源、李克用、李存勖父子还有刘知远、石敬瑭这些割据的势力,基本都是以太原为根据地向外发展的,所以太原被构筑得固若金汤,易守难攻。

图源网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五代时期,北汉政权在河东偏安一隅,盘踞了接近三十年的时间,创立者刘崇没有远见,不解决国家问题,急功近利,才让郭威趁虚而入,顺利的夺权。

并且因为骄傲轻敌,才在高平之战中大败而归,至此,刘氏君临天下,恢复大汉王朝盛世的梦想也只能成为一场空谈,加上北汉后期的各种内部集团结党营私,勾心斗角,君王近小人远贤臣,才让北汉的统治加速衰败,最终日落西山。

而后周却吸取了教训,经过各种改革后万象更新,以及统一南方后的北宋,也是日益革新,欣欣向荣。

图源网络

若不是太原的坚固,契丹的支持,北宋先南后北的战略下侥幸逃过一劫,北汉也不至于能够在如此环境下苟活29年。

如果北汉能够像南唐吴越这些南方地区的国家一样,即便是身处弹丸之地,却励精图治,一扫沉疴,有所建树,那么在史书上,北汉也不至于没有任何能称道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河东   晋州   契丹   后周   王朝   太原   局促   远见   大军   政权   条件   原因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